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4日,江蘇常州金壇河濱小學五年級女生繆可馨在兩節作文課後從教室衝出墜樓經搶救無效失去花一般的生命。經多方調查,6月12日官方通報回應稱,未發現當天課堂中存在辱罵、毆打學生情況。
悲劇發生,惋惜鮮花般生命無端逝去。網友心痛之餘,一時間對事件議論紛紛。
議論的點主要有三:
第一,老師的作文批改是否合情合理。關於對作文的大幅刪改否定以及「傳遞正能量」幾字的評價是否符合人才評判標準,老師是否有扼殺一位有獨立思維的未來優秀人才的嫌疑。
第二,這篇讀後感的優秀與否。是否一位優秀的創作者被無知的虛假教育所扼殺。
第三,據家長稱,該語文老師以前曾有掌摑孩子的行為。網友激辯的第三點是沒有攝像頭,在兩節作文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孩子要衝出教室跳樓。
關於這篇作文的批改有新回應。據聯合調查組成員調查,老師當時是面批作文,對繆可馨的作文只寫了「傳遞正能量」五個字,「紅線(圈出部分)都是小孩子自己回到座位後,自己改的」。或許老師對讀後感重在「感」,而非大量原文引用提了相應要求,孩子對描述性語句作了大幅刪除,而非老師直接刪改。
關於讀後感優秀與否,是否屬於獨立思維;引導孩子傳遞正能量,是否屬於虛假教育?
有網友指出文中描述性的語句多數來自所讀原文,基本屬於原文大量引用。
讀後感部分的獨立思維的文字被網友指出疑引用網絡語言。誠然,對於一名小學生而言,有的文章無從下筆,適當借鑑,無可厚非。
至於讀後感優秀與否,不便做過多評判。僅從老師面批作文,反覆修改的過程中看得出來,該老師應該是一位認真負責的老師。
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究竟有無其他過錯,官方已有通報。至於是否有違規行為,只有靜候事件的進一步調查結果了。
以下內容來自孩子作文修改稿,之二。老師指導,讀後感不會寫可以寫人。
有一次小麗買了一本新的本子,上面圖案很漂亮,我和小紅都十分喜歡,下午體育課後小麗的本子不翼而飛了,因為只有我和小紅知道她買了新本子,便對我們心生懷疑。私下裡小紅偷偷的對小麗說,我上教室裡看見她在翻你的書包,我心裡忽然竄出了一股無名的火焰。 我獨自一個人,到花壇邊散散心,當我回到教室裡,我的書本筆和文具已經掉得滿地都是。小紅手裡拿著小麗的本子說,「看這就是從你的書包裡找出來的,你還有什麼可說的?」我連忙跑去找小麗解釋。可小麗不僅不聽我的,還把拿本子送給了小紅。 後來我從小紅那裡得知,小紅很想要拿本子,便把罪名放我身上,再去討好小麗,她就把本子弄到手了。 重寫版本:小紅偷偷的拿走了小麗的本子,小麗發現自己的本子不見了之後便東找西找,急的都快哭了,她又去問別人,大家都沒看見。小紅回到家以後覺得自己做錯了,便把本子還給了小麗,並向她道歉,小麗也原諒了小紅,也將那本子送給了她作為禮物。
從這裡我們發現孩子在碰到一些消極事件的時候的一些情緒與看法。生活中難免碰到負能量,消極的事件,當孩子碰到類似事件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及時地發現並且做出積極正面的引導呢?可能不是簡簡單單改為美好結局那麼簡單了。
發人深省。
關於傳播正能量,它真的屬於虛假教育嗎?筆者不敢苟同,還是一個孩子呢!多引導他們看到積極陽光的一面不好嗎?即便迴避描寫消極事件,也是為了適應考試的規則。
如果我們的老師教出來的孩子不能參加考試得高分,家長會答應嗎?更何況,引導孩子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總比讓孩子只看到廢墟卻看不見廢墟上的鮮花更適合孩子的成長吧。
關於傳遞正能量,我們的考綱要求,學生的作文應該內容積極陽光健康。這一基本要求旨在引導我們的孩子看到生活當中更多美好的事情。
懷揣美好,以寬容善良去擁抱生活,社會也會更美好。
懷揣美好,在我們面對挫折,面對不如人意的事情的時候,也許我們就不那麼容易陷入死胡同,走極端。
南宋詞人辛棄疾名句,「嘆人生,不如意事,事常八九。」
既然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當我們獨自面對困境的時候,如何去擺脫呢?
其一,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情懷,用善良擁抱世界。
其二,從小培養孩子的逆商,有助於孩子走出困境。所謂逆商,AQ,就是人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維反應方式,增強意志力和擺脫困境的能力。
AQ是衡量一個人超越挫折的能力。同樣的打擊, AQ高的人產生的挫折感低, 而AQ低的人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而無法面對。
楚霸王項羽因一場戰爭的失敗,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在烏江自刎的事件就是典型逆商低的表現。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17年,終於東山再起,創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佳話。這無疑是他逆商高的結果。
如果一個懷揣美好的孩子,具備對抗困境的高逆商,在面對任何困境的時候可能就不至於無法面對而只會一味逃避,甚至走極端釀成悲劇。
希望今後不再有類似悲劇的發生,自媒體時代下,更不能以此成為自媒體人攻擊老師攻擊教育的利器,讓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戰戰兢兢,不敢輕言教育,只求一片祥和。那將是教育所面臨的怎樣的一種悲哀啊。
當然作為教育者以及作為家長更應引以為戒。當今形勢下,究竟怎樣培養好我們的花朵,讓它們可以迎著狂風暴雨,依然可以茁壯成長呢?
尤其是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到底該如何教育學生呢?為了安全,不管少管,只敢讚揚不敢批評嗎?批評又該注意什麼呢? 一位極其普通的教育人,歡迎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