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教子書納入7年級語文課,僅8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2020-12-11 洞見

作者:洞見Neo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在去世前寫給年僅8歲的小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僅86個字,卻向孩子道盡了一生做人的基礎原則。

我們至今讀起,依然能夠感受到作為父親的諸葛武侯,智慧外衣下的那份舐犢情深。

近兩年,國家大力提倡國學,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度提升。

諸葛亮的教子書被納入人教版7年級語文課,成為中小學生必背的國學經典書目之一。

01

做人,立身之根本:寧靜。「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誡子書》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也是中國人極為推崇的一句座右銘。

諸葛亮老來得子,對小兒子諸葛瞻甚是喜愛。

在給兄長諸葛瑾的信中,得意之情也曾溢於言表:「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

諸葛瞻是個天才少年,博聞強記,觸類旁通。

但是諸葛亮卻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傢伙一直很擔心,隨即和兄長說道:「嫌其早成,恐不為正器耳。」

年少成名,在諸葛亮看來並不是一件好事,聰明過早外露,容易心浮氣躁,自我滿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所以在家書的一開篇,他就告誡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寧靜,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以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讀書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靜的環境。

白巖松曾經說過:「平靜是真正的奢侈品。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

其實這樣一句話,早在2000年前,諸葛孔明便給予了我們警示: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亂世,諸葛亮不就是偏居於山野草廬,靜以修身,才等來一個展現自己的大舞臺嗎?

把心騰空,讓自己有一顆閒心,不要讓眼耳鼻舌身意帶來的欲望把心給填滿。

無論做什麼,都要保持一份淡定和從容,你才能夠不慌不忙地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02

做人,立德之基石:節儉。提起三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必然有「三顧茅廬」。

那時的孔明剛剛27歲。此前足足10年的時間,他都是在草廬中度過的。

躬耕隴畝,自給自足,日子過得相當清貧。

這要是放在當下的年輕人身上,不說讓他們自力更生了,就是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但是諸葛亮卻自比於管仲、樂毅,縱然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個笑話,但是他卻過得比平常人更加瀟灑。

叔本華說過: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亦即爭取得到一種安靜、簡樸的生活。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

節儉並不是要你擺脫物質,而是去追尋一種自律簡單的生活,這樣你才不會淪為物質的奴隸,為名利誘惑,最終喪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

諸葛亮一生節儉,在《自表後主》一文中自述家產時寫道: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享樂,是人的本能。

一個人在貧窮的時候能保持節儉或許正常,難的是富貴之後還能繼續節儉不浪費,這樣的堅守就是一種本事了。

這也是為什麼喜歡以成敗論英雄的國人,會將諸葛亮捧向神壇的重要原因:

高尚的道德,才是人生事業最大的成功。

03

做人,成才之關鍵:學習。三國時期私學盛行,後來因為小說演義的關係,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潁川書院」和「水鏡山莊」。

諸葛亮很小的時候就被送進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門下,授業恩師除了司馬徽,便是黃承彥這樣舉世公認的名士大家。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

在旁人眼中「智近乎妖」的諸葛亮,卻並非天才論的信徒,他一直認為才能是習得的。

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證明:真正的天才非常少,95%的人智商都差不多,個人成就主要在於後天的努力。

諸葛亮的學習方法很特殊,他不像一般的學生那樣死記硬背,而是觀其大略,記其精粹。

更讓大家驚異的是,平日沉默寡言、喜怒從不外露的諸葛亮,竟不顧當時荊州牧劉表獨尊儒術的三令五申,在夜深人靜之時,如饑似渴地攻讀諸子百家的著作。

而且,諸葛亮經常在講學的基礎上,私下向老師求教更深更高的學問,比起同齡人他總能快人一步。

於是,每逢考試或者現場作答,諸葛亮都能信手拈來,文簡意明,高雅雋永。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自己的兒子年少早慧,他依然會讓妻子黃月英每日嚴格敦促其學業的原因。

《冰與火之歌》中有這樣一句話:「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04

做人,成功之動力:立志。非志無以成學。

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成功,必定需要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給自己前進的腳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諸葛亮告誡兒子之後,又在給自己外甥的信中寫道:

「夫志當存高遠......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

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就像一隻斷線的風箏,只會在空中東搖西晃,最後必然喪失那片天高地闊。

想來最初那位蟄伏在南陽山野之中,自詡「臥龍」的年輕人,在作出那篇名傳千古的《隆中對》的時候,也不會有多少人相信,他會在這亂世之中,打下三分江山吧?

智謀隆中對三分天下,壯烈出師表一片丹心。

諸葛亮的一生,就是為了理想鞠躬盡瘁的一生。

有人說,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但是他一生的豐功偉績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名字。

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一人立志,萬夫莫敵。」

人生就像爬山,最重要的是先給自己定一個高度,如果你只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在半山腰,那你就決不可能登上山頂。

05

做人,命運之樞紐:惜時。歷史上有一個「餵雞求學」的典故,主人公就是少年諸葛亮。

古時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

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了一隻公雞,按時鳴叫,定點餵食。

那時候的孩子可不像現在這樣,每天被花樣百出的娛樂生活消磨掉大量的時光。

諸葛亮小小年紀,也不是貪玩的性子,不想白白浪費時間,腦筋一轉就想了一個鬼點子。

他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就抓幾把小米放進去,等到晌午快到的時候,就悄悄朝窗外撒一把。

公雞見有吃的,就顧不上啼叫,等到公雞吃的差不多了,諸葛亮又向外扔一把,直到把口袋的小米撒完。

一來二去,授課時間是延長了,但是司馬徽也發現了公雞不報時的詭異現象。

經過細心觀察,他終於逮住了諸葛亮這個罪魁禍首,但老先生不僅沒生氣,反而被小小少年珍惜時間,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主動給這個他開起了小灶。

也許就是從「餵雞求學」的那一刻開始,註定了諸葛亮這個名字會永留史冊。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最後的這句疾呼,道出了一位老父親內心最大的惶恐和不安。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時間,擁有扭轉命運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條長河,趁著年輕的時候多去奮鬥;當你老了的時候,你會豁然開朗:原來這一生可以如此精彩。

武侯祠前,有這樣一副對聯: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嶽將軍。

諸葛亮培養出的不僅是一個文武兼備的諸葛瞻,也成就了諸葛家族滿門英傑,世代忠烈。

現代人到處去探索各種各樣新式教育,卻忘記了回頭看看,老祖宗其實早就給我們留下了數不盡的遺產。

一篇《誡子書》,僅8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的千古奇文全篇僅86字,原來是諸葛亮所作,道盡做人道理
    諸葛亮這篇《誡子書》,僅86個字,卻向孩子道盡了一生做人的基礎原則。諸葛亮忠告孩子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計劃將來。面對未來,你有理想嗎?你有使命感嗎?你有自己的價值觀嗎?
  • 諸葛亮千古奇文:全篇僅86字!道盡孩子成大器秘訣,至今不過時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你有否全心全力地學習?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 諸葛亮千古奇文:全篇僅86字,道盡孩子成大器秘訣,至今不過時
    諸葛亮的著作中,《誡子書》也被納入人教版7年級語文課,成為中小學生必背的國學經典書目之一。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在去世前寫給年僅8歲的小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全篇僅86個字,卻道出了孩子成才的核心,時過千年,但毫不過時。
  • 諸葛亮《誡子書》只86字,卻都是中高考作文引用的名言!(附視頻)
    《誡子書》只86字,卻都是作文引用的名言!諸葛亮這篇《誡子書》,僅86個字,卻向孩子道盡了一生做人的基礎原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你有否全心全力地學習?
  •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僅86字,影響人的一生
    據《晉書·吳隱之傳》,廉官吳隱之赴廣州刺史任,飲貪泉之水,並作詩說:「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伯)夷(叔)齊飲,終當不易心。」處涸轍:乾涸的車轍,比喻困厄的處境。《莊子·外物》有鮒魚處涸轍的故事。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語意本《莊子·逍遙遊》。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東隅,日出處,表示早晨,引申為「早年」。桑榆,日落處,表示傍晚,引申為「晚年」。
  • 三國裡最聰明的才子,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僅86字,卻字字珠璣!
    從古自今,大家都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而其中有一種教育方式頗為特別,那就是通過寫信來向孩子傳遞所思所想,相信很多人都曾看過劉墉、龍應臺寫給孩子的信,但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諸葛亮也曾給自己的兒子寫過一封信,僅有86字,但卻足以影響人的一生。
  • 閱讀欣賞:諸葛亮《誡子書》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在去世前寫給年僅8歲的小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僅86個字,卻向孩子道盡了一生做人的基礎原則。第一課:寧靜的力量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你有否全心全力地學習?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 資料丨諸葛亮的《誡子書》,足以影響人一生!
    比如,他在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對於為學做人有精簡而具體的忠告。第四課:學習的力量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學起來會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勤奮學習的結果。學習,這是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只有依靠不斷學習才能走向未來。
  • 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趁著孩子還小,給他一個正確的處世觀念,就是送給孩子快樂的人生。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過了十年,這個孩子就能放牧一大群羊。可是過了二十年,他也就達到了能力的上限,這一輩子也就只能放羊了。如果讓這個七歲的孩子讀書,二十年後,他早已走出山溝,在城市站穩了腳跟。除卻知識,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若是父母身體力行的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孝順,這個孩子就會知道推己及人,心懷父母。
  • 王陽明: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除卻知識,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若是父母身體力行的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孝順,這個孩子就會知道推己及人,心懷父母。玩樂,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絕不能讓孩子養成過於貪玩的惡習。孩童時代是人一生當中習慣養成和學習的黃金時期,錯過了這個階段,再聰明的孩子也耽誤了。
  •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僅八十六字,卻足以影響人一生!
    諸葛仙師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誡子書》是諸葛仙師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 王陽明: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收藏經典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趁著孩子還小,給他一個正確的處世觀念,就是送給孩子快樂的人生。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過了十年,這個孩子就能放牧一大群羊。可是過了二十年,他也就達到了能力的上限,這一輩子也就只能放羊了。如果讓這個七歲的孩子讀書,二十年後,他早已走出山溝,在城市站穩了腳跟。除卻知識,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若是父母身體力行的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孝順,這個孩子就會知道推己及人,心懷父母。
  • 諸葛亮之《誡子書》為何會納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課本裡?
    諸葛亮《誡子書》納入了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僅僅八十六個字就道盡了一生如何做人的基本原則,成為了今天學生必背的國學經典書目之一。儒家將命與義合而為一,將外在必然與內在當然統一結合起來,做到心安理得,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安寧,體現了儒家所關心的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興亡和百姓禍福的濟世救民的博大胸懷。
  • 《誡子書》:諸葛亮寫給孩子的這封信,86個字勝過千萬本育兒書
    很多的家長生了孩子後,都在用很長的時間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父母,他們努力地尋找科學有效的育兒方式。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名人——諸葛亮,看看他寫給孩子的《誡子書》,各位家長們一定能夠從中收穫良多。《誡子書》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轉)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讓孩子從小愛上讀書、孝順父母,是王陽明家訓的頭等大事。- 4 -毋說謊,毋貪利古人說:「誠信是金」,誠信,是做人的基礎,更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 7 -能下人,是有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光復大業;韓信胯下之辱
  • 7至9年級,語文課內基礎知識匯總,文學文化常識語法及名著閱
    7至9年級,語文課內基礎知識匯總,文學文化常識語法及名著閱。 這幾年各地的中考語文都在嘗試改革,有的變化的幅度比較大,直接是沒有了考綱,有的變化幅度較小,越來越重視知識的活學活用,所以難度上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所以語文想考高分確實越來越難了。
  • 諸葛亮被神化的真正原因:能力是次要,關鍵是他一生做到了四個字
    諸葛亮為什麼會被不斷的神化?最關鍵的是他一生做到了四個字!這才是諸葛亮被後世不斷推崇,乃至將他神化的真正原因,能力是次要,關鍵是他一生堅持了原則,做到四個字。做為三國的喜愛者,也是諸葛亮的崇拜者,試圖從更多的方面去了解諸葛亮。
  • 諸葛亮富有哲理的名言,僅24個字,做到的人,必會贏得長久的成功
    如果讓大家去想諸葛亮這富有哲理的24個字名言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畢竟諸葛亮富有哲理的名言太多了。而且能湊上24個字的名言,卻有些難。更何況大家都沒有數字的習慣。那麼大家是什麼樣的名言會讓做到的人贏得長久的成功呢?記得富蘭克林說過一句名言,「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這五個字來表達——我沒有時間。」
  • 諸葛亮的《誡子書》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
    據正史記載,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46歲時終於有了獨子諸葛瞻。中年得子,舐犢情深。但時光易逝,歲月無情。僅僅過了8年,54歲的諸葛亮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這位滿腹家國情懷的蜀漢丞相,把對自己8歲愛子的殷殷教誨和泣血矚望,凝結進這篇《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一封不足百字的信,是怎樣改變孩子的一生?
    對於他留下的文學作品,很多孩子第一反應肯定就是《出師表》。可是諸葛亮還有一封給他兒子的信:《誡子書》,也給出了後代求學做人的建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