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線上行車32年的列車長 王槐雄:大涼山慢火車 漫出幸福味道

2020-12-16 四川在線

慢火車經過冕山孫水河大橋。佟雷攝

7月8日,乘客排隊上下車。

列車長王槐雄抱著一個小乘客。

7月8日,一名乘客牽著羊上了車。

5634次列車上看書的學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徐湘東 肖洋 四川涼山攝影報導

7月7日下午3點,涼山州喜德縣火車站,一列綠皮火車鳴笛緩緩駛入,站臺上頓時熱鬧起來。有人將大包小包的貨物往車下搬,也有人將山羊雞鴨往車上趕。短短2分鐘停靠,乘客下上車完畢,火車繼續向前。

這趟火車,是從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車,是目前成昆線上四川境內最後兩列慢車之一。普雄到攀枝花全程353公裡,慢火車在大山中爬行,前後要停靠26個站,運行時間9至10小時;票價最高25.5元,最低2元。

慢火車行經的路線,包括越西、喜德、冕寧等地,這是大涼山腹地,也是脫貧攻堅的地區。慢火車開行以來,不僅成為沿線居民出行最為便捷的「公交車」,也成了方便大涼山孩子上學的「校車」。從2017年開始,慢火車被媒體多次報導後廣為人知,成為一列「網紅車」,也有了「扶貧列車」「幸福小慢車」的稱號。

在這列慢火車上,有不少跟車超過20年甚至30年的工作人員。其中,列車長王槐雄已在這條線上行車32年;而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曾經乘坐這趟慢車去上學,如今已在車上工作23年。在他們一次次穿越大涼山腹地的過程中,彝鄉也迎來了一天天的時代變遷。

1現場往返家和學校的校車

每周搭乘600多名學生

7月7日早上8點37分,5634次列車從攀枝花始發,中午時分到達西昌站後,車上乘客漸漸多了起來。王槐雄從車頭走到車尾例行巡查,囑咐列車員要加強巡視,「再往前面幾個站,乘客就更多了,還有很多學生,一定要確保安全有序。」喜德站,是上下乘客較多的一個站。列車停靠,14歲的阿西阿幾和同學們擠在大人們的大小背包中上了車。當天,是喜德縣中學考完試放假的日子,幾個女孩子開始興高採烈地討論著假期規劃。阿西阿幾在喜德中學讀初一,她要在前方尼波站下車,車程2個小時,票價2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她就坐慢火車去上學,7年來,除了寒暑假,她每周在學校和家之間往返一次。阿西阿幾是典型的彝族女孩,皮膚偏黑,五官輪廓分明,喜歡笑。她的家中比較貧寒,但為了更好的教學質量,從小學開始,父母想方設法送她到縣城讀書,剛開始坐慢火車上學,父母還要接送。她還有一個哥哥在讀書,兄妹倆都有一個夢想:走出大山。「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她說,村裡的同齡人都在讀書,「我可不想出去打工,或者早早嫁人。」「作業多,還要幫著家裡幹活。」和同學們討論完假期規劃,阿西阿幾撇了撇嘴:家裡的花椒快要熟了,地裡的核桃七八月份就該打了,「暑假裡,事情多著呢。」「慢火車就是學生們的校車。」王槐雄說,據不完全統計,每個周末,有600多名學生乘坐這趟火車在家和學校之間往返,他們大多是從普雄、爾賽河、尼波、樂武、沙馬拉達、新涼等站上車,到喜德、西昌上學。

價格便宜的扶貧車

車廂經常變成「動物園」

時下,大涼山正是雨季,透過車窗,近處綠意盎然,遠山雲霧縹緲。車過喜德,停靠在一個小站,不少乘客背著大背篼,滿載著雞、鴨、鵝等家禽上車,還有一名村民費勁地將一隻羊拉上了車。「趕緊趕緊,車要開了!」在火車開動前,伍呷將10隻小豬抱上了車,累得滿頭大汗。王槐雄協助乘客,把這些動物們送往最後一節車廂。這裡,是專門為方便沿線村民運送貨物和家禽家畜的貨運車廂,沒有座椅,只是在兩旁安裝了長凳,比較空曠。此時,車廂裡已經有不少家畜,伍呷的10隻小豬顯得不耐煩,在塑膠袋裡不停哼哼,想要逃出來。「這段時間,車上的動物比較少。」王槐雄說,在秋冬季,特別是彝族年前後,這一節車廂要被家禽家畜裝滿。小的有雞鴨鵝,大的有羊和豬,一群至少10多隻,更大的還有牛,上車後就哞哞叫,整個車廂就成了動物園。王槐雄回憶,自開行時起,這趟慢車就是沿線村民的「公交車」,不少村民要趕著自家餵養的家禽家畜,背著自家出產的花椒、核桃等農產品,到冕寧、西昌等地販賣。返回時,買些日用品、種子、小雞小鴨等,還有不少人從縣城進貨回到鄉鎮、村上出售,賺些差價。相比公路交通,鐵路出行要便宜不少。比如,伍呷的10隻小豬,如果找車運回普雄,至少要花300元以上,而乘坐慢火車,只需要8.5元。2記憶慢火車向南,經喜德、冕寧,向北,過越西、甘洛,這幾個縣,都是涼山州的深度貧困縣。按照計劃,甘洛縣將在今年脫貧摘帽,其餘縣將在2020年摘帽。王槐雄1987年開始在成昆線上工作,32年來,已經記不清跑了多少個往返。慢火車迎來送往,基本都是沿途村民,一節節車廂,記錄著當年的故事,也見證了彝區的生活變化。

曾經乘客舉止不文明

孩子不上學坐車的人少

「最初,這趟車是從成都開,一直到攀枝花的格裡坪。」王槐雄回憶,到後來,才分成兩段開,5633/5634次從攀枝花到普雄,5620/ 5619次從普雄到燕崗。王槐雄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沿途村民生活條件還比較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衣服比較破舊,很多人身上還打著補丁。「那個時候,坐車的人不像現在這麼多,出去打工的人也少。」王槐雄回憶,當時乘客上車,不少人的行為和衛生習慣也不好,身上一股味,垃圾隨手扔。從火車上能看到的,除了老鄉們的日常生活,還有車窗外遠近高低的居民房屋。王槐雄說,那時候,沿線彝鄉山區大部分是土坯房,還有不少是瓦板房。除此之外,那時山區的孩子上學的也很少。王槐雄分析,一方面,是家庭經濟困難,另一方面,是當時家長的思想觀念受限,不少家長不肯讓孩子去讀書,而是將孩子留在家裡放牛放羊。

3 改變

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也在5633/5634次列車上工作,入職已有23年。今年,她獲得了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

廣播有了彝漢雙語

趕車的乘客吃穿更講究

阿西阿呷是一名「鐵二代」,父親在成昆線上的小站白石巖車站工作。「我曾經也是坐著慢火車去上學的。」對於慢火車,阿西阿呷有著非常深的感情,上世紀80年代,她讀小學時,就從白石巖坐車到越西上學。當時怎麼也不會想到,工作後,又回到慢火車上。

阿西阿呷記得,剛工作時,這趟慢火車還是大棚車,「就是沒有座椅,對拉門那種。」如今,車上設施跟上了,每趟車上都配備了彝族列車員,車上的廣播、提示語,都是彝漢雙語。

「那些年,大家穿得不好,吃也吃得差。」阿西阿呷說,近年來,在車上能感覺到的明顯變化之一,就是老鄉們生活更富裕了,穿著更加講究了,「遇到喜事節慶,大家都是盛裝出行,民族服飾一穿,漂亮得很。」

「以前老鄉們出門趕火車,身上都帶著蕎粑粑,現在車上見不到這些食物了。」阿西阿呷說,大家的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不再亂扔東西,不文明行為很少了。

沿途建起彝家新村

讀書娃一年比一年多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推進,大涼山鐵路沿線新建了不少彝家新村,村民們搬入了新居,產業幫扶也進一步提高了收入。

「現在的彝族老鄉,勤奮得很!」阿西阿呷舉例:坐著慢火車賣菜的布爾,這些年每天從冕寧批發蔬菜,運到普雄賣,靠著最初200元的本錢,如今已經脫貧,不僅修起了新房,還給兒子買了車跑運輸。

「這些年,我看到更多的人走出去了。」阿西阿呷認為,家鄉物質生活上的提升,只是一種看得見的變化,真正幫助大家脫貧致富的,是思想觀念的轉變。現在,不少年輕人出去找工作掙錢,不再好吃懶做,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我上小學時,班上5個女生,讀著讀著,就只有2個了。」阿西阿呷說,那個時候,大家認為讀書沒用,很多孩子輟學漫山遍野跑,「現在,每家每戶的娃娃都在讀書,坐慢火車去縣城讀書的彝族娃娃,一年比一年多。

高鐵時代的中國

還有81列火車

在脫貧攻堅路上慢慢行

如今,我國已進入高鐵時代,千裡之遙一日往返。但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陝西等地的偏遠、貧困地區,像大涼山中5633/5634次列車這樣的慢火車,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

來自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還有81列公益扶貧慢火車在運行,開行21個省市,覆蓋35個少數民族地區,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等地的貧困和偏遠地區,途經530個車站,日均發送6.2萬人。

這些慢火車,大多是從上世紀60至70年代開始開行,至今依然肩負著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在高速前進的中國,連接著鄉村與城市,承載著希望與夢想,車輪滾滾向前。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梳理了部分慢火車車次。慢火車為普通旅客列車,也包括部分通勤列車,車次編號一般為4個數字,根據各鐵路局範圍進行區分,常見的車次編號從4×××到8×××,如吉林省通化往返集安的4347次列車、,四川省攀枝花往返普雄的5633次列車等。

四川

5633/5634次:從攀枝花往返普雄,穿越大涼山腹地,運行時間9至10小時,票價最高25.5元、最低2元。

5620/5619次:從普雄往返燕崗,全程26個站,運行時間6至7小時,票價最高18.5元。

5611/5612次:從內江往返重慶,全程31個站,運行時間7個半小時,票價最高21.5元。

6063/6064次:從四川廣元往返陝西寶雞,至今已有60年,穿越秦嶺,沿途13個站,最高票價21.5元。

6065/6066次:從達州往返陝西安康,停靠10個車站,全程4至5小時,最高票價17.5元。

重慶

5629/5630次:運行在川黔線上,從重慶往返遵義,運行時間10小時50分鐘,沿途23個車站,最高票價23.5元。

雲南

6162/6161次:從昆明往返四川攀枝花,全程22個站,運行時間7個多小時,最高票價39.5元。

7451/7452次:從昆明往返紅果,全程10到11個小時,最高票價41.5元。

貴州

5639/5640次:從玉屏往返貴陽,全程16個停車站,運行時間7個多小時,最高票價44.5元。

陝西

8361/8362次:從漢中往返陽平關,穿過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車程2小時47分,停靠3個站,最高票價7.5元。

湖南

7272/7271次:在懷化與重慶梅江之間往返,經停13個車站,運行時間3小時50分。

7269/7270次:從懷化往返塘豹,運行時間近5小時,最高票價11.5元,最低票價1元。

7266/7265次:往返懷化至澧縣,歷時9個半小時,其中7265次列車只從張家界開往懷化。

7274/7273次:從懷化往返益陽,全程9個多小時,最高票價26.5元。

河南

6905/6907次:從河南新鄉往返山西長治北,全程共有19個停靠站,運行5個半小時,最高票價27.5元。

山西

6437/6438次:從北京西往返山西大澗,沿途30個站點,穿越燕山、太行山、五臺山,運行時間7小時10分鐘,全程票價16.5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徐湘東肖洋

相關焦點

  • 成昆線上行車32年的列車長:大涼山慢火車 漫出幸福味道
    列車長王槐雄抱著一個小乘客。7月8日,一名乘客牽著羊上了車。5634次列車上看書的學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徐湘東 肖洋 四川涼山攝影報導  7月7日下午3點,涼山州喜德縣火車站,一列綠皮火車鳴笛緩緩駛入,站臺上頓時熱鬧起來。
  • 大涼山彝族列車長話脫貧:無論高鐵的發展有多快 「慢火車」都會...
    「我們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就開始運營,全程運行353公裡,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因為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當地老鄉與外界溝通唯一的橋梁,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我們這趟火車是『致富車』『求學車』。」如今,在這個堅持以「快」著稱的時代,開行「綠皮慢火車」,是鐵路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
  • 阿西阿呷:堅守彝族鄉親的幸福線 慢火車上見證大涼山巨變
    11月18日,國新辦舉行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971年,她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成昆鐵路白石巖站,從此車站成了她的家。1996年,21歲的阿西阿呷來到鐵路,開始了自己的鐵路客運生涯。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開始運營,全程353公裡,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因為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當地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橋梁,20多年來票價不變,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這趟火車是「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
  • 鐵路扶貧幹部在大涼山盛開的索瑪花
    其中,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熱心服務旅客脫貧的精彩故事,書寫了鐵路扶貧幹部的責任和擔當。  阿西阿呷列車長始終不忘初心,堅守大涼山裡的「慢火車」,長期堅持服務好旅客,終成大涼山裡美麗的「索瑪花」。阿西阿呷是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管內成昆鐵路5633/5634次「慢火車」上的一名彝族列車長,值乘的「慢火車」途經大涼山彝族聚居地。為什麼彝族老鄉稱她為「索瑪花」?
  • 彝族列車長在國新辦講述扶貧:老鄉說這趟火車是「致富車」
    11月1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講述了自己對成昆鐵路5633次「慢火車」的感情。據了解,開行在四川省大涼山腹地的5633/4次列車是成昆鐵路上普雄至攀枝花間運行的惠民扶貧公益性「慢火車」,從1970年開始,已經運行了近半個世紀。這趟列車通行的地方是四川大涼山彝族群眾的主要聚居地,其大運量、低票價的服務,成為當地百姓探親訪友、務工趕集的首選。
  • 彝族姑娘堅守大涼山「小慢車」20多年:火車是鄉親們的致富車,我會...
    阿西阿呷,是成昆鐵路5633/4次慢火車上的一名彝族列車長。從1996年至今,她20多年堅守在「小慢車」上,她的手機號碼18年未變,只為第一時間為求助的老鄉提供幫助。11月18日,阿西阿呷被邀請進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作為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參加中外記者見面會。
  • 「慢火車」尾部專門加掛行李車!列車長幫果農線上賣蘋果
    馬仲梅熟練地用手機將剛拍好的視頻發到朋友圈,2小時後,她將帶著這一筐筐蘋果乘坐昭通至貴陽的5647次慢火車到六盤水售賣。 昭通蘋果是有名的雲南特產,聞名全國農產品行業,經過馴化的富士系列蘋果種植產量高,具有成熟早、口味好、耐貯藏等特點,靠著自己10年累積的種植經驗,馬仲梅香味濃、口感脆的蘋果,一直穩居村裡蘋果銷售「榜首」。
  • 中國最良心火車涼山慢火車23年不漲價幾乎每隔10分鐘就停一站
    旅遊,可以是一個人的精彩,也可以是兩個人的幸福。走遍一個個城市,看遍一道道風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川涼山有一列「扶貧慢火車」——5633/4次。它在途經地處烏蒙山連片特困區的涼山喜德、越西縣時,幾乎每隔10分鐘就停一站。
  • 精準扶貧路上,鐵路公益性展露無益,慢火車背後真相,令人震撼!
    在2017年《新聞1+1》慢火車,照顧「少數人」節目介紹到: 在西南地區有一列火車不到三百五十公裡要開九個多小時,而票價只有兩塊錢。沙馬拉達車站是成昆鐵路上條件最惡劣的一個小站,海拔兩千四百多米,一年中有四個月都是冰雪天氣。
  • 悠悠慢火車,暖暖幸福路
    7267次列車途經的石門縣、慈利縣均是湖南省的教育強縣,沿線很多學生都慕名來到這兩個縣城讀書,便宜安全的「慢火車」也成了他們交通的首選。這些年,一批批大山裡的學子乘坐「慢火車」完成學業,考到了山外。和王金龍一樣,「慢火車」是他們青春的見證、成長的印記。
  • 【新春走基層】穿行在烏蒙山區的「慢火車」
    原標題:穿行在烏蒙山區的「慢火車」  老百姓挑著農副產品準備上火車。(徐繼發 攝)  在雲南昆明和貴州六盤水之間,每天都有一趟由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客運段擔當運行的公益性慢火車。這趟編號為6062/1次的公益性慢火車穿行在雲貴兩省交界的烏蒙山區,將沿線老百姓緊密連接在一起,是沿線老百姓趕集、探親、就醫的最佳選擇。臨近春節,「慢火車」上的年味也越來越濃。  據了解,這次列車單程運行427千米,沿途停靠32個站,運行時間14小時零8分,全程票價46.5元,兩站之間最便宜的票價僅為4元。
  • 50年,三代人,他們把這條鐵路修成了世界奇蹟
    修成昆鐵路時,機械數量少,基本靠人力。「一桿風槍,一把鐵鍬,一輛推車,就是當時打隧道的工具。」蔡方鹿說。「那時我們都唱『為了祖國修鐵路,越是艱苦越幸福』,有一百分的力氣,要發揮一百二十分的幹勁。」當了5年鐵道兵的蔡方鹿,退伍後先上大學,後研究哲學。
  • 特等站開出的「慢火車」,你想體驗嗎?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與張家口市張北縣地處燕山—太行山區,習近平總書記於2012年和2017年分別到阜平和張北考察。 長期以來,一趟趟公益性「慢火車」穿山越水載著幸福駛來,扛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鐵擔當」,匯聚起源源不斷的「鐵動力」……
  • 莽莽成昆出大山
    修成昆鐵路時,機械數量少,基本靠人力。「一桿風槍,一把鐵鍬,一輛推車,就是當時打隧道的工具。」蔡方鹿說。「那時我們都唱『為了祖國修鐵路,越是艱苦越幸福』,有一百分的力氣,要發揮一百二十分的幹勁。」 當了5年鐵道兵的蔡方鹿,退伍後先上大學,後研究哲學。除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沒成行,他已連續11年帶領學生行走成昆線,追溯成昆精神,緬懷犧牲烈士。
  • 時速約40公裡停26站 高鐵時代慢火車嚴重虧錢為啥還要開?快看
    整整48年,5633、5634次列車,一直運行在大涼山。在這個飛速的時代,大家把它們,稱作「慢火車」。  成都客運段5633/4次列車長 劉偉:排好隊,挨著上,老人家你到哪裡下?  春運期間,這幾天的「慢火車」,顯得有些擁擠。因為有很多彝族老鄉,希望利用春節前的時間,能去城裡多做點生意,車上人多,貨更多。
  • 大山裡的公交「慢火車」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10月31日11時03分,4318/19次列車準時經停石城站,母豬溝村民王大爺拎著兩大袋「山裡紅」上了車,準備前往鳳凰城售賣。  「這車廂怎麼不一樣了,是不是上錯了車?」王大爺看著整潔如新的車廂,摸著柔軟舒適的座椅,心裡發了「慌」。  「放心吧,您沒上錯車!」
  • 風雨兼程半世紀,列車奔馳追夢路莽莽成昆出大山
    看那千裡成昆線上吧,一代代護路人,在祖國西南的深山裡,守了一輩子山頭,看了一輩子石頭,自己也熬白了頭。  章顯容當了32年看守工,在K246防洪看守點,一幹就是27年,直到去年底退休。  為確保成昆鐵路行車安全,國家幾十年來持續發力:修建泥石流溝口大型渡槽,引導泥石流偏離鐵道;在結構不穩定的山體鑽深井,澆築成巨型鋼筋混凝土樁,將山體錨固住;加強鐵道沿線的看護、巡線和自動化預警……  建成成昆線,是一個奇蹟;守護好成昆線,又何嘗不是奇蹟?
  • 風雨兼程半世紀,列車奔馳追夢路 莽莽成昆出大山
    修成昆鐵路時,機械數量少,基本靠人力。「一桿風槍,一把鐵鍬,一輛推車,就是當時打隧道的工具。」蔡方鹿說。「那時我們都唱『為了祖國修鐵路,越是艱苦越幸福』,有一百分的力氣,要發揮一百二十分的幹勁。」當了5年鐵道兵的蔡方鹿,退伍後先上大學,後研究哲學。除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沒成行,他已連續11年帶領學生行走成昆線,追溯成昆精神,緬懷犧牲烈士。
  • 莽莽成昆出大山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點讚這條鐵路
    修成昆鐵路時,機械數量少,基本靠人力。「一桿風槍,一把鐵鍬,一輛推車,就是當時打隧道的工具。」蔡方鹿說。「那時我們都唱『為了祖國修鐵路,越是艱苦越幸福』,有一百分的力氣,要發揮一百二十分的幹勁。」當了5年鐵道兵的蔡方鹿,退伍後先上大學,後研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