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潛為什麼又被乾隆褫奪了諡號?

2020-12-20 雨窗評論

沈德潛為什麼又被乾隆褫奪了諡號?

於恢

沈德潛六十七歲時才考中進士,後因詩才得到乾隆的恩遇,最後做到禮部侍郎。但是在沈德潛死後卻被乾隆剝奪所贈官職,還把墓碑推倒,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乾隆如此動怒呢?

沈德潛是清代有名的詩家,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唐詩三百首》,其實是以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為底本進行刪減的。除了這本詩選,還有《宋詩別裁》《明詩別裁》《古詩源》等著作,可以說在這一方面沈德潛絕對是有清一代的泰鬥,史稱其「承學者效之,自成宗派。」。

在編選《清詩別裁》時,沈德潛請乾隆御覽並為之作序,乾隆看了之後,很不喜歡將錢謙益收入,並說:「謙益諸人為明朝達官,而復事本朝,草昧締構,一時權宜;要其人不得為忠孝,其詩自在,聽之可也。選以冠本朝諸人則不可。」

尤其是乾隆四十三年,東臺縣的一個平民檢舉徐述夔的《一柱樓集》有悖逆語,並且集中還有沈德潛為之寫的傳記,其中說徐述夔「品行文章皆可為法」。乾隆看了之後龍顏大怒,於是就下旨褫奪了沈德潛的諡號。

相關焦點

  • 乾隆「師傅」沈德潛的四個謎
    77歲致仕後,沈德潛依然好運不斷,如被賞賜禮部尚書銜(從一品);批准在滄浪亭北面建生祠;曾祖、祖父、父親被誥贈禮部尚書銜,曾祖母、祖母、夫人被封為一品夫人;長孫沈維熙被賞賜舉人……  退休前像乘了噴氣式飛機一樣快速前進,退休後還如此受寵,這樣的現象不要說在清朝,就是整個封建時代都十分罕見。這究竟是為什麼?
  • 文史 | 沈德潛和乾隆是親密無間的「詩友」
    乾隆七年(1742年),他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一遷左中允,累遷侍讀、左庶子、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這些官職如果翻譯一下,那就是:陪在皇帝身邊、負責起草詔一書、為皇帝講解經書、回答皇帝提問、記錄皇帝的言行。相當於皇帝的大秘書。乾隆皇帝是個詩歌的狂熱愛好者,和70歲的沈德潛討論歷代的詩,見他博古通今,對答如流。
  • 沈德潛的木瀆鷺飛橋因緣丨近代史論語
    迨其近百歲高壽去世,即以太子太師的「三公」地位入祀京師賢良祠,並賜諡號「文愨」,可謂恤典優隆,哀榮備至。 沈德潛一生一直有兩個重要角色,一個是「時藝名家」,即八股文教師;另一個則是詩壇領袖,即詩學理論家。他靠前者維持日常生活而靠後者建立社會地位。登進士第後乾隆帝對其優遇如此,正是因為沈德潛當時已經是有清百年來對詩歌的歷史見解和藝術造詣最用功者。
  • 他是乾隆的心腹大臣,上朝途中突然去世,死後的諡號非常尊貴
    乾隆時期有很多出名的大臣,比如紀曉嵐、和珅等,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這位是乾隆的心腹大臣,而且他是個剛正不阿,最後為工作嘔心瀝血而死的人,他的名字叫劉統勳,死後的諡號為「文正」。劉統勳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上,包括他總共四代都是進士。
  • 清朝大臣想給父親討諡號,乾隆為何勃然大怒,還要將他置於死地?
    乾隆時期咱們知道是有文字獄的,文字獄往往成為皇帝打擊臣下的一個手段,我們來舉一個例子。乾隆時期有一個官員頗有正聲叫尹嘉銓,70歲之後他知事了回到家鄉,算是退休了。有一次皇帝領著眾多大臣四處雲遊,來到了他的家鄉,尹嘉銓當時想,我伺候皇家那麼多年,跟皇帝關係不錯,皇帝這次來到我家鄉肯定會召見我的,這樣我臉上有光。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語文高考】如何快速判斷廟號、諡號、年號這「三號」?
    廟號、諡號、年號的判定是高考語文文史常識題考察的重點之一。網上已有多篇文章詳釋並總結了這三個號的意義和區別。筆者認為這些文章大都拓展較深,所涉及知識點繁雜,學生難以記住,遑論正確運用、判斷。本文旨在總結分辨『三號』的技巧,不做重複的知識點匯總,幫助學生快速判定廟號、諡號、年號,在選擇題中做到彈無虛發。
  • 乾隆為何如此厭惡皇后烏拉那拉氏,讓她死後成了「四無皇后」
    所謂四無,是指無諡號、無地宮、無牌位、無祭祀。可見境遇之慘,她就是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 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又為乾隆誕下皇七子永琮。可惜的是即便乾隆帝,有冊立嫡子為儲君之意,但這兩個兒子卻都早夭而亡,這也讓富察皇后心情鬱結,最終病重而亡,年不過37歲。
  • 諡號「文正」有多厲害?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得不到,文人的最高諡號
    在那個時期,「文貞」這個諡號是極佳的,是文人諡號中最高的諡號。當時獲得了該諡號的有魏徵、陸象先等。直到宋仁宗登基,考慮到他的名諱,「文貞」這個諡號改為「文正」,這個諡號一直持續到封建王朝徹底結束。歷史上能獲得此諡號的人非常少,李鴻章、左宗棠都只是佔一個「文」字,不是「文正」。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諡號有多麼厲害?
  • 康熙的三子胤祉一直潛心學術,為何還會被雍正褫奪爵位圈禁起來?
    胤祉與老十三胤祥兄弟不睦最終也成為雍正對他下手的藉口胤祉一生之中遭遇過兩次比較大的處罰,一次是在康熙時期遭受過處罰,然後就是在雍正時期最後被雍正褫奪爵位圈禁景山的處罰,這兩次處罰全都是因為雍正的鐵桿支持者老十三胤祥。
  • 諡號「文正」對大臣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國古代,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是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唐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都想死後獲得這個諡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地把這個諡號給人的。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乾隆下江南」的歷史符號學
    不過,乾隆很快發現,不少江南大鹽商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致使腐敗滋生,危及帝國的統治機制,特別是1768年發生的「兩淮鹽引案」,更讓乾隆清醒地認識到必須採取措施整治鹽政中的貪汙。因此,乾隆在南巡期間連篇累牘地頒布上諭反對奢靡之風,提倡「還淳返樸」,過去有學者認為這不過是乾隆虛偽的辭令,但在張勉治看來,那就是乾隆在面對商人和地方官員勾結時的反應。
  • 「文正」諡號最為尊貴,清朝共8位大臣有幸獲贈,曾國藩僅列第六
    但是因為朝廷敬重湯斌的功績及在理學思想方面的突出成就,1736年,由乾隆皇帝賜予湯斌諡號"文正"(湯斌病逝於1687年),為滿清王朝第一位獲贈諡號"文正"的官員。劉統勳是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出生於1700年,雍正、乾隆朝著名政治家,乾隆朝宰相劉墉的父親。
  • 清朝文官最高規格諡號 曾國藩得了 李鴻章左宗棠沒得到
    另外還有以忠字開頭的諡號,屬於文武大臣通用。當然,諡號也是有等級之分的。文官最高等級的諡號,便是「文正」。能夠獲得這一諡號,是一名文官極高的榮譽。明朝內閣首輔大臣李東陽彌留之際,得之死後將得到「文正」的諡號,竟然喜極而泣。正因為「文正」是一種極高的榮譽,統治者也很少將這個諡號賜予給大臣。
  • 衛子夫:第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為何漢宣帝定其諡號為「思」?
    在看一些古裝劇時,特別是宮廷劇,每當重要的人物去世時,比如說皇帝、皇后等,都會有一個稱號,常見的有孝文、孝武、惠等,這個稱號叫做"諡號",字數長短沒有特定的規定,一般是後人按照逝者生平事跡功績等所擬定的,有褒獎的,也有貶低的。
  • 乾隆為什麼燒毀了李衛神像?
    乾隆三年病逝以後,乾隆皇帝按照總督例律厚葬李衛,不僅親賜諡號「敏達」,而且還會李衛在他任職的地方修建了神廟。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深受三朝皇帝尊敬的元老大臣,乾隆竟然下令讓人在李衛去 世以後燒毀了他的神像,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 本是乾隆身邊的紅人,為何因為一首詩,就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有一個人就做到了,他就是沈德潛。說起沈德潛這個人,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因為他在歷史上並沒有翻出大量的水花,但是,在當時他可是乾隆皇帝身邊的大詩人,是眼前的大紅人。我們可能也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劇,劇中的乾隆皇帝也是非常喜歡文學,據說在他的一生中一共寫了4萬多首詩,雖然潛在現代並沒有被傳承下來,但是也不能否認他的文學基礎也是非常深厚的。
  • 死後能讓乾隆親自弔唁,並賜其諡號為「文正」的漢臣是誰
    乾隆皇帝上位之初,由於自己政治經驗的欠缺,加上父親雍正皇帝確實給自己留下一班強人,所以乾隆皇帝繼續重用這班老臣。但是,年輕的乾隆皇帝是一位極有進取心的君主,深知完成個人偉大抱負人才之重要性,培養人才梯隊是乾隆皇帝工作重點之一。那麼,年輕有為的劉統勳自然而然成為乾隆皇帝重點培養對象。
  • 「文正」,歷朝歷代大臣的最高諡號,清朝除曾國藩,僅有這七人
    諡號,是古代漢文化圈國家,包括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的帝王、后妃、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其生前事跡與品德而給予的稱號,最早起源於中國西周時期,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大臣的諡號,與帝王相比,大臣的諡號要簡單明了,或一字,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