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是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種文學樣式。童話,講述的是虛擬的故事,並不是真實的。其中的「人物」,也是假想形象,並非真有其人。那麼,怎樣創編童話故事呢?同學們可從以下五個方法入手。
一、利用「假設」進行想像
假設某一具體情況,讓學生根據這種情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像、聯想。想像可以超越時空、超越自我,甚至想像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例如,阿凡提來到我們當中,會飛的猴子,鱷魚拿著一支玫瑰花來敲我的門……這些都是合理的想像。這樣堅持下來,久而久之,就可以做到會想、敢想,就能大膽創新。
二、利用「繪畫」展示故事內容,發揮想像能力
在創編童話過程中,不要以「寫故事」的形式把故事內容展示出來,而是打開繪畫紙,展開想像,自由作畫,把想到的東西畫出來。「畫好故事」以後,再給畫面配上文字,就成為一篇簡單的童話故事了。
三、利用「表演」展現故事情節
例如《小紅帽》,可以五人一組,分別扮演「小紅帽」「媽媽」「外婆」「獵人」「狼」,將故事表演出來,表演時可加以創造,不要完全按照原文表演。表演後,可以幾個人湊在一起,研究一下怎樣給故事換個結尾。
四、利用「續編」延續故事內容
如《狼和小羊》一文的結尾是:「狼不想再爭辯了,齜著牙,向小羊撲去……」可以大膽想像並續編故事:小羊最終的結局如何呢?如,小羊想了一個好辦法戰勝了狼,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這些與眾不同的辦法,就是你的想像力;把這些想像寫下來,就是一篇很好的童話故事。
童話裡的形象,大多是擬人化的。童話中,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其他東西,都可以像人一樣會思考、會說話、會做事、會生活。列寧說過:「兒童的本性是愛聽童話的。你給兒童講故事時,如果其中的雞兒、狗兒都不會說人話,兒童便沒有興趣。」
五、善於運用想像、幻想、誇張和擬人等修辭手法
童話的情節都非常奇妙,洋溢著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因此同學們寫作童話故事時要善於藉助想像、幻想、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為故事增色。如《神筆馬良》的故事,說的是窮孩子馬良,憑頑強刻苦的精神,得到了一支神筆。他拿著這支神筆幫助貧苦大眾,智鬥財主、皇帝,讓人讀後無不稱快。
原創稿件,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