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寶媽,肯定都會好奇孩子的肢體語言代表什麼意思,因為初生嬰兒不會說話,一般只能透過表情和動作來表達,但孩子到底在表達什麼呢?今天一起來解析一下新生兒的表情所代表的意思吧!
有關於孩子睡眠狀態,大致上分為以下幾種:
1. 寧靜睡眠階段
處於寧靜睡眠時期的寶寶,通常都會雙眼緊閉、呼吸平穩、規律,沒有自發性的運動,外觀一看就知道在睡覺,而這一階段特別不容易叫醒寶寶。
2. 活動型睡眠期
雙眼緊閉,呼吸急促、不規律,偶爾手腳會動,眼睛還會微微張開、笑或者做出其他表情,這階段寶媽都會以為寶寶並沒有睡覺,但是又不容易叫醒寶寶。
3. 昏昏欲睡階段
想睡的樣子,眼睛半眯、呆滯,呈現迷糊狀態,通常會有反應,給予刺激時,會改變其動態,這個階段可以嘗試叫醒寶寶。
4. 寧靜警覺階段
嬰兒清醒、目光迥然有神,沒有自發性的活動、注意力提升,特別容易有反應的狀態,是餵食、說話、互動的最佳階段。
5. 活動型警覺期
睜開眼睛,有自發性的運動,臉部以及身體活動多,對刺激敏感,較容易哭、吵,情緒激昂而感到不安,需要事先安撫其情緒,才容易餵食與其互動。
有關於孩子哭泣的狀態,分為幾種:
當孩子大聲哭叫,焦躁而情緒不安時,就不適合任何活動,這時寶媽應先行安撫,以下五種狀態,在任一時候,會相互出現,寶媽大可依照孩子的情況需求,給予適時的照顧。
那寶媽要怎麼依照孩子的需求,給予照顧呢?華盛頓大學教授KathrynBarrnard所倡導,寶寶肢體語言可能會透漏以下幾種信息:
1. 肚子餓了要喝奶了
寶寶飢餓時,通常會用表情和動作來告訴大人,像把臉轉向寶媽,嘴巴有吸吮動作,手緊抓著不放,或輕觸嘴角會吸吮食物或吮手的動作。若餵奶時間到了,但寶寶仍然還在睡覺,表示他還不餓,別去打擾他。餵母奶的孩子,睡眠時間會比餵奶粉要長許多,睡醒的時間短,就比較少哭。
2. 飽了
寶寶的表情還有肢體動作,會讓寶媽感覺到「我已經很滿足了」,寶寶一般會把寶媽的奶頭或奶瓶給推開,並把頭轉開,四肢會呈現鬆弛、舒服的樣子,這時候應該要即時讓寶寶休息,不應該在強迫孩子吃東西了。
3. 想說話、玩耍
面帶微笑,頭朝著寶媽,眼睛睜開,臉部及身體活動多,寶媽可以和寶寶面對面,予以視覺及聽覺刺激,好比說像是把包裹的毛巾打開、把寶寶直立起來,和寶寶說話,給寶寶一些東西吸吮。
4. 想休息了
累了、想睡覺了,頭轉向其他地方,也不注目著寶媽了,做出打哈欠、打嗝等狀態,如若孩子處於這種狀態下,請寶媽把孩子安置在舒適的位置,讓孩子進行休憩,也別再去打腳孩子,這樣孩子也會更快一些成長。
在面對孩子哭泣時,家長又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停止哭泣呢?很簡單,家長只需要替孩子改變舒適的位置,一隻手放在孩子的腹部,輕輕地搖一搖、拍一拍,用很輕柔且平穩的聲音和他說話,這些活動需要輕慢、有韻律,且不具有變化,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停止哭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