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是一個熱門話題,或許是因為它的主觀性和不透明性。大多數人認為,簡單地症狀緩解是表示某人「好了」或「康復了」的好方法。但是,一切都是相對的,恢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
我們都存在於這個範圍的一個特定位置。康復並不是要變得「更好」,而是要試著跨越這個範圍,處理好睏擾我們人生旅途的所有矛盾。
在過去的十年中,研究出現了令人信服的關於康復的敘述,然而,這些研究都沒有考慮到兒童和青少年如何看待康復。在本研究中,Law及其同事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應。
他們的目的是弄清楚康復的意義,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他們從25歲及以下經歷過心理問題的年輕人的角度,研究了康復的概念。其目的是,通過採訪具有不同年齡和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年人樣本,制定針對青年人的心理健康康復概念,並了解促進因素和障礙。
方法
作者進行了一項定性研究,並通過半結構化訪談收集數據。他們採訪了23位年齡在14-25歲的年輕人(18名女性,4名男性,1名非雙性戀),這些人在英國兩個不同的NHS Trusts機構接受心理健康治療。
討論的主題包括參與者的心理健康和獲取服務史,從一般意義上檢查「康復」這個詞,以及討論參與者的個人康復經歷(什麼有幫助,什麼是不利因素)。
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年輕人有時對康復有著矛盾的理解和信念。例如,康復被視為有起有落,而且又是「穩定的」。康復就是減少症狀,或者接受和應對症狀。
研究結果對年輕人康復的意義進行了有益的思考。重要的是要明白「康復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恢復之路都不一樣。此外,康復的方法(在任何情況下)都需要個性化和個體化。
參與者表示,康復是一個持續的非線性過程:「我認為這是一個旅程,而不是終點。
這些結果中,這種康復之旅的概念是永恆的。然而,一些參與者發現這個想法是毫無幫助的,他們認為康復(對他們而言)是不可能或無法實現的。
本文還討論了其他人對康復的看法。年輕人周圍的人:父母,兄弟姐妹,臨床醫生對什麼是康復有不同的看法。年輕人「融入了一個生態系統」,包括家庭、保健服務等。所有這些人對康復的觀念可能不同,有時甚至是相互衝突的。
這篇文章還討論了一些從採訪中提出來的康複目標。這些目標有時也是相互矛盾的。參與者描述了他們是如何在這之間波動的,例如,想要獨立又想得到支持;成為最好的自己,卻不知道那是什麼。文章強調了年輕人對康複目標描述的兩極化。
結論
研究得出結論,年輕人對康復的理解是:個性化的持續穩定之旅。
儘管這與成年人對康復的看法相似,但研究人員認為,他們與年輕人的內容有所不同,因為年輕人會產生更多的衝突。
對長期康復的看法也更加複雜。父母和專業人員對青少年康復的定義可能非常不同。而每個年輕人的個人心理社會經歷對他們理解康復有著巨大的影響。
這篇文章表明,與成人服務使用者相比,年輕人在心理健康康復的概念上有一些關鍵的區別。儘管症狀持續存在,但成年人對康復的關注是生活的很好;而對年輕人來說,康復就是減少症狀。年輕人對康復的看法比成年人「更加動態和多變」。
臨床啟示
作者討論了他們研究的臨床意義,有必要將發展因素納入康復模型,特別是對有心理問題的年輕人。這篇文章強調需要與年輕人合作,幫助他們獨立,但又要給予支持。要共同定義和理解康復對每個年輕人意味著什麼,並解決任何擔憂或複雜的感受。
作者建議臨床醫生在年輕人不斷發展和適應其狀況時,要「懷著變化和矛盾的態度」來「包容康復的動態和波動的理解」。重要的是,在年輕人發展他們的身份認同、克服他們的精神健康困難時,要支持他們。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康復需要根據我們每個人的情況和生活進行個體化設定。然而,同理心和連通性能為所有人提供療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