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熊孩子,不少人談熊孩子色變。
在大多數人眼中,熊孩子是這樣的存在:調皮搗蛋、破壞力極強、不守規矩、無法無天。
但細想下來,熊孩子的表現更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好與壞。
1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讓我覺得很暖心。
5月21日,江蘇宿遷,陳女士7歲的兒子在7樓家裡陽臺往下潑墨水,樓下防盜網、玻璃上、樓外牆以及樓下陽臺的衣服統統遭殃了。
鄰居反饋情況後,陳女士夫妻就帶著孩子挨家挨戶去登門道歉。事後陳女士帶回那些被潑髒的衣物清洗,洗不乾淨的進行賠償,她還請了專業人員清理樓外牆。
陳女士說髒衣物孩子一起幫忙洗的,清理樓外牆時,也一直讓孩子站在大太陽底下看著,絲毫不心疼他。陳女士說:「讓他看一下造成的後果,讓他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對於陳女士的做法,網友們紛紛點讚。
@涅槃:父母教育做得挺到位的
@Mr-Biscuit:知錯就要改,父母教育方式可以
@可愛又可笑whoops: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Copain_酉陽:父母教育很好,孩子不懂事犯錯難免,關鍵是要好好教育,才能避免更大的過錯
@青木瓜768:父母給孩子上了很好的一課
不禁想起另一則新聞。
孩子在書店順走了四本漫畫書,家長知道後,第二天帶著孩子上門道歉,由於書店未開門,家長留下道歉信和書本的錢。
信裡寫著:你好!由於我教子無方,在你店裡偷了四本畫書,貴店門沒開,本應本人帶上兒子親自來道歉,沒開門,我給你放在裡面。對不起。
上面兩則新聞裡的父母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教育著孩子什麼是擔當和責任。
與孩子一起道歉,與孩子一起受罰,你錯了,就是我錯了,然後我們再一起改正。這就是真正的言傳身教。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你是誰,你的孩子便是誰。
每一個孩子最初都是一張白紙,作為身邊人,家長是孩子最先效仿的對象,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2
生活中很多熊孩子不是天生如此,他們大多是被家長縱容壞的。
有一個網友說過一件事。
停在他們家小區樓下的小車車身多次被刮損,她到物管中心調取監控發現車是被小區裡一個小男孩用石頭給刮花的,同樣遭殃的還有另外兩名車主。
而小男孩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他的奶奶正在不遠處玩手機。
物管和網友一行人找到小男孩家裡。
可是沒想到的是,小男孩的奶奶態度並不友好。她說:「他不就是個孩子嗎?他能懂什麼?長大了自然不會這樣。」而孩子始終沒有露面。
多次溝通後,小男孩奶奶態度並沒有改觀,網友幾個認為這事需要找到小孩父母來溝通解決。
可是通過一次電話後得知,小孩父母長年在外工作,家裡只有老人帶著孩子。
小孩父母說他們會進行賠償,並且會打電話回家好好教育孩子。沒說幾句,孩子父母就因為工作忙而掛了電話。
小孩奶奶由始至終沒有讓孩子出來親自道歉,這難道不是將孩子認識自己錯誤和勇於改正的機會都扼殺了嗎?
之後這個小孩還會不會做同樣或者類似的事,不得而知。但從小男孩父母教育的缺失和兜底行為以及男孩奶奶的縱容包庇態度可以想像,逃避責任與放縱自我可能會伴隨著他的成長。
家長的愛可以是蜜糖,也可以是砒霜。
就看家長在孩子做錯時,是用「他還只是個孩子」、「一看你就沒有孩子,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這些輕飄飄的話語,來當作孩子犯錯不受懲罰的擋箭牌,還是大方指出孩子的錯誤,鼓勵他勇敢改正。
但恰恰有的是護犢心切的父母,罔顧了事實,逃避了責任,終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引。
3
然而有熊孩子,往往也因為有著不合格的熊家長。
之前有一個新聞。劉先生是海外引進的專家,一次他坐高鐵外出開會。
劉先生坐在車廂最後一排,在他前方有三個家庭,分別都帶了孩子。小孩比較吵鬧,已經影響到了其他乘客,劉先生提醒了小孩的家長們,管一管孩子。
結果孩子的父母火氣很大,最後還動手打了劉先生,把他的眼鏡打折了,造成劉先生左眼球出血。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 廣西南寧一航班因颱風改籤,多名家長讓孩子大鬧機場
• 一女子觀影時提醒孩子別吵鬧,竟被對方母親打傷
• 上海小男孩遊樂場偷捏女性臀部惡行被指出,竟遭孩子母親打罵
• 上海10歲男孩猥瑣5歲女孩,男孩媽媽拒不道歉,還聲稱「她是自願的!」
……
通過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熊孩子猖狂的背後離不開熊家長的縱容和錯誤示範。
張鳴曾在《熊孩子背後有個熊大人》裡面說:好習慣不見得會傳代,但壞毛病一定會遺傳。熊孩子之所以熊,恰是因為有熊大人做榜樣在先。
很多時候,熊家長本身就是社會規範的漠視者。公共場合隨地吐痰、超市裡小偷小摸、旅遊景點亂塗亂畫,這些不道德甚至違法行為孩子們都看在眼裡,學在心裡,甚至表現出來時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而這些熊家長在孩子們犯錯之後竟可笑地說出「你這都學了誰的呀?」、「有好的你偏不學。」等一類話語,卻忘了反思原來自己就是那活生生的被學習的樣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小孩是天生的模仿者和學習者。他們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模仿父母的情緒性情,好的或者不好的。
所以,熊家長,當你希望你的孩子被摘掉熊孩子的標籤時,你得先摘掉熊家長的標籤。
4
西格莉夫人說: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一種人,你就得在自己的言行中爭當那種人。
《韓非子》中曾經記載了「曾子殺彘」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她的孩子跟在她後面哭想一起去集市。妻子對孩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
妻子從集市回來,曾子抓來一隻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你不可以與孩子開玩笑。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於是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是曾子就殺了豬給孩子吃。
原生家庭是一個孩子形成核心人格、形成最初「自我」的地方。
你是吹牛皮的家長,你的孩子說話時多半喜歡誇大其詞,不計後果。相反如果你是認真擔當、誠實守信、孝敬父母、愛妻愛子的家長,你的孩子必定會學習你的優秀。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搞得人心惶惶,84歲的鐘南山臨危受命,義無反顧地奔走在抗疫最前線,可以看出他的一片仁愛之心。
鍾南山曾回憶說:「在治學嚴謹上,我受的是父親的影響,但我對人的同情心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思想品德,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列夫·託爾斯泰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希望孩子優秀的家長,何不先從自身開始?正人先正己,管理好自己的言論、品行和素養,漸漸地,你會發現你的孩子也在變得優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