昨天晚上更新的《奇葩說》,給當下的社會人帶來了一個直擊靈魂的拷問:
成年人崩潰是瞬間的事兒,就看你藏不藏了。
在這個不太能點燃熱情的冬天,這個問題不是一般的應景。畢竟,打工人還在努力加班,頭髮還是一根根往下掉,內卷的焦慮已經從成年人蔓延到小孩子。
單調的快樂千篇一律,成年人的崩潰卻是參差多態。學業、事業、家庭、子女、養老……你永遠也不會想到,一個成年人可能因為什麼,突然就山雨欲來風滿樓:辛苦忙碌一年之後,你可能會因為搶不到過年回家的車票,突然間就止不住的崩潰;連續加班大半個月之後,在生日當天還要被叫回去加班,同樣讓人彷徨無助。你我心知肚明,生活中的每一段路,都有可能成為壓垮成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有意思的是,在昨晚的《奇葩說》當中,大部分觀眾都將票投給了正方——多數人都覺得,既然大家都是成年人,終歸還是應該將自己的崩潰藏起來。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崩潰」的意思是「完全破壞」和「垮掉」。而在當晚的辯論中,正反雙方對崩潰的認知,基本上都站在了和這個意思相一致的立場上。反方一辯劉暘給出的定義是「失去控制」,正方一辯嚴文凱則認為,情緒崩潰和洪水決堤都是一回事。這意味著,崩潰應該是一種不以意志為轉移的失控。而這樣的失控,理所當然如洪水決堤一般,瞬間便能衝垮一個人的心理防線。在韓劇《請回答1988》第二集中,女主角德善的奶奶過世。原本,德善最初趕回去時,看到的是姑姑們在互相比著誰的戒指好看,爸爸和大人們在開心的應酬著。心裡裝著多少事兒,都得強撐著談笑風生。/《請回答1988》
然而成年人一旦藏不住了,淚腺就直接潰堤。/《請回答1988》
丹丹姐用表情告訴你,都崩潰了你還往哪兒藏啊?
小時候只要放聲大哭,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哭什麼哭」。
長大以後,我們都學會了淚往肚子裡流,讓糟心事兒慢慢過去。
值得一提的是,反方二辯王磊也在辯論中提到了自己的故事。去年初,王磊的父親突然病重,王磊只能強忍著悲傷冷靜地處理一切事務。但除夕夜當晚無法趕回老家陪伴在父親身邊,那一刻,他才無法控制地崩潰,在瀋陽最大的廣場上嚎啕大哭……
不得不說,這個故事的前後兩部分,其實分別驗證了正反雙方的觀點——王磊最後的崩潰,當然是因為緊繃的神經終於失控,每個成年人都能感同身受,只是不一定會崩出來。但,他在能夠控制的情況下,都選擇了「藏」。那些肩負起責任、忙前忙後、尋醫問藥的時刻,才是所有人在相同遭遇下,都必須強撐著做出的選擇。套用薛兆豐教授的話,機會更偏向那些自律和懂得控制自己的人,這叫成本。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沒人關心你是否崩潰,只關心你還能不能抗住。
當然,薛教授說「陌生人的溫暖很廉價」,這還真不一定。三年前,甘肅曾有一位19歲女孩輕生。如果,當時她能收到一些勸慰,事情的走向可能會不一樣。
所以,「要不要」把心中的崩潰藏起來,真的不是一個公平的選擇題,洪水滔天的時候你崩不住,理智尚存的時候你不敢崩。孫子兵法說,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誠然,這是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這一生所應該追求的卓越。如果你變得越來越能經受磨礪,變得越來越能喜怒不形於色,那只是因為,你內心的堤壩正在愈發堅固,那條繃緊的神經的韌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強,那原本滔天的洪水已經不足以讓你瞬間崩潰。歸根到底,你只是長大了,成熟了,忍耐力更加高了,但神經崩斷的臨界點依然存在,堅固的堤壩總會有極限。情緒穩定當然是一種極其優秀的品質,但我仍然覺得可怕。當你像機器人一樣冷靜時,似乎也變得沒那麼可愛了。
而在艱難求生的過程中,三體社會逐漸開始拋棄那些「無用」的情緒。三體人認為,多餘的情感會讓文明變得脆弱,無法在亂紀元中生存下去。
不得不說,從「下班後的消息該不該回」到「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奇葩說本季的辯題站在了更現實的層面上。而今天這個辯題,最現實的思考價值便在於,人當然不能太脆弱,但同樣需要避免陷入如三體人般過於冷酷的生存法則。
就像傅首爾所說,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既然做出了選擇,就不應該像小孩子一樣撒嬌。
這未免有些矯枉過正,到底多大的崩潰會被看做「撒嬌」?
有人說,因為程式設計師拿著遠超一般打工人的薪水,那就不應該抱怨一個月300小時的上班時間,即便你應該是個腦力勞動者;
有人說,每個人都在拼命加班,你不幹自然會有更年輕的人頂上,所以35歲之後被替換,你也沒什麼好抱怨;
有人說,每家的孩子都在學奧數、鋼琴、畫畫、編程,你不想從起跑線就落在別人的後面,就給老子/老娘拼了命去學。
你看,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的,這是社會對我們的規訓。
但其實,每一個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成年人,都配得上壓力下的幾句吐槽,有資格在任何繃不住的時刻顯露自己的脆弱。
否則,你終究無法理解那些撐不下去的靈魂,崩潰終有一天會變成一種原罪,吐槽也會被看做撒嬌。
「一顆會哭的螺絲釘,會生鏽呀各位。」
「要努力,要加班,要996,他怎麼會允許你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