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中國藏品最為宏富的博物院,那麼,它的「家底」到底有多少呢?根據數據顯示,故宮博物院裡的文物共1807558件(套),珍貴藏品168萬件,文物種類豐富,涵蓋了畫作、書法、青銅器、金銀器、漆器、鐘錶、宗教文物等。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所遺留下來的文物,那可真是數不勝數,精品更是多,要是想把所有的文物列一個排名,那恐怕要糾結死。不過一般來說,每個博物館都會列那麼幾件鎮館之寶。
地方的博物館裡,河北的鎮館之寶是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湖北的是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浙江的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卷;而故宮,由於藏品眾多,肯定是無法只排除一個的了,最後只能按照類型來選擇。
宮廷之寶:乾隆款金甌永固杯
這個杯子是乾隆時期的金器,只有4隻,設想乾隆身為皇帝,又收羅了那麼多的奇珍異寶,自己手裡邊卻只有4隻這樣的杯子,從數量上來說它就很珍貴了。
而根據記載,乾隆對這個杯的製作相當重視,黃金、珍珠、寶石,各種珍貴的物件都往上鑲,製作過程更是反覆修改,直到他自個滿意為止。此杯造型精緻,通體珠寶,光燦晶瑩,所以取名為「金甌永固」。這是皇帝的專用杯,也是每年元旦舉行儀式時,清代皇帝所需要用到的物品。
由此可見,不管是從用料、設計、寓意,還是重視程度,金甌永固杯都可以算得上是大清的珍貴的祖傳法寶。
玉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
這是宋代的一件仿古青銅器玉器,以青銅簋為藍本,上飾遊龍、祥雲和海水紋。這原本就是清宮的藏品,後來乾隆在底下刻了一首七言詩,並將它取名為「舊玉飛龍彝爐」。
漆器之寶:「張成造」剔犀雲紋盤
這是一件元代的剔犀漆器,歷來被認為是絕世精品。所謂的剔犀,實際上是漆器的一種工藝,一般有兩種或三種顏色。
而「張成造」,是指元代著名的雕漆藝人,因為這款漆盒的左側近足邊緣,有針刻款「張成造」三字,所以這樣命名。
這件雲紋漆盒漆呈紫黑色,先是有規律地用兩種顏色的漆達到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出回紋等圖案,刀口的剖面好似犀牛角橫斷面層層環繞的肌理效果,所以叫「剔犀」。據說張成的這種做法與《髹飾錄》中記錄的「烏間朱線」一樣,其技巧十分精湛。
書畫之寶:《清明上河圖》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家喻戶曉的了,這幅畫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是一副巨著,畫中人物500多,神情各異,畫筆十分巧妙。
琺瑯之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
琺瑯是一種很好看的材料,隋唐的時候就有關於琺瑯的工藝品了,而這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是元代琺瑯工藝的代表作品。
這件器物是淺藍釉地,上面有黃、白、紅、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飾有紅、白、黃三色掐絲琺瑯纏枝蓮花6朵,爐的整體造型也端莊敦厚,十分經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掐絲琺瑯也有個俗名——「景泰藍」,其色彩大開大合、濃鬱明媚,十分賞心悅目和貴氣。
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郎窯紅釉通體施紅釉,釉色濃重,仿若天成,這也是乾隆最愛的郎窯紅瓷器,為了表示喜愛,乾隆一如往常的作風,在底部刻上了一首「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的詩。
法帖之寶:西晉陸機的《平復帖》
《平復帖》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跡之一,內容為陸機向朋友問候疾病的書札。其價值要在於點畫形態、墨法變化等,十分經典。
而《平復帖》本身的經歷也很傳奇,民國時期,《平復帖》被恭親王后人珍藏,1937年,為了給家人治病,恭親王后人將其賣出,後流落到英國。收藏鑑賞家張伯駒以4萬大洋購入,但不久後又遭遇日寇入侵,張伯駒在逃難過程中,將《平復帖》縫入隨身衣被,這件寶物才得以保存下來。
青銅之寶:酗亞方樽
亞方尊是祭祀諸位王后和太子的寶器。尊是盛酒器,流行於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方尊傳世較少,目前大概有50件上下,這件器物以獸面紋和夔紋為主要紋飾,也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
織繡之寶:沈子蕃緙絲《梅鵲圖》
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所謂「一寸緙絲一寸金」,足可證其珍貴。緙技易學難精,需要相當高的工藝技巧和藝術修養。
《梅鵲圖》以十五六種色絲裝的小梭代筆,巧妙搭配,畫面色澤和諧。是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
鐘錶之寶:黑漆彩繪樓閣群仙祝壽鍾
鐘錶的藏品,很自然的就知道這是清代的物件了。這也是件乾隆時期出現的珍品,據說製作它耗時五年多。
鐘盤上的5個上弦孔分別控制5種功能:走時、報時、報刻、開關門、打樂。每逢3、6、9、12時,房門開啟,就會有3個小人出來,手執鍾碗敲打發出聲音報時。這個鐘共有7套機械系統,具有相當高的技術水準,造型精巧,為稀世珍品。
以上是故宮諸多藏品中的代表性文物,每一件都有它的歷史和意義、價值,有機會的話,還是要親自到故宮博物院,親自去看看這些文物實際的質感,相信在現場能更好地讓人感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