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隱私正在被偷窺!超17000款安卓應用正非法收集用戶數據

2020-12-20 獵雲網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2月18日報導 (編譯:Henry)

據國際計算機科學研究所聯合CNET的調查研究,一些手機應用在用戶刪除歷史記錄後仍舊會保留用戶的操作記錄,而用戶則難以擺脫這種應用程式的不斷「跟蹤」。

調查指出,大約有17000個安卓應用程式會不斷收集用戶的操作信息,並且在用戶的設備上永久保留這些歷史信息。研究人員說,一些搜索巨頭通常會用這些數據對用戶進行針對性的廣告宣傳,而這些應用的數據收集行為已經違反了相關政策。

這些應用可以通過將用戶的廣告ID(一種用於定製廣告的編號)與手機上難以或無法更改的其他標識符相關聯,以跟蹤用戶。這些標識符往往是安卓設備的獨有信息,比如MAC地址,IMEI和Android ID。其中,只使用廣告ID的應用少於這些應用總數的三分之一,而只使用廣告ID則是Google對於安卓應用開發人員的最佳建議。

領導這項研究的Serge Egelman說,當應用程式收集這些持久性標識符時用戶便毫無隱私可言。他說,他們發現大多數應用程式都會向廣告服務發送識別信息,這顯然違反了谷歌的政策,而他的團隊則在9月向谷歌報告了調查結果。

谷歌的政策允許開發人員收集這些,但禁止他們在未經用戶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將廣告ID與硬體標識符相關聯,或者使用無法重置的標識符來定位廣告。更重要的是,Google對安卓應用開發人員的最佳建議是僅收集廣告ID。

在科技行業建立用戶隱私保護措施的悠久歷史中,網站和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很快便學會繞過這一政策。例如,2011年Adobe受到用戶投訴稱,即使在他們清除了所有Cookie之後,一些記錄仍可在用戶的瀏覽器中保留,之後Adobe被迫解決Flash cookie問題。2014年,Verizon和AT&T使用所謂的「supercookies」,結果出現了類似的問題,用戶控訴說這些cookie在多個設備上不斷跟蹤用戶並且無法清除。2012年,微軟指責谷歌繞過其P3P網絡隱私標準,而谷歌反駁說該標準不再有效(該標準允許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的用戶對他們cookie自行進行設置。)

由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爆炸式增長,行動應用程式收集的數據行為引發了更廣泛的審查。 1月份,Facebook和谷歌都被曝光使用開發者工具來規避Apple的隱私規則以構建收集用戶信息的iOS應用程式。Facebook在2018年發生的劍橋分析醜聞和其他隱私爭議引發了對如何收集和使用數據的更嚴格的審查。

Egelman的團隊此前還發現大約6,000個非法收集數據的兒童應用程式,他們周四表示,成人的大牌應用程式也正在向廣告服務發送永久標識符。這些應用程式包括時下流行的智慧型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以及Audible和Flipboard的有聲讀物應用。Clean Master,Battery Doctor和Cheetah Keyboard,Cheetah Mobile開發的所有應用程式也被發現存在向廣告網絡發送永久標識符的行為。

所有這些應用程式都已至少在1億臺設備上安裝過。其中的Clean Master是一款包含防病毒和電話優化服務的手機實用應用,安裝該應用的設備已達10億臺。

谷歌對此的回應

谷歌表示已經研究過了Egelman團隊提供的報告,並對一些應用程式採取了行動。它拒絕透露它已經對多少應用程式採取了怎樣的措施,且並未指出這些應用程式違反了哪些政策。谷歌還表示,其政策允許收集硬體標識符和Android ID用於例如反欺詐等目的,但不用於定向廣告。

谷歌還表示,只有當Android應用將標識符發送到谷歌自己的廣告網絡(如AdMob)時,其政策才會起效。如果應用將數據發送到外部網絡,他們則表示無法監控他們是否存在違規行為。

Google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非常重視這些問題,而且我們嚴格禁止開發者將廣告ID與設備標識符關聯使用以進行針對性的廣告宣傳。我們會不斷審核應用程式,當然包括研究人員報告中列出的應用程式,並且會在這些應用程式不遵守我們的政策時對其採取相應措施。」

谷歌先前已採取了有許多保護用戶隱私和安全的舉措。在周三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谷歌稱其2018年在Google Play商店中屏蔽的濫用應用數量比去年增加了55%。

開發「憤怒的小鳥」系列的Rovio和Audible的代表們並未對此作出回應。

Cheetah Mobile的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其應用程式將設備的Android ID發送給一家公司,以幫助其跟蹤其產品的安裝。發言人表示,該信息不會用於定向廣告,公司也會遵守所有相關的Google政策和法律。

他補充說,研究人員測試的Battery Doctor應用版本已經過時了; Cheetah Mobile在2018年已經更新了應用程式,不再收集IMEI。

Flipboard也表示他們不會使用Android ID進行定向廣告。

Egelman和他的團隊報告的數據收集問題,類似於2015年優步與蘋果公司出現的問題。據「紐約時報」報導,當時蘋果公司執行長蒂姆·庫克非常憤怒地得知優步正違反規定,收集iOS用戶的蘋果硬體標識符,並警告他們要從App Store中刪除Uber應用程式。

Egelman的團隊對Android 6.0上的應用程式進行了測試(Android 6.0也稱為Marshmallow)。根據谷歌10月份的分析調查,超過一半的Android設備正運行Android 6.0或更老版本的系統。研究人員專門配置了一個Android 6.0系統,以追蹤應用程式收集的標識符,然後在這個修改後的系統上運行了數千個應用程式。

Egelman表示,更改廣告ID應該與清除網絡瀏覽數據的功能相同。當用戶清除Cookie時,他們過去訪問過的網站應該無法識別用戶。這樣才會阻止他們不斷收集儲存用戶的個人數據。

但是用戶無法重置設備的其他標識符,例如MAC地址和IMEI。MAC地址是設備向Wi-Fi路由器等網際網路連接器提供的獨有標識符。IMEI是特定設備的標識符。這兩種標識符有時可用於阻止被盜手機訪問蜂窩網絡。Android ID是每個設備獨有的另一個標識符。它只有在用戶對設備進行恢復出廠設置時才會被重置。

如果應用向廣告方發送了這些標識符中的任何一個,那麼無論用戶重置廣告ID多少次都已經沒用了,廣告方仍然可以通過這些識別符來識別用戶。

Saul Ewing Arnstein&Lehr的隱私和網絡安全律師Sandy Bilus表示,這些應用程式可能違反了通用數據保護法,這是一項歐盟法律,它要求應用運營方在未進行詳細說明時,告訴用戶他們收集了哪些數據。

Bilus說:「這肯定會引發GDPR(《一般數據保護條例》)問題。收集和使用這些數據的應用程式開發人員應該當心這一點。」

卡內基梅隆大學CyLab的可用隱私和安全實驗室主任Lorrie Faith Cranor表示,谷歌正處於打擊違規使用硬體標識符和Android ID的應用程式的最佳階段。

Cranor說,雖然說大多數用戶仍未意識到這個隱私問題,但開發人員正在為廣告ID構建重置方法這一事實表明,許多人也有重置ID的需求。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安卓用戶注意了!1000多款App正在偷偷收集你的數據
    Android應用的權限設置旨在保護用戶的數據信息。如果你不希望手電筒應用程式能夠讀取你的通話記錄,你就應該拒絕該應用的訪問權限。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即使你拒絕後,許多應用仍然可以找到讀取數據信息的方法。研究人員發現超過1000個應用程式可繞過設定的限制,從用戶設備上獲取精確的地理位置和手機序列號等信息。
  • 美亞利桑那州總檢察長正式起訴谷歌 指控其非法收集用戶位置數據
    ,侵犯了用戶隱私。 布諾維奇在接受採訪中說:「當消費者試圖刪除谷歌收集的位置數據時,該公司正在繼續尋找誤導性的方式來獲取信息並將其用於盈利。」谷歌沒有立即回復記者的置評請求。 此案標誌著監管機構對谷歌隱私做法的最新譴責。
  • 實測多款APP涉及個人隱私權限 大數據時代你的信息該如何保護?
    商報記者使用安卓系統手機,簡單測試了超過10款常用的APP發現:其中8個APP要求讀取位置、通訊錄等較敏感權限,9個APP開啟的權限與其主營業務無關,更有4個APP未經明示提醒就開啟了包括相機、錄音在內的多個敏感權限。移動互聯時代,眾多APP給大家帶來方便之際,也帶來了各種「越界」煩惱。如何管好越界的APP,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安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你以為你拒絕權限就安全了,但一千多個安卓app默默收集你的隱私
    谷歌稱「即使你明確表示拒絕,這些Apps也會收集你的位置、通話、愛好等信息」。Android應用程式的權限就是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但是現在看來這些都是擺設。因為,國際計算機科學研究所(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多達1325個Android應用程式正在從設備上收集數據,即使你對某個安卓應用程式設置的權限,它也會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機你的位置等個人隱私。這一發現表明了在網上保持隱私是多麼困難,尤其是當你連上手機和行動應用程式時。
  • 利用SDK收集個人隱私,工信部責成安卓手機市場下架50款應用
    針對7月16日央視3·15晚會曝光50多款手機應用存在第三方SDK插件,竊取用戶信息的情況,7月17日,工信部發文稱,責成阿里、騰訊、百度、華為、小米、OPPO、vivo、360等國內主要應用商店,第一時間對類似問題進行「地毯式」排查,對發現問題一律第一時間予以下架
  • 被指收集隱私後:小米更新了三款瀏覽器應用
    近日小米陷入了「收集用戶隱私」事件,緣由是美國網絡信息安全員宣稱他們已經發現小米手機瀏覽器會在後臺默默地收集用戶的瀏覽信息並打包發至遠在新加坡、義大利的海外伺服器,其中主要包括用戶訪問過的網址、歷史記錄等數據信息。
  • 數百款APP通過「麥克風」監聽用戶,個人隱私如何保護?
    在Google play商店中有超過超過250款遊戲應用被發現使用來自Alphonso公司的軟體,該公司表示APP調用「麥克風」的目的並不會記錄人類語言,其主要目的是收集人們正在觀看的電視,廣播等數據,針對用戶進行精確廣告推送。
  • 誰動了你的隱私?實測50款APP 24款權限超出規範
    超半數APP遵守最少夠用原則京東金融、優信等18款APP「超出規範」索取位置信息《信息規範》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個人信息收集活動,主要依據《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這是因為相比於蘋果ios系統具有權限「只在APP運行時開啟」、「始終開啟」、「不開啟」的三個選項,安卓系統的隱私選項顆粒較粗,絕大多數用戶只能選擇「開啟」或「關閉」,這意味著一旦授予後,該權限並不會隨應用狀態的改變(進入或退出使用狀態)而發生變化。這就意味著,不論是正當還是非正當的目的,只要安卓用戶向APP打開權限的大門後,APP也擁有了偷窺用戶隱私的技術權限。
  • Facebook旗下社交軟體Instagram因非法採集用戶數據面臨訴訟
    【天極網手機頻道】近日,外媒報導稱當地時間周一,Facebook公司面臨非法採集存儲1億多用戶生物特徵數據的新指控,Facebook旗下照片共享應用Instagram被控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非法收集並利用這些數據。訴訟提到該行為違法了伊利諾州的一項隱私法,該法律禁止未經授權的生物識別數據行為。
  • 谷歌再被罰50億美元,大數據時代用戶隱私誰來保護?
    6月2日,網際網路巨頭因為涉及非法侵犯數以百萬用戶的隱私遭到集體訴訟,被索賠50億美元的巨款,約合人民幣350多億元。據控告方向加州聖何塞聯邦法院提交的起訴書顯示,谷歌被指控在瀏覽器的「無痕」模式中依然跟蹤用戶網際網路使用動作,這非法侵犯了數百萬用戶的隱私。
  • 如何保護安卓手機個人隱私
    最近,借3.15(消費者權益日)這一天,央視在315晚會公開透露眾多網際網路公司及各大安卓 App 洩露用戶隱私,收集用戶個人信息並上傳至伺服器的消息,引得業界譁然。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特別在安卓系統生態圈,為用戶的隱私揭開了一層防護紗,也為謀圖不軌的個人及廠商送上了一張溫床。
  • 大數據應用帶來隱私安全擔憂 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
    然而,即使全部選擇禁止,要想進一步使用該APP,在用戶註冊時必須一併同意其附帶的《隱私政策》。細讀這些條款不難發現,其在描述信息收集類別上不僅比較籠統,而且充斥大量技術專用名詞。   2018年底,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10類100款APP中,多達91款APP列出的權限存在涉嫌「越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
  • Facebook正在收集用戶的各種信息
    玩懂手機資訊,Facebook收集了很多關於用戶的信息,那麼到底是多少信息呢?蘋果最近要求Apple Store上的應用程式必須包括隱私標籤,來表明應用程式從用戶那裡收集到的數據和權限。在iOS開發者Noah Evans發布的一條推文中,他準確地展示出了iOS上的Facebook應用程式需要收集的用戶信息和權限,他表示,很多用戶都已經意識到了Facebook在收集我們的信息,但這些標籤會讓很多人大吃一驚。
  • 公布這幾款APP正在侵害你的隱私,這是第二批了
    7月3日工信部官網發布了一則通報,通報披露了2020年以來第二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根據通報附件可以發現,本次通報一共涉及15款APP,幾乎全部是針對安卓手機系統的應用。比如公司名為「北京創意麥奇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的一款名為TutorABC的手機應用,不僅存在以上問題,還私自將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共享給第三方。像這種用APP私自且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由來已久,被公開的也不少次,但這麼多手機應用仍肆無忌憚,對用戶而言,這是多麼大的侵犯啊!
  • 隱私誰保護?
    各種APP應用在讀取用戶個人信息時,幾乎是海量的,而用戶往往在涉及種種個人隱私權限的協議面前,一覽而過甚至放棄閱讀,輕易地將個人信息授予APP。那麼,APP索要用戶信息的邊界在哪兒?個體的隱私又該如何保護?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 工信部下架8款APP:私自收集用戶隱私仍是重災區
    目前在華為應用市場、應用寶、蘋果應用商店中,工信部下架的8款APP均無法搜索到。工信部自2019年12月以來一共通報了5批侵權APP名單,工信部將APP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所涉問題分為八大類,包括: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不給權限不讓用、帳號註銷難、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共享給第三方、過度索取權限、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頻繁申請權限。其中,私自收集個人信息是出現最多的問題。隨著工信部下架8款APP,說明監管層對於私自收集用戶敏感信息的管制趨於嚴厲。
  • 安卓應用權限知識科普 堅守手機隱私
    在安卓(Android)出現之前,國內手機上所有病毒的表象都是「惡意扣費」,而安卓的出現開啟了用戶隱私的噩夢時代。開放是安卓平臺深入骨髓的安全隱患,而泛濫的應用安裝渠道以及無限制的權限濫用,讓安卓手機用戶完全淪為「打包黑客」以及各種應用開發商手中的玩物。如何在開放的安卓時代合理的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不僅需要安卓用戶選擇正規渠道下載應用,同時應該重新重視手機權限的管理功能。
  • 從Android 10 的隱私保護,我們聊聊隱私安全這件事
    一般而言,最恰當的選擇是「僅在應用使用過程中允許」,這樣既可保護你的隱私信息,又能滿足當前需求。每個人都不想「我什麼都沒幹,你卻在收集我的位置信息」。這種粒度更細的位置權限授予方式,不僅給用戶在位置信息授權上有更大的自由,而且還能從一定程度上遏制後臺定位造成的待機耗電問題。
  • 100%的安卓APP在獲取手機隱私權限?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安全與防詐騙
    人工智慧時代,如何保證個人隱私安全越發重要。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全面到來,用戶數據洩露事件頻頻發生。2018年由於洩露數據而成為輿論焦點的公司,不乏網際網路公司巨頭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 隨著普通用戶的隱私安全意識提高,移動網際網路上的隱私保護問題也越來越多的獲得社會輿論的關注。
  • 負面不斷的facebook,這回連安卓用戶的數據也盯上了?
    然而這種情況只發生在使用安卓設備的用戶身上,並且只有在獲得某些數據批准後才會發生。例如:幾年前我就開始轉用安卓系列的手機,但在我自己的Facebook數據下載中沒有相關的通話記錄。上周紐西蘭的程式設計師Dylan McKay在推特上發布了Facebook上收集的通話數據截圖,結果該截屏被瘋狂地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