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天花——從人痘到牛痘
西方最早研究天花的人之一是一位阿拉伯醫生阿布·巴克爾·穆罕默德·伊本·扎卡利亞,他在觀察的基礎上將天花與麻疹區別開來。
隋唐時「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介紹過一些對天花的治療方劑,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尤其是很難控制天花的傳播與流行。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古人觀察到在有些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得過某種傳染病,他在今後可能就終身不會再得,這啟發著人們想到了「以毒攻毒」方法。
約在明中後期,中國人發明了人類醫療室上的創舉——人痘接種術,並逐漸發展為痘衣、漿苗、旱苗、水苗四種具體方法。這些方法本質上都是用毒性較低的病毒預先感染人使人產生免疫,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人痘接種術的危險性仍然存在,由於它用的還是天花病毒活體,許多人在接種後有可能會患上真正的重症天花。
人痘接種的方法後來經俄羅斯傳到了土耳其,直到18世紀初才開始在歐洲推廣。當時有一個叫瑪麗·蒙塔古的英國人在土耳其見到人們用沾有天花病人膿液的針劃破正常人皮膚來預防天花,就利用她朋友威爾斯公主的關係將人痘接種術介紹並推廣到了全英國。
然而人痘接種術仍有不少阻礙,最重要的便是當時只有四分之三的人能成功,另外四分之一的不幸運的人種痘後會變成重症患者。終於在1796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發明了更安全的人痘接種術。
詹納小時候就種過人痘,很幸運地活了下來,但臉上還是留了疤,這也是他立志要尋找更好的預防天花的方法的原因。
詹納所在地區的奶場女工和農民當中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牛痘是牛患的一種輕度病,但也可以傳染給人,人若傳染上牛痘,就再也不會得天花病。詹納於是做了實驗,果然感染過牛痘的人獲得了對天花的免疫。
1796年,詹納用從一個奶場女工手上的牛痘膿胞中取出來的物質給一個八歲的男孩詹姆斯·菲普斯注射,男孩患了牛痘,但很快就得以恢復。詹納又給他種天花痘,果不出所料,男孩沒有出現天花病症,而且感染牛痘痊癒後不會留下任何疤痕。
1798年,詹納發表《天花疫苗因果之調查》,公布了牛痘疫苗能預防天花的試驗結果。
牛痘接種法迅速在英國傳開了,不久就在不列顛陸軍和海軍中強制實行。1803年,西班牙還特派船隊向其所有屬地做了為期3年的環球航行推廣。
幾年後,牛痘接種術經菲律賓傳入中國,同治皇帝生前便有人建議使用西方的牛痘防治天花,但被保守派否決了,同治皇帝種了人痘,還是被天花奪走生命。
詹納的牛痘接種法在19世紀現代微生物學和現代醫學體系建立後發展為牛痘疫苗,最終推廣到了全世界。
1978年,最後一例天花患者痊癒,經過兩年的調查,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徹底被人類戰勝。
僅存的病毒樣本被保存在美國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以及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國家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VECTOR),並由世界衛生組織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