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第23課

2021-03-01 幸福就是心

我們以菩提心和清淨心攝持繼續學習非常殊勝的菩提心的竅訣法寂天菩薩著作的《入菩薩行論》。這麼殊勝的菩提心的實修法,一共有九品,前面已經講了頂禮支、供養支、皈依支、懺悔支、七支供的前四支已經講完了,下面講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科判分為二部分:

己一:品名;己二:正論。

己一(品名):受持菩提心。

己二分三:

庚一、加行之法;

庚二、正行決心;

庚三、後修自他生喜。

庚一:前行之法又分二:

辛一、為自續生起菩提心寶而聚順緣之積集資糧,總分八支,前品已說供養等四支,今說後四支;辛二、近取因之修心。

辛一分四:

壬一、隨喜支;

壬二、祈請轉法輪支;

壬三、祈請不涅槃支;

壬四、善根回向利他支。

隨喜積善行,彼為菩提因

隨喜眾有情,實脫輪迴苦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首先我們講「隨喜支」。

這個頌詞講的隨喜人天善法和人天福報。屬於下士道的法。下士道的善根是因,有下士道的因就有下士道的果;中士道的善根是因,就有中士道的果;上士道的善根是因,就有上士道的果報。頌詞是這樣一個一個來的。隨喜下士道的因和果。人天善法只能斷除地獄道、餓鬼道、旁生道的眾生三惡道的痛苦。人天善法只能解脫三惡道的痛苦,不能斷除輪迴的痛苦。地獄道、餓鬼道、旁生道的眾生一直在三惡趣感受痛苦。它們圓滿了人天福報以後,就已經獲得了短暫的休息。但是輪迴的苦苦、壞苦、行苦三大根本苦還沒有解脫,只是圓滿獲得了人天的福報,從三惡趣中獲得解脫,這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圓滿人天善法是下士道的因,從三惡趣中獲得解脫是下士道的果,我們應該發自內心的隨喜。因隨喜,果隨喜。

頌詞:「隨喜眾有情,實脫輪迴苦。」這是隨喜中士道的因和果。什麼是中士道的因呢?自己從輪迴中獲得解脫,獲得圓滿解脫的一切善法,就是中士道的善。持清淨的別解脫戒,修持苦集滅道四諦法,就是二乘(小乘)聲聞緣覺果位的因。已經斷除了輪迴的痛苦,獲得解脫輪迴的功德,就是小乘的果位。這些我們都要發自內心的隨喜,就是中士道的因隨喜和果隨喜。

下面是「上士道」的隨喜。首先是隨喜菩提果位,頌詞:「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這個頌詞中的「菩提」指佛果的意思。自他一切眾生證得最究竟的果位:佛果。我們要隨喜這個上士道的果。「佛子」是菩薩的意思,佛已經圓滿了斷證功德,菩薩的果位是什麼呢?如何隨喜菩薩呢?從一地到十地之間所有的菩薩,還有資糧道菩薩、加行道菩薩、見道的菩薩、修道的菩薩,十地五道的菩薩,這一切的果位,我們都要隨喜。這就是隨喜大乘的菩提心果位。

然後是隨喜因,就是隨喜成就佛果的善法,隨喜菩提因。能利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令一切眾生圓滿解脫,這就是大乘佛子菩薩們的發心。

大乘菩薩們為了一切眾生能離苦得樂、究竟成佛而付出行動,這就是大乘菩薩的行為。我們要隨喜大乘菩薩的發心,要隨喜大乘菩薩的行為。

大乘菩薩的發心、行為是廣大無邊的。為什麼呢?比如小乘行人是為了自己獲得解脫,而大乘菩薩的發心是為了一切眾生,行為也是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廣大無邊的。我們要隨喜大乘菩薩的廣大無邊的發心。大乘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而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等六度萬行,我們應該隨喜大乘菩薩不可思議的廣大行為。

這些都是獲得大乘果位的因——廣大無邊的發心、行為。如同大海一樣的廣大無邊。下士道的善,中士道的善,上士道的善,這些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的善都隨喜的話,自己都能圓滿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

比如隨喜下士道的發心,自己也會獲得下士道的功德;中士道的善法隨喜的話,自己也會獲得中士道的功德;所有的高僧大德、傳承上師們,他們講經說法、度化眾生,他們所有的發心和行為,我們都應該如理如法的隨喜他們的功德。所有的高僧大德、金剛道友行持善法的功德都應該隨喜讚嘆。

現在很多學佛人就是這樣的:金剛道友行持善法的時候,就會生起嫉妒心、分別心,這都是減少自己的善根功德的。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別的金剛道友行持善法的時候,自己發自內心的隨喜。

同樣的,任何一個善知識、傳承上師,講經說法度化眾生,都應該隨喜讚嘆,不應該分別、嫉妒。這樣行持的話,自己內心當中的傲慢心就會越來越減少的,內心的分別心會越來越減少的,內心當中的嫉妒心也會越來越減少的。任何上師、任何的弟子之間,行持任何善法的時候,或者他比你修的更好,一定要發自內心的去隨喜他。這樣他的功德你也一樣能獲得。隨喜是一個自己不需要很多的付出,就能獲得功德法方便法。但是一定是「發自內心」的隨喜、讚嘆,否則只是嘴上說一下,內心達不到量,是沒有用的。

所以應該發自內心的隨喜別人的發心、隨喜別人的功德、隨喜別人度化眾生的發心和行為、隨喜弘法利生的事業等。

現在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弟子之間也是有的,誰弘法利生的事業好,自己做不到這樣,就對別人產生嫉妒心,這是大乘法不允許的。而且有了這樣的分別和嫉妒的話,就已經斷除解脫了。是非常嚴重的過患。

同樣的,現在不管是漢傳還是藏傳,很多師父們之間,誰的弘法利生的事業廣大,就對誰產生嫉妒心,這是非常不好的。這是一個滅佛的現相。所以,大家應該認真的隨喜。誰能夠度化眾生,誰就是佛,這就是化身佛再來的。我們應該隨喜讚嘆他、應該恭敬他、感恩他,這是大乘佛弟子應該做的。

誰能度化眾生、利益眾生,誰能弘揚佛法,都是一家人,沒有區別,應該隨喜讚嘆。這樣就有同樣的功德,有同等的利益。要多隨喜,道友之間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嫉妒。

學佛都是一個佛家的。師父也好,上師也好,出家人也好,活佛也好,堪布也好,弟子也好,在家居士也好,都不能有嫉妒的,都不能有分別的,都要平等心、清淨心。都要隨喜他們的功德,隨喜他們的行為,隨喜他們的發心,隨喜他們弘法利生事業的廣大。誰的弘法利生事業廣大,我們大家一起隨喜他、感恩他。這才是佛弟子的行為,才是大乘修行人的行為。這才是隨喜了諸佛菩薩的。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修行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說明內心沒有見解。

大乘修行人應該沒有任何的分別,都是隨喜的。下士道的善因果,中士道的善因果,上士道的善因果。都應該隨喜的。從世間的角度,不應該有嫉妒的。從出世間的角度,解脫輪迴的善法,究竟成佛的善法,大乘小乘都不能有嫉妒,要隨喜讚嘆。金剛道友之間更不應該有嫉妒的。大家要記住,這是非常重要的。

隨喜別人的功德,慢慢地自己的內心有變化的時候,看到別人都是功德,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優點。

如果總是嫉妒別人、分別別人,這個時候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這個時候很容易誹謗,容易自己生煩惱心。所以我們應該修隨喜,這樣看到別人的都是功德,不會有嫉妒的。

有嫉妒才會有分別,有分別看到的就都是缺點。

所以「隨喜」這個法一定要修好,非常重要。大家要實修這個法。這個星期都要實修隨喜,觀察別人的功德。

下面講七支供的「祈請轉法LUN支」

釋迦牟尼佛當時在金剛坐下成佛後49天沒有傳法。梵王天祈請佛傳法,請法的因緣就成熟了,佛開始傳法。同樣的,三世一切諸佛成佛後沒有傳法的佛,我們自己合掌祈請。雖然無法到他們面前,但是可以這樣觀想:恭敬合掌,祈請三世一切諸佛,為了一切眾生能夠斷除無明,為了一切眾生能夠有正法的光明、明燈。祈請佛傳講甘露妙法,講經說法。如果沒有傳法,沒有正法的明燈指引,眾生無法斷除無明,無法離苦得樂。

在諸佛面前,拿著請轉法LUN的緣起物「海螺」。如果沒有海螺,就只合掌,恭敬祈請就可以了。眾生無始劫以來無明太嚴重了,一直造業。為了斷除眾生的無明愚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為眾生傳法,為眾生宣講妙法。

自己的上師面前,所有的高僧面前,拿著海螺、法輪,祈請傳法。觀想自己的身體,幻化成無量無邊的眾生,一起在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面前、上師面前,合掌祈請傳講正法、妙法。這樣祈請傳法,是非常重要的。

自己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祈請是做不到的,在歷代的高僧大德面前祈請也是做不到的,因為都已經涅槃了。但是自己心裡這樣想祈請傳法,剎那這樣想,也會有相當大的功德。

如果能夠面見某一位高僧大德,在其面前祈請傳法,祈禱傳講甘露妙法,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下面我們共修「隨喜支」。坐好打坐的姿勢,禪定的手印,心裡想:不要看到眾生的缺點,要看到眾生的優點,看到任何上師、金剛道友的功德,都要隨喜讚嘆。要觀察諸佛菩薩的功德、慈悲、智慧,要隨喜他們的功德。

我們這樣觀修、訓練,觀修五分鐘。

相關焦點

  • 入菩薩行論 第1課
    如法的發心和如法的行為攝持下我們傳講《入菩薩行論》,這部論有很多翻譯的版本,我們講索達吉堪布翻譯的這個版本,這個版本非常好。首先了知題目的意義:入菩薩行論「入」:入到菩薩道中。如何圓滿入到菩薩道呢?要想圓滿菩提道的果位,首先以什麼入道呢?圓滿六度。這部論如何生起菩提心?如何圓滿菩薩行?講的非常的詳細。
  • 入菩薩行論 第16課
    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講到菩提心的定義:「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簡單來講就是利他心,利他包括暫時的利他和究竟的利他。大乘利益眾生是究竟的利益眾生,但是究竟的利益離不開暫時的利益。先以暫時的利益和眾生結善緣,才可以究竟利他。有人說不需要暫時的利益,我直接究竟的利益他,這樣其實是不行的。暫時的利益是你和眾生的一個連結,連結以後才能究竟的利益他。
  • 入菩薩行論 第34課
    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講到的菩提心的定義:「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什麼樣的動機叫菩提心呢?就是利他心,為了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的快樂和究竟的安樂佛果,這兩種利益結合的動機就是菩提心。幫助眾生譴除眼前的痛苦,是暫時的利益;幫助眾生得解脫,以正法饒益眾生,這就是究竟的利益。究竟利益眾生,需要一個暫時的利益作為趣入,和眾生結緣,然後再以正法究竟的利益眾生。
  • 《入行論》第1品-菩提心利益-學習總結
    《入行論》第1品-菩提心利益-學習總結註:末學學習第1品的內容後
  • 《入行論》第01-10品 頌詞念誦 音視頻​
    《入行論》第01-10品 頌詞念誦 音視頻連結:
  • 入菩薩行2011 第06課~第10課 | 馬君美老師講授
    ☞ 往期內容入菩薩行2011 第01課~第05課第五品 護正知一,守護學處之要——護心(一)護心則能護一切1.總說須護心[5.1]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2.縱心過患[5.2]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未馴大狂象,為患不及此。
  • 入菩薩行2012 第25課~第28課 | 馬君美老師講授
    《入菩薩行》2011-2013馬君美老師講授2011年07月20日~2013年10月03日共49課
  • 《入行論》複習筆記(1-3課)
    對《入行論》,其實是極愛的。  曾經,每天讀一遍《入行論》是我的日常功課,甚至躺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裡,剛剛轉危為安之際,開始念誦的也是從電腦上下載列印下來的《入行論》頌詞。   沒進入學會之前,900多頁的一本《入行論廣釋》通通讀了,還寫了不少閱讀筆記,是第一次與「索達吉堪布」這個名字親密接觸。
  • 入行論釋·善說海(36) 第九品 智慧
    入行論釋·善說海(1)入行論釋·善說海(2)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入行論釋·善說海(3)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入行論釋·善說海(4)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5)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6)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7)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入行論釋·善說海(8) 第四品 不放逸入行論釋·善說海(9) 第四品 不放逸入行論釋·善說海(10)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入行論釋·善說海(11
  • 入行論 智慧品 162課 傳承+輔導
    《入菩薩行論》第162節課
  • 【第31課】「凍結窗格」功能的使用
    如需複習,請點擊下方連結:【第30課】「Mod()」函數的使用如果大家覺得小強哥的文章比較好,希望能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一起學習,提供更多的意見和建議。如對小強哥的文章有任何疑問或者質疑的地方,歡迎各位給我指正。前兩天有位同學給我留言,不知道如何鎖定行或列。
  • 教會論與宣教學 第28課
    《教會論與宣教學》第二十八課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
  • 【第25課】「$」絕對引用符號的使用
    如需複習,請點擊下方連結:【第24課】「Hlookup()」函數的使用如果大家覺得小強哥的文章比較好,希望能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一起學習,提供更多的意見和建議。如對小強哥的文章有任何疑問或者質疑的地方,歡迎各位給我指正。
  • 第001期大樂透-奇哥論彩
    今日推薦 2021年第001期大樂透推薦【奇哥論彩】第1位:尾45678-68這裡看好06 08第2位:尾13456789-34這裡看好13 14第3位:尾379-39這裡看好19 23第4位:尾3589-35這裡看好23 25第5位:尾179-9這裡看好29微信搜索公眾號:【奇哥論彩】重點關注:金膽23銀膽29銅膽08後區第1位:01 02 03 04 05後區第2位:08 10 12後區綜合:03 10微信搜索公眾號:【奇哥論彩】
  • 教會論與宣教學 第03課
    《教會論與宣教學》第三課各位同學,我們來到《教會論與宣教學》的第三課。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 | 卷四 第22課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增上(1),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增上(1),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如《正攝法經》中講到的:諸佛世尊所有的無邊無際的功德,都是從正法生起,如理修持正法的那一分,由無漏的法所化現。
  • 《閃記高考3500詞》-第23課 - 閃記單詞
    《閃記高考3500詞》-第23課
  • 《寶性論》講記 第16課
    《寶性論》 第16課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遊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首先講的是第一個: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生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講如果按照《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的意義來說的時候,生起無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就算是生起菩提心的功德了,所以說如果按照標準來觀察的時候,生菩提心,不一定是聖者的,也可以安立成凡夫。
  • 第123期大樂透-奇哥論彩
    今日推薦 2020年第123期大樂透推薦【奇哥論彩】第1位:尾123456-56這裡看好05 06第2位:尾0123456-3這裡看好13第3位:尾02468-24這裡看好22 24第4位:尾456789-45這裡看好24 25第5位:尾01234-23這裡看好32 33微信搜索公眾號:【奇哥論彩】重點關注:金膽05銀膽13銅膽24後區第1位:01 02 04 05後區第2位:09 10 11 12後區綜合:
  • 「摩西五經」第25課: 巴蘭的故事
    提示:觀看本課程視頻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