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500萬,是幻覺還是幻想?是理想還是空想?區別在哪?

2020-12-20 5分鐘心理

你可能有時會這樣,坐在那兒發呆,產生了你所期盼一種需求出現的幻想,很普通的女生竟然嫁給一個高富帥的男人,打工的男生竟然娶到了一位白富美的老婆,兜裡空空的你,用兩塊錢中了500萬的巨獎,呵呵,快把眼睛睜開,這是白天……。

重度抑鬱的你,總是感覺有人在議論自己,而你周圍根本沒有別人,就你自己,又會感覺有人要迫害你,其實在這裡還是你一個人,腦子裡那叫一個亂,那麼他的感覺是真的還是假的?到底有沒有人在議論他或是想迫害他?根本沒有,他就是在胡思亂想,這就是心理失常的一種思維表現,產生的幻覺。

其實,在我們的大腦中所產生的幻想有兩種,一種是在正確世界觀的思維引導下,符合現實生活的發展規律,並且是有可能實現的積極性幻想,這種幻想實際上就是「理想」。另一種幻想是完全脫離現實的發展規律,並且毫無實現的可能,這種幻想就是「空想」,空想往往是消極有害,不利於引導我們正常思維的的幻想。

有些「空想」確實可以起緩衝或減少我們煩惱的作用,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把這種空想看作是一種「安慰劑」,從現實中得不到的心理滿足,可以到「空想」中去尋找,從而得到補償,也就是俗話講的「聊以自慰」。

常態人的「空想」是一種「遁世思想」,暫時地逃避嚴酷的現實環境,而沉溺在虛無渺茫的「空想」中,藉以擺脫心理上的苦悶和煩惱等。可是心理上正常與病態的人,他們對待「空想」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正常的人可以從「空想」中甦醒恢復過來,最後仍然是面向現實,他們明白「空想」的最後結果,只不過是一場慰藉而已。這就好比「曲終人散」,你還是現實中原來的你,而不是空想中的那個你。

但是,心理病態的人卻分不清真實和想像的疆界,常常會把「空想」中的那個虛我、假我,誤認為是現實中的這個實我、真我,於是種種心理疾病或悲劇就因此而產生出來。所以,對心理病態的人講來,他們的「空想」往往就是幻覺;而對心理正常的人講來,「空想」既是「空想」!別無二意。

「空想」也可以叫做「白日夢」,雖然不能完全說是「痴心妄想」,但是病理心態還是存在的,按照病理心理學把「白日夢」分作兩種形態。一種是逃避現實,有些人由於經受不了強大的心理衝擊,或者擺脫不了所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就把自己逃遁到自己創造的「空想」世界的小天地裡尋求安慰。這應該說成是弱者的表現。

另一種是「聊以自慰」,也可以叫做「聊以解嘲」。例如,一位年輕的導演,剛開始導第一部影片,就急於成名獲利,結果粗製濫造的影片,既沒有得到很好的票房收入,又沒有得到觀眾的讚譽,在一片罵聲的狀況下,他自己卻經常沉入空想之中,想像自己在拍攝下一部影片時一定取得巨大成功,並能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讓他的同事和夥伴都交口稱讚,讚揚他是一位年輕有為,成績非凡的年輕導演,於是沉溺於自我欣賞、自我滿足之中。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逃避現實和聊以自慰,都是借空想來滿足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所不能達到的願望。在空幻的想像中,他們的情緒可以得到恣意地放縱和發展,填補了心靈上的空虛感,獲得了滿足感。但是,如若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去,那未,它的後果,就勢必是越發地不能適應現實環境,而沉溺於虛幻之中,勢必會產生心理失衡,而造成病態症狀的體現,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們注意。

國外有些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白日夢」可以使人暫時地脫離激烈爭奪的嚴酷現實,使人的情緒在遭受到挫折失敗後,得到暫時的緩衝,不至被挫折和失敗擊倒而一蹶不振,甚至可以給人一線曙光,對未來萌發希望。但心理學家又指出:「白日夢」絲毫不能幫助你解決實際問題,也不能幫助你適應社會,提高應對能力,因為戰勝挫折與失敗的唯一辦法,還是需要面對現實,一旦脫離現實,你就等於迴避,而實質性的問題根本就沒有一絲絲的改變,它依然擺在那裡,「守株待兔」的等著你。

所以說,「幻想」只要符合事實有可能實現的就是「理想」,「幻想」不符合事實,又不可能實現就是「空想」,而「空想」讓你感覺的就是「幻覺」。

相關焦點

  • 只有拋棄空想的頭腦,才可能獲得打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
    他們缺少實現理想的行動,他們總喜歡坐在原地,做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想和一些不著邊際的白日美夢。他們希望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來剛好砸在自己的頭上,他們幻想著自己在將來的某一天能夠飛黃騰達,擁有無盡的財富和源源不斷的美酒、名車、豪宅等等,但是他們也僅僅止步於想想,想完之後卻從來不為自己所做的美夢買單。正如馬雲所言「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 心理學:圖中你喜歡哪款香水,測你的本質是仙女還是妖精
    心理學:圖中你喜歡哪款香水,測你的本質是仙女還是妖精在現在的社會裡,人們往往會帶著面具去生活。其實,人也是一種善於偽裝的動物,他們的內心活動往往也是最複雜的。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測試,圖中你喜歡哪款香水,測你的本質是仙女還是妖精?
  • 教育心理學:想像的種類
    在歷年的四川教師招聘考試的筆試之中,教育心理學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當然,在考試中也會有普通心理學的內容所涉及到,而普通心理學如何去進行掌握呢?主要是通過一些例子來幫助理解,因此,對備考的同學來講,就需要多多的去對一些例子來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那麼今天就幫助大家去理解一下我們心理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考點:想像的種類?
  • 樸門農場究竟是理想,還是幻想?
    我發現,現有的樸門設計,無論是從農法設計,還是裝置設計上,在歷史上全部出現過,並沒有什麼新花樣。只不過是,西方工業國家與東方國家在對自然的探索上,先後順序不同。西方工業國家先進入了邏輯科學的道路,然而引發了工業革命。當原本的自然平衡被破壞之後,他們才開始考慮可持續的生態觀。
  • 百萬卡:月夜幻覺幻想系統主卡組的構建幫助您快速理解新版本
    因為我以前玩過試衣,所以對牌組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幻想系統中的許多牌都被改變了,因此這裡推薦的卡片集可能沒有測試套裝那麼強大,但是他很小夥伴們,你可以自己調整。01龍雅莎記核心卡詳解必須帶來塔克雅沙姬的覺醒,至於帶一兩個人來看你的習慣。試衣中的個人感覺是,高屋姬醒來後非常強烈,他能很好地利用第一次進攻,而且沒有受傷。
  • 幻覺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怎麼證明?
    幻覺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怎麼證明?比如幻聽,他自己能聽到,而在場的很多人都聽不到。幻是虛幻,怎麼可能是真的。在精神病學診斷標準裡,如果有幻覺、妄想的心理疾病患者,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實際中,很多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患者都可能有幻覺,妄想的症狀。幻覺肯定是假的,這是當事人以前受驚嚇的經歷,留下的感覺。
  • 一本正經「空想科學」(1)
    甚至到了 20 世紀90 年代,還出現如《空想科學世界》等冠以「空想科學」之名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之中,《空想科學讀本》對人們理解「空想科學」一詞的含義產生了重大影響。《空想科學讀本》由柳田理科雄所撰寫,用於分析科幻作品所引用的科學原理的合理性(見圖 1)。這種一本正經地分析科幻作品科學合理性的行為,讓「空想科學」成為了一門可探究的學問,「空想科學」也有了非現實存在的含義。
  • 幻景與幻覺的區別,以後再也不會分不清了
    有練功者將幻景與幻覺混為一談,認為幻景就是幻覺,他們認為正常的人體沒有受到外界刺激時不易產生幻覺(指病態),但是在練功中產生幻覺不會有什麼傷害或不適之感,收功後自然消失;還有人完全否定在氣功態下發生幻覺(幻景),只承認有氣功態感覺(溫熱感、及膨脹感等),只承認患有精神病的人才有幻覺
  • 進化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大腦製造的「幻覺」 |世界是真實...
    隨著進化心理學研究的逐漸深入,這個秘密正在被揭開。 羅伯特·賴特—— 普林斯頓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智囊, 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 他認為: 自然選擇就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幻覺」。
  • 真私奔還是幻覺?
    一方認為是HE,兩人私奔了,可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那是Ray的幻覺,那到底是怎樣的呢?且聽小編的分析!電視動畫《殺戮的天使》改編自真田誠創作的同名遊戲,由J.C.STAFF負責製作。在B站上,《殺戮的天使》追番人數在七月新番中僅次於黑馬《工作細胞》和霸權《OverLord》。可想而知,它的人氣之高。這部充滿血腥味的動漫,卻讓小編我吃到了最甜的狗糧。
  •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發展——十九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思想層面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萌發法國十九世紀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最初萌發於執政府時代,它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巴貝夫是一個出身貧苦的堅強的革命者,參加過1789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在革命中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察決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義務。
  •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女生比男生有更明顯的瑪麗蘇情結
    個體在現實中的需求不滿,會通過幻想獲得心理補償。親密關係中,女生通常比男生有更明顯的「瑪麗蘇情結」,也就是女生更渴望通過幻想來獲得心理補償。所謂的瑪麗蘇情結,指的是個體的一種完美化、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榮格認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化戀人的形象:男生心中理想化女生的形象叫「阿尼瑪」;女生心中理想化形象叫「阿尼姆斯」。在現實交往中,對方的形象有多麼符合這兩個理想化形象,個體就會產生多少好感。個體對異性的好惡,或者叫做第一印象,也是根據心中的理想化戀人的形象進行粗略判斷的。不管是阿尼瑪情結還是阿尼姆斯情結,所指向的都是對方;而瑪麗蘇情結所指向的是自己。
  • 心理學:親密關係中,女生比男生有更明顯的瑪麗蘇情結
    親密關係中,女生通常比男生有更明顯的「瑪麗蘇情結」,也就是女生更渴望通過幻想來獲得心理補償。所謂的瑪麗蘇情結,指的是個體的一種完美化、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在瑪麗蘇情結中,個體可以是十分完美的存在,能夠得到所有人的關注和寵愛;哪怕個體覺得自己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也是足夠幸運的一個人。換言之在瑪麗蘇情結裡,個體要麼無比完美,要麼無比幸運。
  • 「餵奶摔子案」中,嬰兒的恐怖表情,是幻覺還是真實存在的?
    發生在雲南曲靖的「餵奶摔子案」已開庭審理,案件中張女士和丈夫李先生於案發當日帶著兩個寶寶準備入睡。第二天凌晨,張女士起來打掃家務,然後坐在沙發上聽了一會兒音樂。到了凌晨四點左右,張女士進房間給一個月大的兒子餵奶。
  • 《潘神的迷宮》:真實還是幻想,取決於你的一念之間
    小女孩看到的那些怪物是幻覺嗎?如果是幻覺,那麼它就是一個精神分裂者的悲慘故事,如果是真實,那麼它就是一個有著幸福結局的奇幻故事。大部分觀眾都願意相信,小女孩看到的是真實的。開篇的旁白中描述了一個神話背景,傳說地下王國有一個嚮往陽光的公主,她用盡各種辦法終於來到了地面,卻被陽光抹去了記憶。這令她無法找到回到地下王國的路,最終在病痛中死去。
  •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以心理學知識探討文學藝術
    在第一部分「藝術作品」中,榮格把藝術作品區分為了兩種模式,分別為「心理的」和「幻覺的」。所謂的「心理小說」不是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是那些「缺乏心理旁白的精彩敘述」的作品。他以歌德的詩劇《浮士德》(全書分為兩部,寫作時間跨度很大,一直到歌德晚年才得以完成)為例,認為此書兩部之間的差異「標誌出藝術作品的心理模式和幻覺模式之間的區別」,後者是「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某種陌生的東西,它仿佛來自人類史前時代的深淵,又仿佛來自光明與黑暗對照的超人世界」。榮格指出,幻覺是一種原始經驗,而「在幻覺中顯現的東西也就是集體無意識」。
  • 真實還是謊言?諮詢師與來訪者對話中的心理動力
    她們想知道自己在諮詢師心目中究竟是什麼樣子,哪一個更重要一些。 當諮詢師把來訪者放在夢境中時,他的自由聯想,他的感受,給出的解釋與反饋肯定是不一樣的。無論這個夢是真是假,在此時此地的發生,都有著某種心理意義,或者撒謊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 精神分析中幻覺的本質
    在一個層面上,幻想反映了潛在的自戀困擾,並且在太過字面的理解時可以保留破壞性的客體聯繫。但幻想還有另一面;它們可以增強玩的能力和創造力,在精神分析情境內外。Winnicott(1951)把這個幻覺的舞臺稱為過渡空間。他將其與母親適應嬰兒,允許幻覺的意願聯繫起來。「母親的適應。給了嬰兒一種錯覺,即有外部現實存在,這與嬰兒自身的創造能力相符合」。
  • 關於幻覺、超自然現象和意識狀態
    按現代心理學的定義,意識狀態改變(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簡稱ASC)是指因冥想、致幻藥物、催眠和生理病變等因素導致的明顯不同於正常清醒時意識狀態的其它意識狀態。意識狀態改變是心理學研究中一個極為重要且引人入勝、但又極為敏感的領域。文/黃文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曾遊學英國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