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德潛為什麼又被乾隆褫奪了諡號?
沈德潛為什麼又被乾隆褫奪了諡號?於恢沈德潛六十七歲時才考中進士,後因詩才得到乾隆的恩遇,最後做到禮部侍郎。但是在沈德潛死後卻被乾隆剝奪所贈官職,還把墓碑推倒,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乾隆如此動怒呢?沈德潛是清代有名的詩家,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唐詩三百首》,其實是以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為底本進行刪減的。除了這本詩選,還有《宋詩別裁》《明詩別裁》《古詩源》等著作,可以說在這一方面沈德潛絕對是有清一代的泰鬥,史稱其「承學者效之,自成宗派。」。
-
乾隆「師傅」沈德潛的四個謎
根據史料和年譜記載,沈德潛的故裡為葑門外竹墩村。從沈壽四算起,到沈德潛已是第十三代。 直到57歲遷居蘇州城西木瀆(今吳中區木瀆鎮)山塘前,沈德潛主要居住地就是竹墩村。乾隆十八年(1753),沈德潛讓兒子沈種松在竹墩村興建沈氏宗祠,用來祭祀列代祖先,祠內有誥封三代墓表和御賜的「詩壇耆碩」匾。沈德潛的曾祖父也葬在竹墩村。這些都可證明沈德潛和竹墩的關係。 遺憾的是,如今竹墩村已經不復存在,那這個村到底在哪裡呢?
-
沈德潛的木瀆鷺飛橋因緣丨近代史論語
沈德潛一生一直有兩個重要角色,一個是「時藝名家」,即八股文教師;另一個則是詩壇領袖,即詩學理論家。他靠前者維持日常生活而靠後者建立社會地位。登進士第後乾隆帝對其優遇如此,正是因為沈德潛當時已經是有清百年來對詩歌的歷史見解和藝術造詣最用功者。 而他對詩歌的理論學習和理論修養,是從木瀆開始的。 1.
-
「乾隆下江南」的歷史符號學
「乾隆下江南」的第一層象徵邏輯就是「法祖」,即效法先祖。從秦始皇開始,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等大一統王朝的歷代皇帝都曾進行過巡幸,只不過巡幸次數和規模大小不盡相同。在張勉治看來,康熙和乾隆祖孫二人接力將「巡幸」這種古老儀式傳統在本朝恢復,從而利用其完成對帝國意識形態的塑造與傳播,在江南民眾中樹立起朝廷軍紀嚴明、勤政寬仁、崇儉抑奢等美德。
-
本是乾隆身邊的紅人,為何因為一首詩,就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有一個人就做到了,他就是沈德潛。說起沈德潛這個人,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因為他在歷史上並沒有翻出大量的水花,但是,在當時他可是乾隆皇帝身邊的大詩人,是眼前的大紅人。我們可能也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劇,劇中的乾隆皇帝也是非常喜歡文學,據說在他的一生中一共寫了4萬多首詩,雖然潛在現代並沒有被傳承下來,但是也不能否認他的文學基礎也是非常深厚的。
-
沈德潛的詩有哪些?沈德潛的詩詞全集48首
清代詩人沈德潛,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
-
沈德潛的唐詩觀是怎樣的?評者的選批又有何欣賞之處?
沈德潛從此寫作原則,沈氏對唐詩託意比興、婉而多諷、優柔善入者,都予以肯定:評李白七絕「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李商隱沈德潛論定唐詩意格,尤重氣格,即由聲韻、體式等傳達出的美學效果,提出詩之微妙存於調內,破解之妙,須深入涵詠,悟其隱存之秘:「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
-
禾風詩友年會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詩友,大家上午好!受禾風詩聯社常務社長沈興無老師的委託,由我來作2020年度的工作報告。本次報告分兩個階段進行,前半部分是對上一年的工作總結,報告完畢後,要請各位領導審閱批示。後半部分是對下一年的工作計劃,報告完畢後,要請各位詩友討論表決。
-
群眾:乾隆是蓋章狂魔,乾隆:朕的每一個章都不白蓋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乾隆題跋有關畫捲來歷的敘述與真偽的考證,雖然數量不多,但是足見乾隆皇帝的認真與自信。譬如,乾隆得此卷的第二年(乾隆丙寅年),在畫卷上題寫了最長的一段題跋:「乙丑夏,沈德潛進其所為詩、古文稿,幾暇批閱,則跋黃子久富春山居圖在焉,所記題跋收藏始末甚詳......剪燭粗觀,則居然黃子久富春山居圖也。五跋與德潛文吻合......
-
品讀經典 | 21文史通義、22政論
【第21講】 本講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 清代的乾隆、嘉慶年間,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出現了兩大發展趨勢。一是乾嘉考據學發展,產生了不少考據學大家,撰寫的考史著作和考訂的古籍更是汗牛充棟,在考證歷史事實和考證史書訛誤兩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
乾隆爺:十足的璽印發燒友
御璽發燒友 相傳,乾隆皇帝興趣廣泛,博雅好古,因而印璽也特別多。據《乾隆印藪》著錄,乾隆皇帝一生共有閒雜印約1800枚。 「四知書屋」璽,清乾隆
-
著有四萬多首詩的乾隆皇帝,作品水平到底如何,一代詩魔?
從乾隆皇帝繼位前算起,到他做太上皇的時期為止,乾隆一生的全部詩作總計有四萬三千六百八十九首,乾隆皇帝一人的詩詞作品可能就能達到我國詩歌鼎盛時期大唐詩人的作品總數,尤其是我們接觸過的唐詩三百首,覺得詩應該是一個創作尚困難的東西,但乾隆皇帝一生四萬多首的作品量,確實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詩成了乾隆皇帝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紀事方式、娛樂方式乃至精神依託。
-
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但目的不同,做法也相差甚遠
眾所周知,康熙和乾隆都曾經六下江南,在這過程中除了史料的記載外,還誕生出諸多故事,到了現代,兩人的各自經歷形成了著名IP,各自還出了一部大型長篇電視連續劇,《康熙微服私訪記》和《戲說乾隆》,而各類通俗小說就此取材的更多,尤其是乾隆下江南更是留下了許多民間傳說,各商家也多利用兩位皇帝的身份來為自己的產品做了許多廣告營銷。
-
傲嘯客|步李尋歡原韻兼與詩友唱和並序
傲嘯客 || 步李尋歡原韻兼與詩友唱和並序序 :峽江豪客李濤帥哥人稱探花郎小李飛刀李尋歡,青年時為政壇才子、金融高管,與老傲同城共事多年,後下海自營,乃詩界名流、國學推手。隨之貼於聆蘭、西湖、楞社三群嘻而戲之,見詩友接龍步韻,遂借酒揮灑,逐一回步,成七律 9 首, 後兩日又得友人繼續,遂勉力再步 7 首,集成一組,損人搞壞,吹天扯白,既涮友人,又抗癘疫,得解落寞,並圖快意,是為遊戲於江湖、把玩以文字是矣!
-
小豬佩奇:佩奇和蘇西親密無間的友情為何卻那麼不堪一擊?
在故事中佩奇是劇中的主角,一隻4歲的小豬,已經開始上幼兒園,她和小羊蘇西是最好的朋友,兩人親密無間,無論在學校還是在遊玩兩人都是最好的夥伴,在有一集best firend中,也見證了兩個人的友情,可是在後續的劇情中,兩人親密無間的友情為何卻那麼不堪一擊。
-
事業單位文史常識之「京劇」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對於文史知識的考查比重相對較高,而在文史的學習中,需要同學們擴大知識儲備,不斷積累,對於一些重要專題知識進行歸納記憶。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當時為給乾隆祝慶,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來到京城獻藝,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在融合崑曲、秦腔、京劇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的基礎上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快速發展,到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京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杭世駿:被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一代大儒
一杭世駿是清代有名的大學者,他學識淵博,精通經史諸學,曾受命校勘《十三經》和《二十四史》。所著有《諸史然疑》、《三國志補註》、《續方言》、《道古堂文集》、《詩集》等。他一生著作甚豐,晚年在粵東、揚州書院講學。曾經在乾隆元年(1736)年開設的博學鴻詞科中一等第五名。
-
乾隆是清朝「大」才子,他在奏摺上批了四個字,誰也不知道啥意思
乾隆是個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大」才子,小編之所以在大字上加了引號,道理簡單不複雜,因為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不僅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個書法家,他還是一個精通漢、滿、蒙、藏和維族五種語言的語言學家,可是在清朝的時候,論文學他比不過紀曉嵐,論精通外語他比不過和珅,論書法他比不過劉墉,甚至用這句話來形容乾隆:幹啥啥都中,幹啥啥都松——一點都不過分。
-
乾隆皇帝最寵愛的五阿哥永琪是得了這種病而死的,這病現在很常見
歡迎來到百家號《文史回憶宮》,今天我們講的是:乾隆皇帝最寵愛的五阿哥永琪是得了這種病而死的,這病現在很常見可以說清朝是很多的網友們都是比較熟悉的一個朝代,因為很多的電視劇和電影的作品都會挑選清朝為題材去拍攝電視劇,但是影視作品裡的這些清宮劇大多都是在後宮嬪妃爭寵或者是皇子奪嫡的戰爭
-
乾隆皇帝為何如此寵愛和珅?和珅與紀曉嵐又是因為什麼結怨的?
紀曉嵐與和珅的故事是現在很多影視劇的題材,尤其是至今還有很多人喜歡看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其中講述的就是和珅和紀曉嵐的故事,兩個人都是乾隆時期的朝廷大官,在影視劇中兩個人是一直處於一種爭鬥的過程,但是我們都知道影視劇多少都會有一些影視劇的成分,其實兩個人在歷史上首先年齡上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兩個人並不像影視劇中有那麼多的關係,但是因為和珅是一個大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