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主要政黨簡介:泛綠陣營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泛綠陣營主張臺灣應該捨棄現有的中華民國體制,另建「臺灣共和國」或「臺灣國」,成員對中華意識通常較無認同感。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是一個臺灣政黨,簡稱民進黨、DPP(來自其英文名稱: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1986年解除戒嚴與黨禁前整合而成,乃臺當局「行憲」後第一個具真正意義的體制內反對黨,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後第二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政黨,同時是臺灣目前最大的本土政黨;於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至2008年間成為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8年「大選」下野後至今仍為最大在野黨。

    1.發展歷史
[編輯] 黨外時期
 
民主進步黨於1986年在臺北圓山大飯店成立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因中國大陸發生國共內戰失敗後撤退到臺灣作為根據地,之後宣布「戒嚴」長達三十餘年(1949年-1987年),人民的自由民主權利受到一定限制,但仍有部分黨外人士(即非國民黨人士)爭取民主與參與政治的權利。黨外聲勢逐漸發展壯大,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成為黨外運動的高潮,施明德、黃信介、林義雄、呂秀蓮、姚嘉文、陳菊等多人並因此而入獄服刑。

1980年代,黨外實力逐漸整合,最終在1985年組成「黨外後援會」,開始具備政黨的雛形。同年(1985年),黨外後援會提名11人參選該年的臺北市議員選舉,結果全數當選。1986年7月起,由黨外人士組成的「建黨十人小組」[2] 開始秘密進行組黨事宜,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與會的黨外後援會,在臺北圓山大飯店敦睦廳開會,對於籌組新黨開始討論。最後採用由謝長廷及尤清主張的「民主進步黨」作為黨名[3],正式宣布組建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創黨後十人小組又增加八人,擴大成為「十八人建黨工作小組」[4],11月10日,民進黨在環亞大飯店五樓文化中心舉行第一次全代會,由費希平擔任大會主席,朱勝號擔任司儀,開始逐條討論由黃爾璇、尤清與傅正三人起草的黨章與黨綱,黨章除保留第12條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及第13條中央執行委員會議,其餘完全照草案通過;黨綱全文139條則採全案表決通過。晚上由黨員代表以無記名連記法,選出黃爾璇等31位中央執行委員,再由中執委選出11位中央常務執行委員。11位中常委在元穠茶館選舉黨主席,會中由曾擔任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的江鵬堅擊敗黨外大老費希平,當選首任黨主席。[5]

由於當時組織政黨是國民黨政權所不允許的,國內外的焦點紛紛集中在當時的總統蔣經國身上,後來蔣經國以「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也在變」而默許民進黨的成立。在解嚴之前,國民黨當局仍不願承認民進黨;而當時大部份受國民黨控制的媒體,在新聞報導時都以「民X黨」、「X進黨」帶過。

[編輯] 第一次在野時期
1986年,組黨後的民進黨參加第一次的立法委員選舉與國大代表選舉,總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後民進黨也發動了多次街頭遊行活動,爭取當局解除戒嚴、爭取國民代表直選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調整。初期的民進黨雖視自己為臺灣的「本土政黨」,將國民黨政府稱為「外來政權」,但主要的政見還是爭取民主自由,讓被限制政治權利的臺灣人民,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權。在此時,民進黨主要通過發動街頭遊行等手段與國民黨統治當局抗爭,非支持者乃稱民進黨為「街頭黨」。民進黨成立之初並未得到國民黨的承認,但仍然於同年11月10日拒絕國民黨的要求,如期舉行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選出江鵬堅為創黨主席。民進黨創黨黨綱中明定:臺灣的前途由臺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標舉出臺灣住民自決的主張。11月30日,發生因流亡海外的許信良返臺所造成的「桃園中正機場事件」。

198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民進黨繼續參與臺灣政治,要求總統直選。民進黨通過了「四個如果」的決議文,稱只有在中國國民黨出賣臺灣人民利益、中國統一臺灣等四個條件成為現實時,民進黨才會支持臺獨[來源請求] 。在1989年的縣市長與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的支持率持續上升。其中縣市長選舉部分,民進黨取得了臺北縣、宜蘭縣、新竹縣、彰化縣、高雄縣及屏東縣等席次。1992年,首屆全面改選的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達33%,獲得51席。1993年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已經達到44%,並擁有6席。

1994年,在臺北市長的選戰當中,民進黨推出立法委員陳水扁以「快樂、希望」為主軸與新黨趙少康、首次接受民意考驗的中國國民黨籍官派市長黃大洲競選,並最後贏得勝選。臺北市的選民,有相當數量是長久以來極力支持國民黨的外省人族群,陳水扁能夠當選首都市長,顯示民進黨已有對抗國民黨的實力。

1995年5月,施明德擔任黨主席後,積極為民進黨過去的反對形象做轉型,對外於1995年9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一場國際記者會上表示「臺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也不會宣布臺灣獨立……」,解除國際社會對民進黨執政的疑慮。並對內主張政治大聯合,社會大和解,以化解長期的族群對立,在1995年12月14日施率領民進黨重要幹部邱義仁、林濁水與當時敵對的政黨新黨黨揆,在立法院進行歷史性的會晤,卻遭黨內基層支持者的誤解並遭辱罵。而許信良針對兩岸政策也提出「大膽西進」的主張,兩位黨主席對於民進黨的路線有著不同的思維,但始終無法成為黨內主流意識。

1996年,是中華民國總統首次直接選舉,民進黨推選早期的獨派宣導者彭明敏參選,但因中國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本身散發的魅力及對於本省籍選民的強大號召力,加上外在因素如1996中國飛彈試射至臺灣外海等舉動而導致民進黨慘敗。黨主席施明德辭去黨主席職務以示為此次選舉失敗負責。但在地方上,民進黨的勢力依然強勁。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贏得了全臺12個縣市的執政權,首次超過中國國民黨的縣市長席次,「綠色執政」下的人口已佔全臺灣總人口的71.59%,民進黨「以地方包圍中央」的選舉路線於焉產生。1998年的臺北、高雄直轄市市長選舉中,施政滿意度高達七成,被外界甚為看好有機會連任的市長陳水扁,敗給了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失去了臺北市的執政權。一般認為,馬英九勝選的原因,除了馬英九個人的魅力之外,時任國民黨主席的前總統李登輝拉起馬英九的手,喊出「新臺灣人」,也使其民調大漲;陳水扁在臺北市長任內嚴苛要求公職人員,及強勢施行如廢公娼等政策,被認為是拓展選票時的包袱,不過更基本的,還是臺北市的選民結構中藍大於綠以及國新兩黨候選人成功操作棄保所致。但在高雄市長選戰中,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的謝長廷卻因對手吳敦義的選舉策略引發民眾反感(在電視廣告中邀請白冰冰控訴為白曉燕命案嫌犯擔任辯護律師的謝長廷「不是人」),此反感蓋過了謝陣營本身錯誤策略(指出吳敦義有緋聞,且證據被證實造假)的不良影響。謝長廷最終而以些微差距勝選,南臺灣縣市全面由民進黨執政的綠色執政版圖情勢首次出現。

選後,民進黨內四大派系進行了中國政策的公開電視辯論,最終「大膽西進」與「強本漸進」兩條路線互相妥協,達成了「強本西進」的共識。

1999年,為因應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變,通過重要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承認臺灣已是民主的國家,目前國號就是「中華民國」。並在隨後推選落選的前臺北市長陳水扁與美麗島事件參與人、時任桃園縣縣長的呂秀蓮參選正副總統選舉,選戰過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興票案的發生使宋楚瑜的支持度大跌,在由邱義仁、張俊雄、吳乃仁為首的民進黨競選團隊的操盤,加上陳水扁提出的新中間路線及李遠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陳水扁,獲得許多的中立選民支持,最後與宋楚瑜以2.5%差距勝選,實現臺灣歷史上首次透過民主機制達成的政黨輪替。

[編輯] 執政黨時期
[編輯] 2000年-2004年
 
首位民進黨出身的總統:
陳水扁 
首位民進黨出身的副總統:
呂秀蓮民進黨執政之初,面臨多次政治危機,在政治上:為了安定,陳水扁以國民黨籍的原國防部長唐飛為行政院長,原宜蘭縣長遊錫堃為副院長。新政府剛成立3個月不到,即發生八掌溪事件。在八掌溪事件中,由於行政部門的反應遲緩,導致四名工人死亡。遊錫堃主動請辭,由張俊雄接任。

由於總統府與黨中央雙方經常立場不同調,而謝長廷的主席及高雄市長任期將於2002年屆滿,由於民調結果對謝長廷兼任黨主席並不贊同,謝長廷必須在兩個職位中做選擇。此時,民進黨黨內有人提出「黨政同步」,由總統兼任黨主席。當時前主席姚嘉文表態參選民進黨主席。在謝長廷也支持的情況下,陳水扁於2002年7月21日接任民進黨黨主席,引來一陣批評聲浪,被認為是違背了建黨之初反國民黨時提出的理念:黨、政、軍的分離,並批評成為陳水扁的「一言堂」,加上陳水扁選總統時,曾宣示會退出民進黨的黨內運作。對於外界諸多的質疑,民進黨解釋這是「黨政同步」並非「黨國不分」。

在執政時期,由總統兼任黨主席,在野時期,由黨員直選黨主席。而核四風波則是結束民進黨與在野黨「蜜月期」並開啟民進黨執政期間朝野惡鬥的重大事件。由於民進黨執政前始終主張「非核家園」的理念,執政後面對過去長期支持民進黨的反核團體與前主席林義雄、施明德等人要求兌現政治承諾的重大壓力。

由於停建核四與唐飛的主張相左,故唐飛被去職,由副院長張俊雄接任行政院長,張俊雄上臺後,在陳水扁總統於總統府會見國民黨主席連戰時,宣布停建正在建設中的核四,引發政治風波,國民黨與連戰感到深受羞辱,在野的國民黨立委甚至發動連署罷免陳水扁。在司法院大法官作出釋字五二〇號解釋,認為行政院並無逕行停止經立法院通過預算之重大政策執行之權限後,民進黨最終妥協,行政院宣布復建核四。而核四的停建造成了財政上重大損失,營建核四的成本增加,影響民眾對民進黨政權的信心,臺灣加權指數由10393點一路跌至3411點。

儘管面臨重重危機,民進黨還是獲得了2001年立委選舉的勝利,而從2002年新任立委就職後,臺灣政治局面形成了「泛綠」與「泛藍」兩大勢力,民進黨首次成為國會的第一大黨,在聯合另一泛綠政黨臺灣團結聯盟後,基本上能控制立法院,然而立法院的多數席次直至目前仍然由泛藍政黨掌控。

[編輯] 2004年
主條目: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三一九槍擊事件和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民主進步黨舊式黨徽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期間,泛藍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整合成功,形成2000年無法出現的「連宋配」,而民進黨依舊以「水蓮配」尋求連任。民進黨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十分成功,再加上陳水扁2003年10月過境美國出席多個公開場合,宣揚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陳呂與連宋的民調差距從2003年3月最高時的15%左右縮小到3%的統計誤差範圍內,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形容這次選舉將會是「割喉戰」。

也有人評論,民調拉近的原因主要不是由於民進黨的支持度上升(泛綠的支持度始終維持在30%到40%之間),而是由於泛藍的支持度不斷下滑,很多選民從原先的支持泛藍改為不表態。此次選戰空前激烈,泛綠與泛藍支持者立場鮮明,泛綠政營在2004年2月28日發動228牽手護臺灣,民調支持度來到最高點,但在最後投票之前一周,由通緝潛逃海外的前東帝士集團董事長陳由豪爆出政治獻金與「大老說」,牽扯出立委沈富雄。在投票最後倒數的48小時中,沈富雄召開記者會以「三個可能」和「四個可能」試圖化解危機。在2006年5月29日,沈富雄終於公開承認陳由豪確實曾去見過陳水扁之妻吳淑珍。

在距投票時間不到20小時的2004年3月19日下午,戲劇性地發生了319槍擊案,國民黨當晚質疑槍擊案為假,造成社會普遍不滿。2004年3月20日開票後,由民進黨的「水蓮配」以近三萬票的0.228%的些微差距連任成功。由於槍擊事件的爭議,激發上街抗議並持續上月。

2004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中,陳水扁挾著2004年總統大選期間過半的選票實力及對泛藍抗爭的不滿民意,欲一舉奪得國會過半數,讓民進黨與臺聯在不少選區高額提名。陳水扁在選戰過程中並一連拋出制定「臺灣新憲法」、「軍購案」、「國營事業、外館正名」等議題。最後雖然在立法院席次由87席變為89席,增加兩席,卻使臺聯席次減少一席而未達成目標,陳水扁承認敗選而請辭民進黨主席職務,其職務由立法院總召柯建銘暫時代理,1月27日再由原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正式接任。

在2004年,民進黨支持修憲改變立委選舉制度,沈富雄、林濁水皆撰文批判。他們所持的理據為立委減半以後,至少有十數席必將由國民黨奪得,例如花東和離島等國民黨佔優勢的選區,民進黨未選就已輸掉十數席,在起跑點上便已落後。加上國民黨強大的派系動員能力,在不少的小選區中會較民進黨有優勢。

[編輯] 2005年
主條目:高雄捷運外勞弊案
 
2005年民進黨發動的大規模遊行示威,三二六護臺灣大遊行超過100萬人參加。立委敗選後,總統府與民進黨中央開始考慮政治和解的可能性,2005年2月高雄市長謝長廷,升任行政院院長,並提出「和解共生」的訴求。2005年2月24日,「扁宋會」於臺北賓館登場,陳水扁總統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經過近兩小時會談後,就「兩岸和平、國防安全、族群和諧」確立十點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將以「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

2005年5月14日,首次舉行也是末代的「任務型國代選舉」,投票率低落,但民進黨得票率創新高,成為短暫過半的「任務型國大」第一大黨,並與中國國民黨在陽明山中山樓聯手主導憲法條文修正。

2005年7月,爆發高雄捷運泰勞暴動事件,導致勞委會主委陳菊、高雄市代理市長陳其邁自請下臺,之後陸續意外牽扯出高雄捷運外勞弊案,涉及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涉嫌官商勾結弊端。在陳哲男的官商關係進一步被揭發後,民進黨要求開除陳哲男的聲浪愈來愈大,儘管陳哲男宣布退黨,但民進黨仍然開除他的黨籍。

2005年年底的三合一選舉,民進黨在全臺執政版圖萎縮至南部六縣市,長年執政的臺北縣、宜蘭縣也失守,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在17個縣市獲勝,蘇貞昌辭去民進黨黨主席。

2005年12月7日,民進黨中常會未遵循由立法院總召暫代的傳統,而推舉決定由副總統呂秀蓮代理黨主席,但呂秀蓮以「任代主席只是在替總統看守黨中央」來揶揄總統陳水扁,引起陳水扁不滿,指呂秀蓮「吃人夠夠」(臺灣俚語;即得寸進尺),2005年12月12日,她宣布請辭民進黨代理主席,但12月14日又接受黨的挽留,答應留任至2006年1月的黨主席選舉。

[編輯] 2006年
主條目:2006年中華民國總統罷免案和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2006年1月15日,遊錫堃當選黨主席並於1月26日就職,1月24日前主席林義雄退出民進黨。由於高雄市接連發生弊案及選舉失敗陰霾下,訴求「和解共生」的謝長廷以「堅持理念,分擔責任」請辭行政院長,1月25日由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

2006年年中後,總統陳水扁周遭人士陸續傳出多起弊案,主要有總統女婿趙建銘涉及臺開案、總統夫人吳淑珍被控收受Sogo百貨公司禮券並介入該公司經營權之爭、炒作股票、總統府的國務機要費案等,讓陳水扁的聲望不斷下跌。

2006年5月31日,陳水扁宣示「三個決定」(自清、革新、權力下放)與「一個決心」(說到做到、堅持到底),交出黨政權力,尊重行政院職權。但在當時,司法機構尚未確認陳水扁直接牽涉任何一件弊案,因此陳水扁在阿扁總統電子報上表示尊重司法、支持司法、相信司法。

2006年6月,中國國民黨立委丁守中與親民黨立委呂學樟等人,以「財政崩盤」、「毀憲亂法」為由,分別提出「對陳水扁總統提出罷免案」,並獲得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全部黨籍立法委員連署,超過提案門檻,交付立法院表決。於6月27日表決時,民進黨動員黨籍立委不進場投票,臺聯則動員集體投廢票,因此雖然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及無黨籍立委皆投贊成票,但仍未超過三分之二立法委員同意之法定門檻,該總統罷免案不成立,因此依法無法再舉行罷免總統之公民投票。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在8月7日,寫了一封《給總統陳水扁的信函》,並於8月10日起發動「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要求陳水扁總統能主動辭職下臺。

在「百萬人民倒扁運動」愈來愈激烈的時候,民進黨主席遊錫堃大力支持陳水扁,推動公投「討國民黨不當黨產」以期達到圍魏救趙的效果。在此時,民進黨的形象逐漸轉向深綠,遊錫堃亦成為深綠的代表。

此時,關於2007年12月(後來延後至2008年1月)的下屆國會選舉,民進黨黨內初選方法的爭論浮上檯面。以蔡同榮為首的中常委以2004年沈富雄的落選顯示,泛綠形象再好、也只能獲得少數泛藍票,於是他們提出排藍民調的方案,獲得民進黨多數成員認同及支持。但是對於要排除多少泛藍民意有所爭執;部分深綠人士支持高度排藍、陳水扁及新潮流則傾向低度排藍。

經過黨內的爭論以後,決定在總統選舉採用低度排藍(有利形象中性的謝長廷及蘇貞昌),在立委選舉中採用高度排藍。

[編輯] 2007年
主條目:首長特別費事件
2007年2月,隨著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被起訴,第十二屆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提早開始,副總統呂秀蓮、行政院長蘇貞昌、黨主席遊錫堃與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分別投入黨內初選。

5月6日,民進黨舉行黨員投票,謝長廷得票第一,當日蘇貞昌和遊錫堃宣布退出初選,呂秀蓮翌日也退出,最後由謝長廷出線。5月12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辭去行政院長職務。5月14日,陳水扁總統宣布張俊雄再次回任行政院長一職。8月15日,謝長廷宣布與蘇貞昌達成正副手共識,角逐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在民進黨黨內不分區立委排名初選,被黨內視為十一寇的淺綠參選者全軍覆沒,排在安全名單之外。在此時,一些民進黨較具優勢的選區已有人被提名,在較艱難的選區則改採徵召策略。十一寇中的段宜康、羅文嘉等被徵召到臺北市參選。

2007年9月11日,黨主席遊錫堃因首長特別費事件而被起訴,遂辭去黨主席一職。由總統陳水扁再次接任黨主席,帶領民進黨參與立委選戰。

 
首位民進黨女性黨主席:
蔡英文[編輯] 2008年
主條目: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在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遭遇創黨以來的最嚴重挫敗,113席立法院席次只取得27席,造成「朝極小野極大」的情況。泛藍則取得超過四分之三席次,於25個縣市、直轄市當中,取得15個縣市、直轄市的所有席次,席次比例亦在立法院形成一黨獨大之局面。

由於立委選舉慘敗,陳水扁辭去黨主席一職,由總統候選人謝長廷任代主席。3月22日的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長昌配以二百二十一萬票的差距落敗,民進黨於5月20日後下野。謝長廷於中常會請辭黨主席,但黨部慰留謝長廷,謝最後留任至五月黨主席改選為止。4月18日,黨主席改選登記結束,由蔡同榮、辜寬敏及蔡英文競選。

4月24日,民主進步黨黨部正式廢除排藍民調。5月13日,蔡同榮宣布退出黨主席改選,並宣布支持辜寬敏。5月18日,蔡英文於民進黨主席選舉中一共獲得73865票,擊敗了對手辜寬敏(48882票),以及宣布退選的蔡同榮(6530票),成為民進黨第12屆黨主席,並且是民進黨史上第一位黨員直選選出的女性黨主席。

 
2009年民進黨發動的大規模遊行示威,517嗆馬保臺大遊行共有80萬人參加。[編輯] 第二次在野時期
主條目:2009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和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公職人員選舉
在民進党進入第2次在野時期後,新上任的黨主席蔡英文開始處理陳水扁弊案造成的影響,並推出小額捐款等新的開源管道;在2次江陳會期間,民進黨發動抗議行動;而由於上任後的馬英九政府,經歷中國毒牛奶、八八水災、H1N1疫苗、ECFA、美國牛肉進口、臺灣運動員在國際體壇屢遭中共(聯合他國)打壓、臺灣嫌犯遭菲律賓遣送至中國等議題與事件的處理無力失當,再加上於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後,諸多國民黨立委因賄選而被法院宣判當選無效,因此民進黨在4波的立委補選中逐漸奪回少數立法院席次;在2009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奪回宜蘭縣,各縣市長得票率和國民黨不相上下;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公職人員選舉中,雖未增加席次,但得票率超越國民黨,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進黨蔡英文以609萬票輸給了國民黨馬英九的689萬票民進黨再度成為在野黨。

  臺灣團結聯盟(簡稱臺聯)

*2006年至2008年與民進黨關係轉壞,一度改走中間偏左、第三勢力路線,但政治理念與選民結構仍以泛綠為主。 

  建國黨 

 

責任編輯:高萌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藍綠陣營
    在黨綱中明確主張追求「臺灣獨立」、拒絕一個中國原則的民進黨、臺聯黨以及其它「獨派」政治團體,因其代表黨派--民進黨的黨旗為綠色,因此被外界統稱為「泛綠軍」,也稱「泛綠聯盟」、「泛綠陣營」。>>>本網盤點:臺「三合一」選舉國民黨包攬大半席位 民進黨主席辭職   民進黨   民進黨是臺灣現在的執政黨,主張臺灣本土化及臺灣獨立,是傾向「臺獨」的泛綠聯盟的主要政黨。
  • 臺灣屏東縣:派系黑道盛行 政黨結構偏綠
    在政黨政治發展與政壇新秀奔出的情況下,地方派系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張派第二代領導人張豐緒已很少過問地方事務,青壯派的郭廷才與曾永權成為張派的後起之秀。但在1992年的「立法委員」選舉中,兩人同時投入選舉,發生衝突,派系分裂,形成張派的親郭與親曾兩股勢力。目前主要代表人物有李世昌、施孟雄、曾永權、柯文福、陳進興、郭廷才、餘慎與藍家鵬(其經營的臺畜食品公司為派系聚會大本營)等。
  • 泛綠陣營在新竹、彰化存分裂危機 蔡英文出馬
    東南網8月25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九合一」選戰,本周進入最後的「整合周」,9月1日至5日參選人登記參選後,選戰就沒有回頭路,藍綠兩黨皆高舉團結大旗。泛綠陣營在新竹市、彰化縣存在分裂危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親自督軍,派系大老、輔選幹部下鄉駐點,號召支持者歸隊。
  • 王建民:臺灣超穩定政治結構特徵及內在原因
    作者 王建民    儘管近年來臺灣政局形勢複雜多變,新型政黨湧現,尤其是號稱「白色力量」的柯文哲主導成立的臺灣民眾黨頗受關注,但臺灣政治結構呈現藍綠二元超穩定政治結構,其他政治勢力尚難取代國、民兩黨之地位。
  • 臺灣地區主要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由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創立。其前身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孫中山於1911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臺灣地區政黨體制與兩岸關係的內在聯繫
    臺灣地區合法登記的政黨有一百多個,從對於國家與民族認同、兩岸關系統獨的主張做分類,一般可蓋括為藍綠兩大陣營,故以西方政治學中對於政黨體制的區分來看,應為「溫和的多黨制」;但從歷史的觀察來看,21世紀以來臺灣地區一直處於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輪流執政當中,臺灣地區在形式上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兩黨制」(或可謂之為「藍綠兩黨制」),常常會陷入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藍綠政治鬥爭之中,而忽略了人民的真正需求。
  • 臺灣花蓮縣:閩客權力分配 政黨界線分明
    其中原住民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是臺灣原住民聚居區高度密集的地方。就選舉區域選民結構而言,北區選民以公務人員與經商者為多,南區以務農為主。  花蓮縣是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縣,交通不便。礦產較為豐富,尤以礦石聞名遐爾,盛產大理石。同時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是臺灣觀光旅遊勝地。
  • 臺灣南投:派系政黨勢力交錯 外爭內鬥持續不斷
    高山族主要有布農族、泰雅族、曹族與邵族。下轄1市4鎮(南投市及埔裡、草屯、竹山、集集4鎮)8個鄉(仁愛鄉、信義鄉、鹿谷鄉、水裡鄉、魚池鄉、名間鄉、中寮鄉、國姓鄉)。縣治設在南投市。  南投縣在地理上分為平地與山地兩部分。平地以南投市為中心,包括草屯、竹山與集集3鎮與名間鄉。臺灣省政府機構設在中興新村,是南投縣的行政與商業中心。其餘鄉鎮為山區。
  • 臺灣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投票開始
    華夏經緯網12月11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第六屆「立委」選舉投票於11日早上8時正式開始投票,預計臺灣將至少有900萬以上的選民參與投票,而選舉計票結果,將在11日晚間9時以前完成。  「中選會」公布此次「立委」選舉的合法選民為1,655萬9,254人,較上屆增加73萬6,671人。投票時間為早上8時至下午4時。
  • 執政不利減分 泛綠小黨挺蔡英文陷兩難
    昨天的成立大會,「一邊一國黨」邀請許多民進黨重量級人物與會,包括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民進黨主席卓榮泰、前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遊錫堃、賴清德等人,但只有與扁交好的遊錫堃與會,卓和賴則是致贈花籃未出席,對挺扁的「一邊一國黨」,民進黨究竟該保持怎樣的距離,同樣也是眾說紛紜。
  • 臺灣社會概況
    社會階層:1949年以來,臺灣經過土地改革並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從傳統農業社會發展為現代工商社會。現在臺灣社會大致可分為三個階層。一是工人和農民——工人多數是隨著臺灣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而脫離農村的農民。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服務業中的工人逐漸增多,傳統產業工人比例下降。農民經營多樣,規模較小,生產、生活狀況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而發生重大變化。
  • 臺中市:三大派系四種勢力,三大政黨勢均力敵
    臺中市是臺灣第三大城市,面積163平方公裡,人口98.4萬人(2001年底),是臺灣省中部經濟、文化與交通中心。這裡曾是臺灣政治權力中心,清朝時為臺灣首府,日本侵佔臺灣後在此設州廳。名勝古蹟眾多,文化發達,素有「文化城」美名。目前高等學校數量超過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市,僅次於臺北市,知名大學計有中學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學校等十多所。
  • 臺灣民主進步黨介紹
    臺灣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目前臺灣「立法院」第二大黨、現執政黨,主張「臺灣獨立」與「本土化」。現在的民進黨是傾「臺獨」的「泛綠聯盟」的主要政黨。初期的民進黨雖視自己為臺灣的本土政黨,將國民黨政府稱為「外來政權」,但主要的政見還是爭取民主自由,讓人民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權。在此時,民進黨主要通過發動遊行、街頭抗爭等與「政府」鬥爭,被稱為是「街頭黨」。
  • 臺灣主要政黨財產曝光 國民黨是民進黨127倍
    7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 據報導,根據《政黨及政治團體財務申報要點》,各政黨及政治團體首度主動向內政部申報財產,不過,申報率並不高。內政部表示,今年應申報財產的政黨有122個,政治團體42個,但實際申報的政黨僅14個、政治團體5個。
  • 臺灣政治生態趨近結構性變化臨界點
    我們經常看到臺灣政壇上政黨惡鬥不已,根源就在於這種敵對動員結構。悲情意識依附於這種敵對動員結構,並在情感上強化了這種結構的政治動員效果,是泛綠陣營動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星指出,悲情意識立基於民眾特定時期的歷史記憶,因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記憶的重構以及持續不斷的世代更迭,特定內容的悲情意識的基礎一定會逐步消蝕。
  • 澳報:臺灣「立委」選戰結果回復藍綠陣營基本盤
    中新網12月13日電 臺灣地區第六屆「立委」選舉結果11日晚揭曉,投票率僅得59.16%,創下歷屆「立委」選舉的低紀錄。澳門的新華澳報今日的評論文章指出,「立委」選舉結果回復了藍綠兩大陣營基本盤。  文章稱,這一結果可以說,泛藍陣營成功地截殺了陳水扁期盼由綠營主導「立法院」的美夢。  但文章同時也指出,僅就藍綠兩營的新一屆「立委」與現任「立委」的席位相比照,其實是雙方都維持了基本盤不變,民進黨還多了一席,總得票率也有2個百分點的成長。因此,至多也只能說是「平盤」而已。
  • 臺灣新竹市:宗親勢力猶存 政黨成為主導
    新竹市因建立臺灣第一個科學工業園區而聞名,成為臺灣的科技重鎮。本市有較強的科研力量,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及工業技術研究院下屬的聯合工業研究所等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均設在本市。臺灣高科技工業如資訊、電腦、精密電子、精密儀器、生物技術、材料、自動化、光電等均集中於科學園區。  新竹市也是一個客家人與外省人居住相對集中的城市,與閩南人構成三大社會群體。
  • 臺灣主要政黨最新民調排名:吳斯懷拖累國民黨
    臺灣立法部門第10屆立委就任後至今近3個月,各政黨民調也隨之出爐,據媒體民調最新資訊顯示,這屆國會五大政黨負面聲量,由少至多分別是臺灣民眾黨20.7%,民進黨27.9%,再來是國民黨31.0%,以及時代力量31.1%,「臺灣基進黨表現最糟糕,拿下43.2%的負面聲量」。
  • 新聞背景:臺灣地區歷年選舉回顧
    2009年臺灣「三合一」選舉  臺灣地區17個縣市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三合一」選舉於2009年12月5日舉行。  苗慄縣 劉政鴻 國民黨候選人  彰化縣 卓伯源 國民黨候選人  南投縣 李朝卿 國民黨候選人  雲林縣 蘇治芬 民進黨候選人  嘉義縣 張花冠 民進黨候選人  嘉義市 黃敏惠 國民黨候選人  屏東縣 曹啟鴻 民進黨候選人  宜蘭縣 林聰賢 民進黨候選人  花蓮縣 傅崐萁 無政黨推薦
  • 臺灣競爭力論壇公布民進黨「十大幹話」排行榜
    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的民調顯示,對蔡英文的施政表現不滿意者有68.7%,滿意者僅22.8%。對於賴清德的施政表現,不滿意者有58.8%,滿意者僅27.8%。政黨的支持度方面,國民黨最高,佔21.3%。其次依序是民進黨16.4%、「時代力量」6.8%、親民黨2.4%、綠黨1.2%。其他政黨則支持度都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