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做學生的時候,親愛的老師經常說到這些話,「耽誤大家兩分鐘,講完這道題就下課」,可結果下一堂課的老師都來了,還沒講完題;「今天體育老師生病了,這節課我來上」,可下午上學時,在校門口和生龍活虎的體育老師打了招呼的,怎麼說病就病了?最著名的就是「你們這屆學生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這話很有殺傷力,一度讓我們很自卑。後來知道真相了,我們又傲嬌起來了。
現在那些「最差的一屆學生」已經奮鬥在各行各業上了,其中就有不少人成為了教師。有人翻舊帳查找這些老師當年的學習成績,引出一個說法,「當年最差的學生,現在也當老師了」。
這個說法在很多地方已各種面貌出現,但實質都是,「當年的差學生,回來當老師了」,最有趣的是和原來的老師成為了同事。
看新聞不是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都去中學當老師了嗎?怎麼會有「學渣」也跑去當老師了呢?當老師的門檻到底是高了還是低了?
根據國家規定,要想當老師應具備兩個條件:相應的學歷和擁有教師證。國家是1995年開始實行教師資格證制度的,且2015年進行了改革:實行國考,且五年一審。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教師資格證的通過率大概在30%左右。
如果真是「學渣」,想要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還真是不容易的,可以說是不可能的。那為什麼有當年的差生當老師了的說法呢?可能是以下這幾種原因。
一.當年老師的說法只是刺激學生,並不是學生真差。
當年的老師口碑都挺好,真是一心撲在教育上,撲在學生身上。為了多講些題講清楚題,總是拖堂;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自己刻蠟版自己油印試題。但他們鼓勵學生的方法不是正面的表揚,而是說反話來刺激學生,當然就包括那句著名的「你們這屆是我帶的最差的一屆學生」。這是通常是激勵學生們好好學習的辦法。多年以後,師生重聚在一起時,老師都會欣慰地說,你們挺好的,是老師的驕傲!這表明沒有哪一屆的學生是最差的,基本上都差不多,就看能不能出幾個天才學生罷了。
二.對差生的理解不同。每個學校,每個班級裡都會有差生,可是好學校的差生在普通學校裡就是好學生了。所以差生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就會造成一種錯覺,在本校本年級的落後學生就是差生,而忽略了他們在本市本省內並不是差生的事實。
還有些學生有偏科的問題,有一門或幾門功課不好,恰巧又是班主任老師的科目,那自然把他們歸入差生一類。可他們的總分並不低,算得上中等水平。若能補足弱項,可能就是高水平人才呢。
另外也不乏前期是差生,後期努力成為優等生的情況。人總是隨著時間隨著環境在變化的,由差生變為優等生也是可能的。
三.有人故意歪曲事實,擾亂視聽,抹黑教師。可能真有當年的差生當了老師,但說他們有多差,還真不好說。因為教師資格證每年30%的考取率,說明這些人水平並不低。
是不是有人對當前的教師、教育方式等不滿意?而在網絡上發表一些意見,發洩心中的情緒,或故意歪曲事實,擾亂視聽,抹黑教師。這就令人不齒了。
四.貧困邊遠的地方確實有這種情況。在較為富裕的地方,招聘教師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持有教師資格證,這就代表了本人的能力。
但是在貧困邊遠的地方確實還缺乏老師,可能會出現當初的差生回學校當代課老師的現象。當然這種臨時的極少數情況會慢慢消失的。
現在的老師基本上是通過國考進入教師隊伍的,具備了相應的教學素質。儘管當年是差生,但是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歷練,已非吳下阿蒙。家長們不必擔心會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