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剛剛出社會打工,當時的工資只有一千多,每當走在大街上看到開著小轎車的人,我眼裡滿是羨慕,並自認有車族高人一等。學校裡面學到的認知一直都是只有努力和有知識的人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財富。
十年前的中國社會還相對貧窮,大批的大學畢業生拿著吃不飽飯的工資。有一次下班回來的路上,隧道裡有一輛自行車橫倒著,也不知道車主去了哪裡。這時有一輛小轎車駛入隧道,小轎車車主毫不猶豫地從自行車上碾壓而過,自行車當場被壓扁成廢鐵。我第一次看到如此沒有人性的小轎車車主,我被眼前的這一幕震驚了!我心裡疑惑為何他如此冷漠?明明只要下車把它挪開一點就可以了!
不一會兒一位小女孩出現了,她看著變成廢鐵的自行車,急得眼淚快掉了出來。小女孩她自己犯的錯是不該把自行車橫倒在馬路上,這是對自己行為的不負責,也給別人造成了不便。但是小轎車車主就更過分了,一輛自行車雖然才幾百塊錢,但是對當時的窮人來說那是很昂貴的,不過下車花兩分鐘的事情,更何況隧道本身是禁止小轎車通過的!
因為這個事件讓我對不同身份的人開始有了新的認知,我開始慢慢去觀察周圍不同的人,發現大部分的有車族素質實在是差,甚至連沒文化的農民工都不如!同時我也意識到了一點,金錢把人分成了不同的階級!
為何說金錢把人分成了不同階級?在我們的教科書中,生產資料是劃分階級的依據,因此農民工成了無產階級,因為農民工沒有所謂的生產資料。生產資料是什麼?過去誤以為生產資料就是生產產品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然而這是錯誤的,服務業企業家的生產資料是什麼呢?暴發戶的生產資料是什麼?富農沒有生產資料嗎?
能夠承包土地進行大面積種植的農民不可能是窮人吧?也不可能是無產階級吧?政府對農民有很多補貼,但為何那麼多貧窮的農民無法拿到補貼?社會財富分配本就不公平,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去考慮一下如何公平對待那些弱者?
生活中太多的例子,原本是打工一族的無產階級,有一天突然抓到了機會而變得富裕起來,那麼這些突然富裕起來的人算不算資產階級?如何劃分階級成了一大難題!
以及說階級按生產資料來劃分,不如說按個人可支配的社會資源來劃分,也就是按個人財富劃分。在近代,資本家一般指的是企業家,他們擁有自己的工廠和僱員,因此生產設備和僱員被稱之為生產資料。今天的社會分工比以往都要細,富人不一定擁有生產資料,農民不一定都是弱勢群體,如何正確劃分階級是保障國家扶貧和合理配給資源的基礎。就像很多專家學者提出的那樣,國家政府農民補貼是按土地面積來補貼,真正貧窮的人是那些擁有極少土地的農民,由此可見它的效果!
一個家庭土地面積極少的人,家庭成員營養不良,可支配財富和資源少,在物質社會裡,其家庭成員特別是未成年子女被歧視的機率變高。由於社會歧視導致未成年人的社交能力下降,這必然導致惡性循環。一個沒有社交能力的人在社會中便無法獲得好的職位,進而影響他們的收入,同時也影響他們對後代的教育和撫養。
正確區分階級,是保證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低收入人群需要制定一個界線標準,而不是按身份(比如農民的身份)或者地區(比如比較貧窮的地市)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