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數學老師就布置了這樣的學習任務,數一億粒米。對於這道題,有不少網友嘲諷,覺得這是一道「腦殘」的題目,數1億數,要數多久?學生怎麼可能完成?這不是胡來嗎?如果就從單純的「數」來看這道題,確實會得到這樣的評價,但是如果從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角度看,這道題其實是一道不錯的題目。(提醒,看完再罵)
1刁難?非也非也,你是你沒有「創新思維」
怎麼數一億米?一粒一粒數,完成這道題要多少時間?想想都令人崩潰。但如果數100粒米,然後同樣的分量,10倍,就變為1000粒,再10倍,就1萬粒……這不就可以完成數1億粒米的任務?雖然最後得到的結果,可能不是精確的1億粒,但老師也不可能一粒一粒數來判斷完成得對不對?數一億粒米的過程,可讓學生建立起百、千、萬、10萬、億的概念,也會大致了解一小碗可以裝多少粒米,1億粒米可以裝多少碗。
2多角度理解這道題的「立意」
當然,要避免題目被誤讀,更好地起到作業的作用。需要注意三點:
一是在布置作業時,應更完備一些,比如,和家長一起數一億粒米,想想有什麼快速的方法。這樣學生、家長就不會理解為一粒一粒數了。就如自主招生中,布置「如果讓你數1億粒米,你怎麼數?」學生肯定不會回答一粒一粒數,而會想最快速的辦法。
二是在對作業進行點評時,要分析布置作業的用意,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對這道題目的爭議就在於有的學生、家長對題目理解過於機械。
三是對於創新性題目,要從題目的科學性、合理性角度進行論證,近年來,學校老師布置的一些創新性題目,經常遭遇質疑,包括不適合學生完成(變為家長的作業),邏輯混亂與價值觀念偏差(帶有歧視色彩)等,這一方面需要教師在命題時,結合學科教學的要求,構思題目,另一方面也需要發揮教師委員會的作用,對創新題目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論證,這樣,經過積累,還可以建立起有學校教學特點的創新作業題庫。
結語:
還有等等,我編不下去了。王健林說一億隻是個小目標,如果換成數一億粒米,他估計也要愁白頭。給大家個建議學習一下阿凡提,國王曾經給阿凡提出個問題,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幾顆,阿凡提說和我毛驢的尾巴毛一樣多。國王說你怎麼知道,阿凡提說,不信你數啊。家長背幾袋米給老師說孩子數過了,要求老師檢查一下作業。他要拒絕就問問,已經是新時代了,為什麼會有人和舊時代的國王一樣刁難人。而且這樣的題目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