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不同的品種,硬是要互換身份,油魚冒充鱈魚,並在市場上大肆出售。這樣一來,油魚身價倍增,老百姓卻深受其害,而不知,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到底何時才能休止,老百姓的合法權益何時才能得到有效地保護。
鱈魚由於其營養價值極高,美味可口而備受民眾喜愛,其市場佔有量較大,甚至供不應求,尤其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供求關係緊張的狀況進一步加劇,於是就有人鋌而走險,用油魚充當鱈魚,做起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
油魚也是可供食用的魚類之一,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然而,由於其引發腹瀉的機制未完全明確,油魚已被歐美多個國家列入禁止食用名單,不少國家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目前,我國並沒有對油魚這樣魚類有禁止或者限制食用的規定,只對河豚等極少數魚類下了限令。誕生,在市場出售時,兩者的價格有天壤之別。投機者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有利可圖的機會,才選擇鋌而走險,以假亂真,以謀取暴利。
在昨天事件爆出之後,有記者隨即調查,來自東方網的消息稱,走訪滬上多個海鮮市場,發現個別地方確實存在「以油充鱈」的現象,而海鮮市場價格的混亂,更是讓消費者如霧裡看花,難辨真假。而從目前情況看,不僅在一般市場,在超市裡這種現象也普遍存在。
那麼,廉價有毒的油魚是怎麼流進市場,又是如何搖身一變,價格倍增的呢?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的經銷商為何卻又不知情,或者知情不報,故意銷售的呢?我們的監管又在何處呢?老百姓的合法權益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維護呢?
據媒體報導,一名商販說,油魚售價低廉,最多每斤五六塊錢,而鱈魚的價格相對較高。有專家表示,油魚和鱈魚在外形上確有幾分相似,切片之後較難分辨,而兩者價格有差距,一些商人有可能「以油充鱈」欺騙顧客。這或許就是兩者能夠冒充的根本原因吧。
據《新聞晨報》報導,針對網絡上「家樂福油魚冒充鱈魚」的傳言,上海家樂福有關負責人昨天回應表示,家樂福商品系統中僅允許銷售鱈魚,並保證在銷產品證照齊全。目前家樂福賣場內銷售的是鱈魚,而並非油魚。同時,家樂福已經開展對供應商的審核及產品檢測。目前,家樂福正在與原發微博博主積極聯絡,了解具體情況。
那麼,筆者想問,作為經銷商,為何不能對自己的產品負責?在產品進入商場之前為何沒有進行嚴格的檢查,而要在事發之後才採取措施進行調查呢?這種亡羊補牢的做法完全就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既然說證照齊全,那為何又會被爆料?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背後,是否存在其它難以啟齒的秘密?
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經銷商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是取得消費者信任和愛護的基礎,以假亂真的做法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同時,監管部門應該切實發揮自身作用,監管得力,以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保護百姓的合法權益,同時供貨商應該提升自身道德水準,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不應忘記自己的良知。
油魚冒充鱈魚,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踐踏,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消除這種情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