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你把亂灶龜鬱寫寫看

2020-12-25 騰訊網

近些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國民對傳統文化極大地恢復了自信。因此,社會各界一直有一些零星的「精英人士」在呼籲恢復繁體字。比如導演馮小剛、演員靳東、還有一些央視知名的主持人,都曾經提議恢復繁體字。

這些人的理由大致是:繁體字比較美觀、古書也都是繁體字寫的,而簡體字的「愛無心」、「親不見」、「體無骨」、「龜無腳」等問題。認為字體再簡化下去,就會面目全非,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承。其實,這已經是自秦朝以來的「老調重彈」了。

因為漢字一直是在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的,漢字大規模簡化從秦朝開始,一直沒有停止過。合理地簡化,並不會造成文化的斷層。相反,它還為漢字的普及做出了貢獻。

如今的學生不學繁體字,但是看到繁體字時大多能認識,「學簡識繁」一直是國家語言教育部門對學生的要求。對於古代典籍,我們也有專門的學者進行研究,普通人根本沒有必要一定要學習繁體字。

如今的西方世界,英語也分為現代英語和古典英語,西方人也並不會要求所有人都懂古典英語。所以,易中天老師十分反對這些人的提法,甚至直接怒懟這些娛樂圈人,叫他們把亂灶龜鬱寫寫看。

所以,強行要求所有的中國人一起學習繁體字,是死板,是不知變通,可以判斷為:純屬吃飽了撐的。

一、那些沒有文化的「精英」

馮小剛等人說,不學繁體字就等於沒文化,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文化。要知道什麼是文化,我們先來看一下餘秋雨老師在《中國文化課》中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的文化,除了是中國人集體遵守的一種生活方式之外,還有一些集體的精神價值。比如中國人講的禮尚往來,尊老愛幼,以及中庸之道等等。而涉及到生活方面的內容,它一直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比如我們中國在唐代之前,都不流行坐高凳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再比如從前中國的成年人都穿開襠褲。所以,你要說我們的文化斷層了嗎?要斷也只是斷了一種生活習慣。因為坐高板凳的中國人,照樣讀《禮記》《春秋》,照樣尊老愛幼,繼承了古代人的傳統美德。

中國文化中的精神價值,那些造就中國集體人格的東西一直沒變。馮小剛、靳東等人對於中國文學是什麼,看起來是沒有概念的,只懂得了一點點膚淺的皮毛而已。他們多半是看不得簡體字,認為比較「土」,沒有其他那些地方寫出來的繁體字洋氣。這是病,得治!

二、學簡識繁當堅持

中國大規模簡化漢字,從秦朝就開始了。過去秦統一六國,規定天下人共寫小篆,後來就是因為太複雜,改為隸書,再後來又被改成了楷書。

假如說只要簡化了漢字,就會造成文化斷層,那麼中國從二千多年前開始,文化就一直在斷層。中國如此,別人也是如此。你上英國、美國的大街上去問問,有幾個現代老外看得懂古典英文。

其實,近代中國簡化漢字的行為始於錢玄同,錢玄同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民國時期,列強砸開了中國的大門。有識之士為了拯救國家,絞盡腦汁。

最後發現欲救中國,必須先開啟民智。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很高,而學習漢字,難度很大。於是才有人倡議「廢除漢字」,魯迅等人更提出「漢字不滅,大禍不止」。

但是,錢玄同等學者卻認為,對漢字不應該一刀切。漢字是文化之根,於是才提出了簡化漢字。所以簡化漢字的存在,並非是為了製造文化斷層,相反,它是為了保證中國文化的延續。

作為一個使用了二千多年的工具,漢字如果始終不變,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現在我們是在漢字原有的基礎上對漢字進行改良,而改良後取得的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

在1949年以前,中國文盲率高達80%。當時僅識字幾百的人,都不算是文盲。但是解放之後,掃盲班普及簡化漢字。經過十年掃盲後,到1960年中國只有9.08%的文盲,簡化字功不可沒。

2019年國家教育部門明確表示,將在開展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練習的同時,加大「學簡識繁」教育。事實上在此之前,超過58%的大陸人也能夠看懂繁體字文章。

個人認為,對於繁體字的學習,可以由學校視情況普及一些比較常用的繁體字寫法。但是強行推廣或者恢復繁體字,是在給現有的社會製造困難。無異於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所以,易中天才要嘲笑這些人。你們看人家姜文老師,那才是真的有文化,人家就說:我也愛寫書法,可是我不贊成恢復繁體字。

馮小剛要是實在太喜歡繁體字,不如先去學習一下Biángbiáng miàn那個Biáng字(見諒,這個字在常規情況下暫時還無法通過電腦輸入)的寫法。靳東發微博的時候多檢查一下錯別字,畢竟是大眾名人,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別鬧諾貝爾數學獎的笑話就好了。

結語

教育部在《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中公開答覆,中國的簡化字,從金文甲骨文就開始了,漢字不能直接和文化劃等號。

餘秋雨說,文化分為精神價值和生活習慣,習慣也是文化,但是習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不可能為了保持習慣千年不變,恢復成人穿開襠褲,並放棄高板凳。

如果非要認為:簡化字沒文化,恢復繁體字才不會文化斷層。其實,我感覺我們應該先恢復一下古漢語發音。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最高峰,現代人講話發音與古人不相同,連格律都搞不清楚了,更不會寫古詩,這該多可怕啊!

要真講斷層,那中國詩歌因為現代漢語發音問題造成的斷層,遠比繁體字簡化嚴重了不止千倍。所以,「馮小剛和靳東們」,不妨先去研究一下,中國古漢語的發音。

最後解釋一下標題上的亂灶龜鬱,據說是最初是來自一個網絡笑話。有人做教育實驗,讓大陸和臺灣小朋友同時寫「憂鬱的烏龜」。簡體、繁體,筆畫相差很多,臺灣小朋友當場就「憂鬱」了。

相關焦點

  • 馮小剛呼籲繁體字回歸 讓中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馮小剛委員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京華時報記者範繼文攝   親要相見,愛要有心,要讓孩子們感覺到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在昨日上午的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在中小學課本中,教授孩子學習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這一倡議得到同組委員的熱議。   繁體字其實有它的含義。
  • 政協委員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
    據《法制晚報》昨日(3月4日)報導,在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馮小剛舉例,如「親愛的」這幾個字非常有含義,「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 馮小剛籲恢復部分繁體字 網友:先把字幕繁體化
    在日前的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他舉例,如親的繁體字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建議馮導從自己的電影做起,先把字幕都換成繁體字!」  @石頭集:有喜歡繁體字的,就當作個人愛好自己學去吧。不要推廣,我們更需要快速度交流。  @ImaGine-意象:支持!很多簡體字都是為了簡潔,方便。但有的繁體字卻有著別樣的含義!了解、知道繁體字賦予的中國文化微妙的含義,對於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有一定的作用!
  • 馮小剛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 加進小學課本
    原標題:馮小剛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 加進小學課本 馮小剛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   在3月4日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比如親愛的,親要相見,愛要有心。「我和張國立都認為,能不能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的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馮小剛說。(記者 溫如軍)   附馮小剛實錄:我有一個建議就是恢復一些有特別含義的繁體字,比如「親」和「愛」,變成簡化字後,就成了「親不見,愛無心」。對於這些含有中國文化特殊含義的字,教育部門能否制定規定,將這些繁體字教給學生,更好的傳承中國文化。
  • 繁體字回歸引熱議 專家:「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小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稱學漢字就要給孩子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文化傳承需要繁體字,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裡。  繁體字回歸就此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只不過,在文字專家看來,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無必要,「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 大學生寫不好簡體漢字:複雜的繁體字更是抓瞎
    近日,武昌首義學院袁觀宇教授在電氣1407班《大學物理》課堂上忍不住吐槽學生寫的字太差。說完,拿出自己40年前的《電氣》作業本給同學觀看,不少理工科同學紛紛驚嘆不已。一個完全泛黃,幾處破損的作業本被該校電氣和自動化專業的同學們看成「神作」——因為字跡實在是太工整了。
  • 外媒:中國恢復繁體字就能彰顯字體的意義?
    中新網3月12日電 最近兩會上,政協委員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新加坡《聯合早報》12日發表文章稱,馮小剛提議「恢復有含意的繁體字」,不是徹底的「廢簡復繁」,只是做出「小修正」,看起來更易於接近實際。不過,恢復有恢復的好處,不恢復有不恢復的道理,即使恢復了,繁體字的意義是不是就能彰顯了呢?
  • 馮小剛呼籲繁體字回歸:我希望這東西別失傳了
    馮小剛委員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京華時報記者範繼文攝  京華時報訊(記者王碩)親要相見,愛要有心,要讓孩子們感覺到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在昨日上午的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在中小學課本中,教授孩子學習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這一倡議得到同組委員的熱議。  繁體字其實有它的含義。馮小剛舉例說,如「親愛」這兩個字就非常有含義,「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 ...接受快報專訪時回應:教材須用簡體字,而古詩詞中已涉及部分繁體字
    和簡體字相比,中國繁體字中的「親」「愛」兩字讓人一眼看懂含義。在昨天的政協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和張國立就呼籲,選用部分富有含義的繁體字進入中小學生課本,傳承傳統文字文化。連續幾年的全國兩會,現代快報也曾多次對繁體字相關話題進行報導。這一次馮小剛以「煽情」的方式再次喚起了人們對繁體字的關注。
  • 馮小剛建議恢復常用繁體字 選一兩百個進課堂
    原標題:馮小剛建議恢復常用繁體字 選一兩百個進課堂   南方日報訊(特派北京記者/鄭照魁)在今日的政協文藝組討論會上,馮小剛、張國立等委員打算聯合提交一份關於在校園課堂裡教學部分繁體字的提案。   馮小剛舉例說:「我們經常說『親愛的』但『親』和『愛』的意思,現在有多少人知道?從繁體字就能看出來。
  • 為啥說要拋棄複雜的繁體字?這就是原因...
    為啥說要拋棄複雜的繁體字?這就是原因... 繁體字、簡體字誰能代表漢字的爭論,向來已久。從傳播、書寫角度來說,肯定還是簡體字更方便吧。近日,臺灣東森電視臺在當地街頭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測試,看看在電子化時代大家的書寫能力是否退步。
  • 公眾人物曾提議恢復繁體字和漢服,是否可以如願?
    文·段宏剛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是我們當前的國家夢想,圍繞這個宏大夢想,許多專家在重要會議上,不斷出謀劃策,體現出社會精英的應有擔當。第三,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我們不如寶島,寶島把繁體字的使用一直堅持到現在,維護了傳統文化的莊嚴性和純粹性,如果我們恢復繁體字的使用,非常利於兩岸文化層面的統一。
  • 恢復繁體字,不如恢復甲骨文更能繼承傳統
    十三億人用的好好,居然說繁體字好!即使在港臺,如果離開電腦,有幾個人會寫繁體字?這些王八蛋專家,那麼多國計民生的問題不提,去搗鼓字體!叫他們白痴,都是客氣!網易河北省廊坊網友 117.74.*.*你娘的甲骨文有傳統,學去吧。網易浙江省寧波網友 60.190.*.*文字不過是一種符號,以便於交流為最終目的。
  • 曾經代表中華歷史文明的繁體字,真有失傳的危險嗎?不可能
    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簡體字的普及,繁體字越來越少見,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只有臺灣地區還在使用繁體字。那麼,我們這項重要文化會不會失傳呢?鑑於這個現象,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恢復繁體字,提案中主要出發點就是覺得繁體字有失傳的危險。2015年連著名導演馮小剛也極力呼籲恢復繁體字。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
  • 俄羅斯男孩被稱最帥學生會副主席 善寫繁體字
    俄羅斯男孩被稱最帥學生會副主席 善寫繁體字 「那天早上出門,好多人看我,還有人給我拍照,我都不明白是什麼情況。」  對於自己的一夜成名,他表現得並不興奮,「我希望大家關注我是因為能力,而不是外貌。」  「加入學生會 以後隨時能照」  作為北語學生會裡唯一一位外籍成員,大衛這個學生會副主席的存在也招來過非議。「有些人質疑,說外國人為什麼能當副主席。」
  • 中小學要學繁體字?教育部回應了!網友:繁體寫「憂鬱的烏龜」試試
    經典閱讀方面,教育部積極推動中小學經典閱讀,按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相關要求,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體系創新計劃等,使廣大青少年親近中華經典,青少年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會接觸繁體字文本,認識繁體字。
  • 繁體字是為中華傳統文化之魂
    時常感受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不管何種境遇,總可以時時受著傳統文化精粹的薰陶而坦然地度過一切!真的是太豐富了,有文王演易,老莊悟道,孔孟顯學,魏晉精神,漢唐氣象,琴棋書畫,京劇武術,數也數不完。看著繁體字就是舒服,它自上而下,一氣呵成,一直保持著中線,正直而閱,心特別的定;自右向左,看著不累,不像現在的橫排版,左右搖頭晃腦,看時間長頭就發暈了。繁體字雖然筆畫多,也不難認的,寫起來也過癮,說實話,寫慣了繁體字,再看簡化字,總覺得缺點什麼。
  • 評論: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在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電影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繁體字復活的議題再次在國家層面的會議上浮現,並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漢字簡化並不是割裂傳統文化  長徵(作家)  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提出的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的提案,備受公眾關注。其實,漢字的繁簡之爭在歷屆兩會上一直存在。
  • 來到臺灣,我開始寫繁體字
    讀繁體字的感覺很奇妙,比起簡體字,它似乎離知識更遠,卻又離真相更近。雖難以達到,但巨細靡遺。也就是這種無遠弗屆的撲朔迷離,讓繁體字充滿靈動的生命力和質感。來了臺灣才開始學,上手卻比想像中快得多。因為這就是我們的血液吧,那種感覺不像是在「學習」某種東西,更像是在記憶深處挖掘、搜尋和撿拾,從體內深處翻淘。有種將自己越看越明朗的感覺。那就是我們的東西,那就是本來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