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與50歲搏擊愛好者切磋,卻在30秒內被擊倒三次。三天後,他對外回應稱「功夫不分高低」,另有「關門弟子」「報仇」之言流傳。此事已引發國內外廣泛爭議,尤其關於中華傳統武術傳承、太極功夫真假與實戰性,眾說紛紜。
放眼近年新舊武聞,如公開約架、隔空打人,多見作趣,少與「學」、「術」二字有關。而「武」本有一段真正「風光」的歷史——民國初年,新政權為解救民族危機,曾大興武風,由此,武學出現一個高峰期,形意拳也迅速發展……
《一代宗師》編劇、《道士下山》作者徐皓峰曾根據李仲軒的口述,撰寫《逝去的武林》一書。李仲軒年輕時,拜入三位形意拳老輩唐維祿、尚雲祥、薛顛門下,後退隱几十年,未收弟子。他的口述裡有往年武者軼事,也有師徒道義、拳術用途、武德等論。
本文摘選自其中一篇《尚門憶舊》,部分內容有刪減。
形意拳叫國術,就要保家衛國
開武館是民國出現的形式。在這之前,中國民間要麼是禁武,要麼是拳團,就是操練一點實戰格鬥,目的也只是為了對付土匪,離武術的精深處較遠。凡是武師真傳的,人數一定不會很多,三五個人,才能忙得過來,教得透。
廣收門徒,往往就會出現「教拳的多,傳功的少;講招的多,傳理的少」的情況。其實,這不是武師們不實在,而是因為功、理是很「身體化」的東西,得身教方能體會得出,講則講不明白,靠著在練武場上喊幾句口訣,即便是古代秘傳真實不虛,做學生的也很難體會。
我們年輕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武術書,總是標榜「可用於軍營練兵」。那時民族危機,國外侵略,武術界的口號叫「強國強種」,希望能為國出力,訓練部隊上陣殺敵,所以許多拳種在教授時一切趨於簡化,嚮往能一教七八百人,一蹴而就,速成。
▲本文口述作者李仲軒
我的老師尚雲祥,是個外柔內剛的人,處世精明,不受人騙,可同時又很理想主義。我認識他時,他已年近七十,仍時常像青年一樣暴發很大熱情。他很愛國,盼望國家打勝仗,教形意拳時,企圖一說,聽的人轉身上戰場,就能用上。
形意拳傳說起源於嶽飛,本就是南宋時代用來訓練士兵的。一定要讓形意拳在現代發揮軍事作用——當時老一輩拳師都在動這份腦筋。練武術的都愛國,當時管武術叫國術。李存義說:「形意拳叫國術,就要保家衛國。」
李存義本身就親自上戰場,當國術館館長時一直琢磨形意拳的軍體化和速成法。尚雲祥延續李存義的道路,接著向這方面嘗試,晚期所教的拳有了簡化的傾向。他這個「簡」不是簡化拳招,而是想,說一句話,片刻間便令人功夫上身。
後來發現不行,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智商悟性良莠不齊,內家拳的要點不在拳招,在於「神氣」——這種非常靈性的東西,不是動作,無法按照口令操習。而且簡化之後發現對人的悟性要求更高,學起來更難。訓練戰士,還不如按部就班,繁一點好。
雖然此路不通,尚傳形意沒有成為軍體拳,卻從此形成了一種教學風格,拳理一語道破,發揮身教的刺激性。言教總是用眾多的比喻,搞修辭,讓人聽得津津有味,身教則乾脆利落,一個眼神,比劃一下便令徒弟悟進去。
▲民國形意拳圖譜
光四處比武爭名聲,是自己毀自己
有功夫上身,才是拳術。光把形意拳的打法,用到戰場上,拼一會兒刺刀還管用,因為比敵人巧,但上戰場時間一長,就不是拼招了,而是拼體能,就必得有功夫。
就是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如何讓功夫迅速上身,一下子教會許多人?前輩拳師憂國憂民,是在很費心地想這個問題,不是造個「速成」的幌子騙錢。
我可以肯定地說,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是打法。但沒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負欺負普通人,上不了臺面。
尚門形意追求「功夫速成」,但也要慢慢地練。俗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練太極拳,要像煮中藥似的,讓藥性慢慢發揮,功夫最終才能有大的成就。形意拳猶如煉鋼似的,一開始要猛火急燒,把鐵礦雜質都去掉,所以得猛練。
可是有沒有仔細想過,猛練,練的是什麼?形意拳姿勢簡單,五行十二形,一個下午就能學會,為什麼開始時,一個劈拳要練上一年(天資絕佳又正好處於16~24歲青春旺盛期的人,也要練上四個月)?肯定不是練姿勢,不是練打法,不是練發力。
這問題,尚師用一句話就可以回答,這句話是有實在含義的。如果一個人練了很長時間的形意拳,但是不得法,一聽這句話,真是非常舒暢,的確感到好像在瞬間就長了功夫,但這只是在身上通了,身體感覺對了,以後就能自行進修了,但功夫還是得練才能出來。
▲《一代宗師》劇照
其實何止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也要十年不出門。猛練,往往還沒一拳打死了人,就先把自己打死了,因為強盛很容易,但要小心「盛極而衰」。強盛了之後,不知調養,精氣神會如江河奔流般地消耗,練武是強身,但往往練武之人會短壽,一過壯年衰老得厲害。
以前練武之人四處尋訪,就是要找名師解決這個「盛極而衰」的問題,所以練出功夫後,不知道還有這一檔子大事,光四處比武爭名聲,是自己毀自己。
武術這東西是很系統的,就算你是一下悟進去的,還是要一點點練出來。否則只知有一,不知有二,只抬腳不邁步,是不行的。
當然,一個人不用功,一輩子練不上檔次,就沒有這個危險,當個業餘愛好,也是很快樂的。
形意拳是「煉拳」,修煉,要與精氣神發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變化人的氣質,將威武變文雅,將文雅變威武。拜老師,就是找個人能幫助自己由「練拳」過渡到「煉拳」,就不會盛極而衰了,永遠的生機勃勃。學拳重要的是身心愉快。
武德為什麼重要?
武德為什麼重要?因為一個人有謙遜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練得很好。一個好勇鬥狠的人,往往頭腦都比較簡單,越來越缺乏靈氣,是練不出功夫的。
這種人,老師也不會教的,說一句:「腦子什麼也別想啊。」就什麼也不管了,你也沒法責問,因為有「內家拳的要領是放鬆與自然」作幌子——這都是老師不願教的迴避法,說些貌似有理的話,哄得你樂呵呵地走了。
▲2012年,自稱經梧太極第一代傳人的閆芳因一段推手視頻引發熱議,後太極拳大師李經梧後人發布聲明,稱將其逐出師門。
武術的傳承是不講情面的,不是關係越好教得越多,許多拳師連自己兒子都不傳的,你的人品,連老師都贊成你,當然會教你了。練武是「孝」字為先,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沒有人會教他,每日要以「忠義禮智信」來衡量自己,忠誠,義氣,禮節,智慧,信用。
一個人有了這種內在的修養,心思就會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師選徒弟,主要看他的氣質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說明他心理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或者身體患上了隱疾。眼光沒有一點慈悲,只會兇巴巴地瞪人,可能現在打架厲害,但看他將來,無不是患病早亡——徒弟找師父也是這個標準。
想著用武術去欺負人幹壞事——太可笑了,折騰不了幾年,就把自己作死了。對付這類人,還有一種迴避法,就是打出「窮文富武」的幌子。
以前科舉,就是幾本書,哪都能借到,不用費錢,而練武得吃好喝好,把自己養好了,而且要提供老師的食宿,把老師供養好了,因為練武必須得身教,師徒最好一塊生活一段時間,所以費錢。
現在的體育運動員拿金牌,沒有物質基礎是不行的,圍著一個人,有教練、醫護多少人?每月的營養品有多少?居住條件有多好?嚴格來說,武術也要這樣,所以盡可以說,你的財力不夠,從而拒絕你。
古人的生活很清苦,功夫一樣練出來,不是不要營養,而是有個方法(形意拳的一些內功),不用花錢一樣得來,養不好身體是練不好拳的。
練武的人得會吃,不是說當美食家,吃根黃瓜都像吃了根人參似的,小孩子長身體的時候,不就是這樣嗎?但男人一過四十,就不要強求自己的消化能力了,還是得食品精良。
不過「窮文富武」是個幌子,老師真正看上你,財力不夠不成問題,只要人品好就行,舊時代的拳術名家都是自己貼錢養徒弟,什麼叫「入室弟子」?吃、住、穿、用,老師都包了。
所以求學,求是求不來的,不如好好地養身體,基本功上了檔次,做好自己這塊材料。
好多人都是練拳練怕了,所以才不練的
形意拳古有「入象」之說。入象,便是化腦子。到時候,各種感覺都會有的。碰著什麼,就出什麼功夫,見識了這個東西,你就有了這個東西——這麼說,怕把年輕人嚇著,但拳是這麼玩的。
分不清,超出了身體的範圍。恍然,跟常人的感覺不同,那時候出拳就不是出拳了,覺得兩臂下的空氣能託著胳膊前進,沒有了肌肉感;兩個胯骨頭,能牽動天地;一溜達,萬事萬物乖乖地跟著……
這都是「走火入魔」,腦子迷了。但練拳一定得「走火入魔」,先入了「魔境」再說。有了恍然,處理恍然,是習武的關口,要憑個人聰明了。處理好,就鯉魚跳了龍門。恍然來了,讓它傻傻地過去,練武便難有進展。
把「魔境」的好處全得了,所有甜頭都吃了,也就沒有了「魔境」。形意拳對人腦開發大,培育智能。人上了歲數練,也很好,把腦子練出境界,方能延壽。一天到晚納悶:「我怎麼這樣了?」——膽子小,就快點找個師傅吧。好多人都是練拳練怕了,所以才不練的。不是不能成就,是不敢成就。
▲《太極張三丰》劇照
師傅就是你的心態,告訴你:「要當好漢。沒事,這麼辦。」一句話就救了命。師徒感情好,是師傅對徒弟生命的參與太大了,徒弟對師傅有依戀。師徒強於父子。
拜師傅,就是當自己動搖時,找個能給自己做主的人。人是太容易動搖了,世上沒幾個天生的好漢。
尚雲祥師緣不佳,學了一次,就離了李存義十年。但他自己把功夫練出了境界,自己能作自己的主——不是練拳的不知道這有多難,所以尚師是天生的好漢,有絕頂的聰明。
▲ 尚氏形意拳創始人尚雲祥晚年與眾弟子合影
練武的多,化腦子的少
我悟性不高,人也不夠勤奮。回憶一下,年輕的時候,其實跟我的師傅們是說不上話的。能跟他們說上話,得多大修為?基本上是師傅說什麼,就揣摩什麼。
得著一句話是幸運,弄懂它就難了。體悟到一點,比考上狀元還高興。拳就這麼邪乎,武比文難。練拳得常新常鮮。
小時候,聽大人們講:「失意的人看《聊齋》。」我六十歲以後,《聊齋》不離手,有時感慨,難道我也成了失意的人?
練武人容易單純,要打抱不平,眼裡不摻沙子。《聊齋》講了世上複雜的事,欺詐奸盜,看看,便知道事情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聊齋》中都是被冤枉的人,心有苦衷,看看,能找到共鳴,便緩和了情緒。書裡怪話多,怪話就是真話,怪事多有隱情。
▲《聊齋志異》,蒲松齡著
薛顛讀《易經》,沒教過我。但年輕時畢竟受了影響,這些日子就想讀它,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家裡就有了本《易經》。很破,封面都沒有,幸虧裡面不缺頁。一天到晚看,後來這本書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沒了。年老不管家,家裡人一收拾東西便再也找不著了。
總算晚年,過了幾天讀易的癮。我也是直到自己老了,才明白了年輕時就知道的老理。此書對人生有好處,什麼感慨都在裡面,猶如練拳化了腦子的人,一切清晰了。薛顛讀它是有原因的。薛顛的程度,我不敢推測,神鬼難知。
要珍惜時光,真正練進拳裡去。得點智慧,人生就有了改觀。找師傅學倆狠招——沒人理會這閒茬(次要),找師傅就是找個人把自己腦子化了。化腦子沒法寫,寫了也寫不完,捅開這層窗戶紙,形意裡面的好東西多了。
化不了腦子,干著急,這輩子等於白練了。練武的多,化腦子的少。化腦子的人裡,得點甜頭的多,化完的少之又少。
本文節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