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道士者,謂行住坐臥、舉心運意,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誠誦經,燒香散花,然燈懺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唯行道業。
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在世人眼中,道士作為出家人應當是粗茶淡飯,青燈幾盞,過著遠離塵囂的閒雲野鶴生活。喝酒吃肉似乎是有悖於道教戒律的,同為出家人的和尚是嚴禁喝酒吃肉的,那麼古代道士可以喝酒吃肉嗎?
其實在道教的發展初期是不禁酒的,許多仙真也是以喝酒聞名,比如呂洞賓祖師在證道之前,整日迷醉於長安酒肆,得到鍾離權的點化後證道成真;藍採和在酒樓飲酒放歌時,仙鶴從天而降,接引他飛升成仙。隨著全真派的創立,飲酒逐漸被禁止,全真派的《初真戒律》中,初真五戒就有戒酒的戒律,「五戒」即: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王重陽祖師在創立全真道之初就規定:「凡人修道先須依此一十二個字:斷酒色財氣,攀援愛念,憂愁思慮。」相較於全真派的戒律森嚴,道教另一大派系正一道的戒律則是較為寬鬆。正一派的道士可以不忌葷腥,也不需出家修行,還能結婚生子。不過無論是全真派還是正一的道士,都要遵守「五葷三厭四不食」的禁忌。
在古代文化裡,「葷」指的是具有刺激性氣味的香草類植物,《說文解字》有云:「葷,臭菜也」。那麼「五葷」是哪些植物呢?《本草綱目》記載:「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
道教之所以不吃「五葷」乃是由於它們都具有刺激性的氣味,道士在修行時,吐納服氣如果吐出帶有刺激性的氣味濁氣,是不利於修行的。另外道士在上香供神、誦經時如果吃了五葷之物,呼出的濁氣也是對神明的不敬,所以道士不可以服用「五葷」之物。
著名高道孫思邈所著的《孫真人衛生歌》裡寫道:「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戒律裡的「三厭」指的是三種動物,即大雁、狗和烏魚。而張道陵在創立道教時,也有「四不食」的戒律,即牛、狗、大雁和烏魚這四種動物。孫真人的「三厭」和張天師的「四不食」合在一起規定了牛、狗、大雁和烏魚這四種動物對於道教徒來說是不可以食用的。
烏魚在民間又被稱為「孝魚」,據說母魚在產卵以後,身體就會變得虛弱,尤其是眼睛,幾乎處於失眼的狀態,看不清水裡面的食物。這個時候幼魚便會遊到母魚嘴裡充,讓母烏魚食之充飢,這體現了中華文化裡的孝道精神;大雁屬於群居的鳥類,一般是一隻雌雁配一隻雄雁,向來都是從一而終的。如果其中一隻死去,剩下的孤雁至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這是堅貞不渝的象徵。
俗話說「狗不嫌家貧」,《玉篇·犬部》稱:「狗,家畜,以吠守。」狗自古以來都是忠誠的象徵,是人類看家護院的不二之選。牛在古代的農耕社會裡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力,朝廷也是禁止宰殺耕牛的。唐玄宗時期就有《禁屠殺馬牛驢詔》:「馬牛驢皆能任重致遠,濟人使用,先有處分,不令宰殺。」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說:「殺業至重,牛有功於稼穡,殺之業尤重」。牛的性情溫順,任勞任怨,道教勸善之書《牛圖經》有記載:「勸人聽我說因由,世間最苦是耕牛, 春夏秋冬齊用力,四時辛苦未曾休……勸君食味將牛戒,無牛亦有好珍饈, 人從是處行方便,無量陰功萬古流。」
點這裡,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