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在山西人生活中可不算陌生,它流行於全省各地,是山西民間的群眾性歌舞活動,有別於南方的蹲秧歌,也有別於在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的秧歌劇。在民間稱做「扭歌」、「鬧秧歌」。因自然地理、交通物產、語言交際、風俗習慣的不同,山西秧歌的表演就具有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呂梁傘頭秧歌、黃河沿岸的水船秧歌、汾(陽)孝(義)地秧歌、太原秧歌、朔州踢鼓子秧歌、霍州秧歌、平陽鑼鼓秧歌、左權小花戲、河曲秧歌、上黨秧歌,等等。
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歌流行於呂梁地區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和陝西榆林地區吳堡、綏德、佳縣、米脂等縣,因傘頭為秧歌活動的核心角色,既是歌表演者,又是指揮者,更是優秀的民歌演唱家,因而被群眾冠之「傘頭秧歌」的統稱。
秧歌隊在一名或幾名手舉花傘的「傘頭」帶領下,在鑼鼓嗩響聲中扭舞行進,載歌載舞,盈街溢巷。在廣場上便進行擱場子表演,又有文場子和武場子之分。文場子又稱「軟場子」,男女相配,手執花扇,動作優美柔和,表演細照抒情,表現男女愛之情。武場子又叫「硬場子」,吸收民間舉術的表演技巧,粗獷奔放,強健有力。場子也叫「扭大場」、「踩牌子」,在傘頭帶領下,按照一定的場圖(即牌子)變換隊形,有猴拜觀音、日月圖、黃河十八陣、長城圖、霸王、秦王點兵、高貴不斷頭、雙龍出海、九盞燈,等等。
場子秧歌,首尾相接,分布均勻,瞻前顧後,交相應接,有進有退,紅男綠女,滿場開花,在嗩吶的長鳴聲中,尤如一個巨大的花壇移動,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傘頭秧歌的另一特色,是傘頭必須是能夠即興編唱歌,群眾叫「現炒現賣」,走哪唱哪,見啥唱啥。
一個好傘頭,在正月裡要編唱數百上千首帙歌,在一生中編唱的歌數以萬計,從上午可對唱到日落西山。現今傘頭對唱較為文明,但要唱好確非易事。已故傘頭泰鬥高萬青、傘頭大王杜雲峰、著名傘頭樊如林、李銘瑤、王易風、賀聲亮、等等,既是文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民間詩人,更是民俗文化的優秀傳人。
平陽秧歌鑼鼓
古平陽即今臨汾。在臨汾地區,較有名氣的秧歌有霍縣秧歌、汾西地燈秧歌、洪洞原上秧歌、安澤唐城秧歌、候馬白店秧歌等,它們各有特色,又有共同特點,總其稱為」「平陽秧歌鑼鼓」。主要樂器有:花鼓、腰鼓、板鼓、貨郎鼓、鑼、鑔。縣歌用的是花鼓和貨郎鼓,汾西地燈秧歌用的是腰鼓,侯馬白店秧歌用的是板鼓。
平陽秧歌鑼鼓表演人數,一般為十人左右。舉傘者一人,是秧歌隊的總指揮,以說唱為主,右手舉燈傘,左手搖響環,另有四人分別扮老娘、公子、貨郎、小丑,也以說唱為主。花鼓手是秧歌隊的主要舞者,還有四名花身子伴奏伴舞。秧歌鑼鼓除在街頭、廣場、舞臺表演外,經常走家串戶演出,唱幾首迎新吉樣的秧歌,祝賀主人家如意發財。
汾孝地秧歌
流傳於汾陽市、孝義縣一帶,是在當地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民間歌舞藝術。以前只在平地上表演,用方言演唱,被當地群眾稱做「地秧歌」。經過改革創新,也可在舞臺上表演,並在多次民間文藝表演中獲得好評,享有盛名。據老藝人回憶,地秧歌形成於清朝以前,最初只有敲鑼打鼓,叫「搗秧歌」。以後邊打邊舞,叫「掏場子」。
以後又唱民間小戲,並登上舞臺。舞蹈者在臺前和兩側拍打奏樂,演唱者在中間表演歌唱,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舞蹈為主的「武場地秧歌"(主要在街頭廣場表演)和以演唱為主的「文場地狹歌」(主要在舞臺表演,稱「搕板秧歌」)。地秧歌除在街頭廣場舞臺表演外,還可深人宅院表演,唱些吉慶詞語,主家歡喜,酬以菸酒。舊時,它也是迎神賽社,求神還思的主要活動之一。
朔州踢鼓子秧歌
踢鼓子秧歌又稱做「土灘秧歌」、「過街秧歌」、「跑場秧歌」、「耍故事」,流行於晉北的朔州,懷仁、平魯、山陰、大同、應縣、左雲、右玉、神池、偏關等地,以及內蒙靠近山西的部分地區。踢鼓子秧歌,因舞者手腕系小鼓以腳踢之而得名。男角稱「鼓子」,女角稱「花子」或「拉花」。
朔州、平魯的踢鼓子秧歌最具代表性,表演者最少16人,最多108人,均扮做梁山好漢,表演梁山英雄故事,男角的動作剛健挺拔,舒展大方,舞蹈動作有金剛掃地、落毛旋風、蛇龍出水、猛獅抖身、仙人指路等。女角右手執彩扇,左手執彩巾,動作輕靈飄逸,有翻扇、閃腰、兔子漩渦、託腮磕扇等。最今人叫絕的舞步叫「拔泥步」,上身前傾,膝蓋略彎,腳趾抓地,突然拔出,好像從陷泥中拔行,顯得堅韌有力。
左權小花戲
小花戲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歌舞,流行於太行山左權、和順、昔陽一帶,習慣稱為左權小花戲。它起源於古遼州(今左權)社火中的文社火,最初是由兩個男小孩扮成故事中的男、女角色。男角臉上用紅白二色在臉上畫石榴、桃子,女角則在臉上畫梅花,男角短打粉,頭戴生巾,女角穿長裙,戴鳳冠,男,女都手執紙扇。
最初是在鬧社火時唱幾句祈禱詞,如「正月十五鬧元宵,裝扮社火敬三官,三官老爺當中坐,一年四季保平安」等,也表演一些歌戲文如《張生》、《洞賓戲牡丹》等。抗日戲爭爆發後,遼縣(今左權)成為八路軍總部駐地,部隊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對民間藝術小花戲進行了改造和提高,打破了過去男扮女裝的習慣,女孩子紛紛登場演出,並吸收了外來的跑跳步,還編創了《四季生產》、《上冬學》、《新告狀》、《小放牛》、《練武》等新內容新節目,群眾高興地稱作「新花戲」。
山西的秧歌大大小小種類繁多,集中體現了山西人民嚮往美好生活、活潑熱情的性格特點。在你的家鄉有哪些秧歌呢?歡迎評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