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的書頁,人們可以從一個個文字裡回想起各個朝代的興盛和繁榮,然而繁榮只出現在歷史中,其存留下來的文物和建築少之又少,歷史書中也只記錄其曾經存在過。號稱「萬園之園」圓明園就是其中之一,可遺憾的是,如今我們只能從文字記載中看到圓明園的繁榮,因為圓明園已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
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先是作為皇帝出行時的避暑勝地,當時的圓明園還不算大,直到雍正上位後開始擴建,採購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料,按照紫荊城的樣子開始仿照建立,增設了大量的建築群,園林景觀和亭臺樓閣等。除此之外,圓明園的建造風格還採納了歐洲的園林形式,而且還在園中擺放著各種珍貴寶物和華麗器物。
鴉片戰爭結束後,被英國輕鬆擊敗的清朝讓世界震驚,西方列強開始重新審視這個曾經強大的國家,而戰敗後的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則讓世界看清了清政府外強中乾的真面目。
1860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與美國的支持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同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過北京城直奔圓明園而去,由於當時侵略者人數眾多,聲勢浩大,清政府見勢便放棄了圓明園。
而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如入無人之境,開始瘋狂的掠奪,但由於圓明園寶物眾多,英法聯軍就將一些珍貴的文物貼身攜帶,其餘大物件則裝車帶走,剩下的一些無法帶走的,英法聯軍統統砸毀,而為了掩蓋罪行,英軍指揮官詹姆斯·布魯斯臨走時下令火燒毀圓明園,這場大火一直燃燒了三天三夜,只剩下十幾個建築在廢墟保持完好。
英軍隨軍牧師羅伯特在他記事本中這樣寫道:「燒吧,燒吧,就這樣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裡再無宮殿的痕跡吧!」這就是侵略者的嘴臉!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圓明園再遭洗劫,有著「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經過這次的大洗劫後,成了一片廢墟,這此事件也被後人稱為「圓明園之殤。」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非常重視對圓明園的修復工作,在工人清理湖泊時發現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和金器等,專家從中打撈起近5000件珍貴文物。據專家推測,當年的八國聯軍雖然搶走了大量文物,但對於一些體積較大、不易帶走的物品,他們便砸碎毀壞丟在湖泊之中,而湖底那些完整的文物,極有可能是在運輸寶物的過程中不慎掉入湖泊當中,直到如今才重見天日。
而在打撈文物時專家在湖底還發現銅鎏金象首,這件文物價值連城,是至今為止發現所有文物中最完整的文物之一,也是戰亂最好的見證者,當之無愧的國寶!經過長達數十年的修復,圓明園中許多文物都被修復完好,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疑惑:為什麼修復文物,而不修復建築?
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好回答,圓明園之殤,是中國之殤,而圓明園如今的殘垣斷壁,也是中國曾遭受恥辱的標記,因此國家沒有修復圓明園的原因,是要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記住曾經所遭受的屈辱,時刻提醒著我們:「落後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