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裡的「五葷三厭」指的是什麼,為何道士們都不吃它們?

2020-12-17 道家文化漫談

道教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本土宗教,它有著玄之又玄的道家思想理論,又有著神秘的神仙傳說故事。自東漢中葉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道教以來,它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存在了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與傳統中華文化相互依存與融合,時至今日在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道教文化的存在,如元宵節、中元節、春節等等傳統節日裡包含著大量的道教元素。

道教崇尚清靜無為、道法自然,修行者給人的感覺是非常逍遙自在的,豈不知也有相應的道教戒律在約束著他們的思想言行,如《太上老君經律》、《天仙大戒》、《初真戒》等等。在飲食方面道教也對其制訂了戒律,其中就有「五葷三厭」。

這裡的「葷」在古代僅僅表示某些具有刺激性氣味的香草類植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葷,臭菜也」。佛教和道教乾脆將它讀作「燻」,葷菜就是燻人的臭菜,可見古人對它們的厭惡。那麼五葷指的是哪些呢?對此古人有不同的定義,

在《本草綱目》中是這麼描述的:「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道教典籍也有對此說明的,據《太清玉冊》記載「一切菜皆可食,但不宜栽,蔥、蒜、韭、薤、荽,謂之五葷萊。修道之士不可食。」

胡荽就是大家常見的香菜,張騫從西域引進香菜,故初名胡荽。後來在南北朝後趙時,趙皇帝石勒認為自己是胡人,胡荽聽起來不順耳,下令改名為原荽,後來演變為芫荽。

為何道教禁止五葷呢?道教認為修道者在修行時吐納和炁,存神服霞,食用五葷對於修行是一種阻礙。另外不管是日常的誦經,還是齋醮科儀時與天地溝通,服用五葷之後嘴裡會呼出強烈的刺激氣味,這是對神靈的一種褻瀆,所以道教會禁食五葷。

那麼何為「三厭」呢?道教廣義的將天上飛的鳥類稱為「天厭」,地上跑的動物為「地厭」,水裡的生物為「水厭」。藥神孫思邈所著的《孫真人衛生歌》裡寫道:「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狹義上的三厭則是三種動物,即大雁、狗和烏魚。

古人認為大雁是屬於一種群居的鳥類,一隻雌雁配一隻雄雁,向來都是從一而終的。假如一隻死去,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至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是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其忠貞品質令人折服。烏魚在產卵之後非常的虛弱,眼睛也短暫的看不見東西,沒辦法捕食,隨時會死去,這時剛出生的的小幼魚就遊到其嘴邊,讓母烏魚食之充飢,其孝道令人感動。狗就更不用說了,自遠古時代被人馴化以來,一直就作為看家護院的不二之選,它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

道教根據修行方式的不同,主要分為丹鼎為主的全真道和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全真派戒律森嚴,除了上面所說的「五葷三厭」以外,其他葷腥也是被禁食的,而正一派則是沒那麼嚴格,但是還要遵循張道陵天師規定的「四不食」即大雁、狗、烏魚三厭和牛。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解更多的道教文化知識,歡迎大家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

相關焦點

  • 全真派戒律裡「五葷三厭」指什麼,為何全真道士不吃它們?
    無論是正一或全真,在信仰上都是相同的,在個人修為上也都提倡清靜自然、為而不爭,但也有各自的教門戒律約束著言行,兩相比較,全真的戒律相對更多一些。例如在飲食上,正一因為多入世修行,所以除了四不吃以及在祖師誕辰、朔望等宗教節日外通常並無禁忌,但全真則要求必須茹素,在全真《天仙大戒》、《初真戒》等戒律中,就在飲食方面明確了「五葷三厭」不可食用。
  • 道士可以喝酒吃肉?看看道教「五葷三厭四不食」的禁忌就知道了
    喝酒吃肉似乎是有悖於道教戒律的,同為出家人的和尚是嚴禁喝酒吃肉的,那麼古代道士可以喝酒吃肉嗎? 其實在道教的發展初期是不禁酒的,許多仙真也是以喝酒聞名,比如呂洞賓祖師在證道之前,整日迷醉於長安酒肆,得到鍾離權的點化後證道成真;藍採和在酒樓飲酒放歌時,仙鶴從天而降,接引他飛升成仙。
  • 西遊豬八戒戒掉的五葷三厭指的是什麼?和佛門八戒有何不同?
    豬八戒戒掉的五葷三厭指的是什麼?和佛門八戒有何不同?悟能說他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他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三藏說:「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那呆子歡歡喜喜道:「謹遵師命。」因此又叫做豬八戒。在這裡,豬八戒說的五葷三厭是什麼?
  • 五個有趣的道教冷知識,看完長知識了
    天蓬元帥不僅可以養命護身,亦是闢鬼驅邪的勐將,隨著北帝派及神霄派的興起,天蓬元帥被納入雷部的神靈體系,據《道法會元》記載:「凡行雷法,無天蓬不可以役雷神。法師作法時的步伐來自於仙鶴法師被稱為高功,是指經過全真撥職或正一授籙儀式以後,在齋醮科儀中擔當主要角色的道士。
  • 豬八戒,指的到底是哪「八戒」
    一、「五葷三厭」三藏提到,因為豬剛鬣不吃「五葷三厭」,才給他起名為「八戒」,很明顯這「八戒」一詞是根據「五葷三厭」才起的。「五葷三厭」是「齋戒」的禁忌,道家、儒家、佛教對其都有所推崇。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為五葷。」這裡的「五葷」的蔬菜組成和羅願所說有些許不同,雖然「蔥」不在西方五葷之列,但道家五葷倒是一樣的。這「五葷」,如果生吃的話,吃多了會引起肝火,比較愛發脾氣;如果熟吃的話,容易產生荷爾蒙,並引發性衝動。
  • 揭秘道教:道士可以吃牛肉嗎?道教的禁忌有哪些?
    四不食:牛肉、狗肉、烏魚、鴻雁全真派的戒律森嚴,全真道士在入道門的時候就有「初真五戒」的戒律,五戒指: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這裡的葷酒就是約束道士不可以吃葷和喝酒,所以,全真道士所有的葷腥都不可以吃。
  • 道教知識-學習與道士溝通的方式,進道觀敬香禮拜的禮儀
    2 道教神,不叫菩薩,菩薩是佛教稱呼,道教神仙,可以稱呼天尊,大仙都行。觀音菩薩,道教稱為慈航真人,詳細可以自己百度。3 對道教神仙或者對道長問候,不必雙手合十(此乃佛教禮儀)。道教問候禮,是抱拳禮,類似於電影裡俠客見面禮,雙手抱拳,打個躬,不必太低。
  • 道教常識:道士戴的帽子叫什麼?你知道都有哪幾種嗎?
    「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作為道教的神職人員,道士以修行為主,並以追求長生久視為修道的目標。幾千年以來,由於玄之又玄的道教思想理論,再加上修道者們大多都選擇避世修行,這就造成了普通人對道士這一群體所知甚少。
  • 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道教戒律是根據道教教理教義而制定的一套旨在規範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章制度。「戒」是戒條,是事前規範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律」是律文,是事後對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不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戒律」一詞主要側重於「戒」。
  • 道法自然: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
    相較於全真派的十方叢林森嚴戒律,正一派的道士則自由的多,他們可以娶妻生子,也不必像全真必須遵守《重陽立教十五論》的戒律「凡出家先須投庵,身依心安」可以選擇不住觀修行。道觀裡的道士每天清晨一般是五點左右起床,洗漱之去各殿打掃衛生,然後在六點左右開始做早課,唱誦《太上玄門早課經》類似於我們讀書時候的早讀,伴隨著嫋嫋仙樂,道士們吟唱的早課聲在大殿裡迴蕩,久久不息。
  • 道教小知識:道士為何隨身佩劍?
    在傳統觀念中,道士是一個神秘的職業。作為道教的神職人員,他們除了出世歷練,鮮少出現於紅塵世間。我們對於道士形象的認知也多來源於小說和影視作品。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道士行走紅塵之時,喜歡將劍攜帶在身邊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道士偏愛用劍的原因。1. 前輩大能的影響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神仙是以劍作為武器的。
  • 玄學道教丨茅山道士不可告人的秘密(真實)
    要說起道茅山道士,我們還要從道教說起。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聞於世的,殊不知茅山宗的教義精華卻跟這些毫無瓜葛。之所以會這樣的名聲,一則是後世弟子為了騙吃騙喝,而愚弄鄉民所至,二則是那些無知信徒們誇大其詞,以訛傳訛造成的結果。
  • 道教的禁忌:「戊不朝真」是什麼意思?一般人很少知道
    遊客有時去道觀燒香拜神時,會發現在殿前立著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今日戊日,本觀不上香祈福,不做法事科儀。」對此很多人表示疑惑,戊日是什麼日子?為何戊日不能上香拜神呢?戊日是道教的一種禁忌,又叫做「戊日不朝真」,這裡的戊日通常指「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六日,道教又稱其為「明戊」。在每個月的戊日裡,道教的規定道觀不可以焚香、誦經、朝真,不能使用法器,也不進行齋醮科儀等。這條戒律是對於住觀或者火居道士,以及皈依道門的居士之規定。
  • 一分鐘學堂|為什麼和尚剃光頭,而道士留長髮?
    為什麼和尚剃頭,道士留長髮mp302:00來自錦靈中文在世人眼裡,道士與和尚都自稱「方外人士」,即世外之人。都已看破紅塵,超脫世間貧富榮辱,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的內心自由。兩者在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諸多地方也都很相似。
  • 道教裡的「旁門左道」指什麼?
    很多成語也和道教文化息息相關,像莊生夢蝶、壺裡乾坤、大音希聲等等。道祖太上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與道教相關的成語也如此。除了上述正面含義的成語外,當然也少不了一些流傳到今天已經曲解為負面含義的成語,如雞犬升天、終南捷徑等等,還有下面聊的這個成語——旁門左道。
  • 道教常識:道教所說的「四恩三有」指的是什麼?
    道教的早晚課是道士修行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諷經誦咒也被認為是修行悟道之本。在早晚課經文中有那麼一句:「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四恩三有均利,十洲三島任逍。」句中的十洲三島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四恩三有」的四恩,指的是道教以世人當報的四重之恩,一天地恩、二君王國土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三有,道教謂眾生中,凡有情、有識、有緣者,稱為三有,修道者皆親之。簡單的說四恩就是民間熟悉的天地君親師。從古至今,民間一般會將「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奉於中堂進行祭祀。這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
  • 道教常識:道士做法時用的法器都有哪些?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距今約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分為以丹道為主的全真派和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在修行的同時,道教還會經常舉行一項宗教活動——齋醮。齋醮就是民間俗稱的做法事,道士們通過這種古老的儀式來達到祈福禳災,祝國迎祥,賜福延壽,濟幽度亡等目的。
  • 道教這23條清規,不同於佛教的規則,更多是對犯律道士的懲罰條例
    清規,作為道教戒律的補充和發展,出現於金元之際。所謂清規,原本是佛教術語。在佛教中,清規指僧侶修行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則,而在道教中,清規則變成為對犯律道士的懲罰條例。道教清規由各道派或道觀自己制訂。清規作為處罰條例,有其嚴格的規定,它按道士所犯過失致輕重,量過行處,輕者處以跪香、勸離、驅逐等,重者則被處死。如北京白雲觀於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所立清規,共二十三條,如下:1、開靜貪睡不起者,跪香。2、早晚功課不隨班者,跪香。3、止靜後不熄燈安榻者,跪香。
  • 道士畫符時為何要用硃砂和黃紙
    道士畫符時為何要用硃砂和黃紙士?
  • 和尚道士都吃素,那為什麼和尚大多肥胖,而道士卻多消瘦呢?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信仰的宗教有道教和佛教。就算是到了現代,這兩個宗教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宗教可以說是人們思想的一種寄託。很多信仰這些宗教的人,從小就接受這樣的宗教思想,可以說這種文化已經成為了他們精神的一種寄託,他們的生活已經與這種文化分不開了。和尚道士都吃素,那為什麼和尚大多肥胖,而道士卻多消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