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沈公子 青年橫財發展會
一場疫情,讓無數曾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當代都市青年,練就了一身煎炒烹炸蒸煮燜的宅家廚藝。
例如我的朋友小美,年前還是月啖外賣六十份的996網際網路大廠美少女;年後,竟然邀請我去她家吃她親手做的大盤雞。
當然也有我這種廚房苦手,滿身技能點卻巧妙地避過了庖丁解牛。每每下廚,我是一通操作猛如虎,做完不如去吃土;煎出來的牛排黢黑如炭,咽進肚裡還在渾身打顫。
物理攻擊殺傷不強,魔法攻擊迅速頂上——於是我劍走偏鋒,技術不夠,調料來湊。
每次我去超市,總會在調料區駐足良久。最常買的,就是李錦記的各類蠔油、濃湯、海鮮汁和蒜蓉醬……
我妄圖用李錦記,給自己的廚藝尋找到那片流淌著奶與蜜的迦南美地。
說李錦記是調料界扛把子,並非虛言。
前段時間,老乾媽和騰訊對線對得轟轟烈烈,吃瓜群眾覺得老乾媽這個「讓全國人民慾火焚身」的國民品牌銷量夠多、渠道夠廣,根本不需要蹭鵝廠的熱度。
燃鵝,有統計顯示,李錦記的年銷量基本可以達到老乾媽的10倍,在品牌影響力方面更是執牛耳。
△ 女有老乾媽,男有李錦記
當然,你可以說,李錦記用油鹽醬醋廚房大禮包對標老乾媽的一瓶辣椒醬,未免勝之不武。但換個jio度想想,李錦記的耗油、醬油、蒜蓉醬、雞汁等等,單獨拎出來各個都能獨當一面。
一個是劍氣來自四面八方的五嶽劍派,一個是黑木崖高高在上的日月神教;孰優孰劣,仁者見仁。
管中窺豹,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調查,李錦記在某線上電商網站的單月銷售額一度可以達到600萬元,其中光醬油銷售額就高達230萬元。
這還只是佔據極小一部分渠道的電商銷售數據。調味品的消費場景更多地聚焦於線下門店,李錦記的攤子鋪得有多大,可想而知。
數據畢竟隔著屏幕,莫得感情。建議大家去超市貨架上體驗一把當代生活——即使不是我這樣的調料狂熱愛好者,你多多少少會買過李錦記的產品。
尤其是李錦記的蠔油,進可做蘸料、燴鵝掌,退可炒青菜、拌素麵;可以說是制霸國人餐桌。
全國各地美食百家爭鳴、分庭抗禮,但無論是一人食小廚房還是火鍋店蘸料區,蠔油都在無聲地宣誓著自己的地位,一統全國吃貨の味蕾。
李錦記發源於老廣,此地多產蠔,人們也多喜鹹鮮口味,用戶基本盤子問題不大。
據官網記載,創始人李錦裳是蠔油的發明者,李錦記在創業初期,也是靠做蠔油起家。
從手工作坊積累原始資本,到建廠進行規模量產,擴大市場份額,李錦記在成長期,走的是穩妥的擴張路子。
一個企業的命運啊,不可預料。
上世紀初期國內局勢本就風雨飄搖,1902年,李錦記的蠔油廠又遭遇了一場莫名大火,苦心經營數載的基業付諸東流。
但國內的企業家,總是有一股「從哪兒摔倒,就從另一個地方站起來」的韌性和聰明勁兒。李家旋即把公司遷往了澳門,澳門同樣臨海,水質同樣適宜蠔類養殖,李錦記很快恢復元氣。
按照正常的套路,接下來的劇本安排,應該是李錦記在全國人民的餐桌上大殺四方,成為銷量與口碑俱佳的民族品牌,為實業振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喜大普奔,好支威希。
但蠔油這個東西,雖然在彼時大受歡迎,但原材料和工藝成本在那兒擺著,價格的確偏高,即使是在消費能力比較強的港澳市場,也屬於年節歲末、人逢喜事才能吃到的限定版。
李錦記調轉船頭,直接把目標對準了海外市場,讓蠔油成為了海外華人的剛需。
撒把蔥花加個蛋,餛飩炒飯抵過漢堡雞塊——漂泊在天涯的遊子們仍然熱衷於中餐。而身在異國他鄉,中餐的原料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相當匱乏,調味的重要性瞬時凸顯。
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李錦記直接在海外市場C位出道。
△ 甚至成了YouTube上國外美食博主的調味利器
上世紀30年代,眼看著出口生意越做越大,處於擴張期的李錦記,乾脆一股腦兒一次將企業遷到了水產養殖和口岸貿易都十分發達的香港。
除了蠔油之外,李錦記在各條調味品線上布局,相繼推出了醬油、蒜蓉辣醬等產品,將原本受限嚴重的海外中餐做出了花樣。
鄉愁就是唐人街裡那個窄窄的調料瓶,遊子在外頭,中國胃在裡頭。
△ 海外電商網站上的搶手貨
這裡科普一個冷知識:直到1992年,在國外名聲大噪的李錦記,才進入中國市場。
好飯從來不怕晚。「出口轉內銷」之後,李錦記開始異軍突起,徵戰全國。
蠔油醬油蒜蓉醬,江湖人稱老三樣。它們口味普適,淳樸夯實,你大快朵頤之時也許不會記得它們,但沒有它們,你的生活將毫無滋味。
和其他專攻基礎調味品品牌不同的是,除了作為標杆產品的老三樣,李錦記很早就在國內市場帶來了照燒汁、咖喱醬、濃縮高湯等等細分產品。
新手將它們和食材隨意搭配,就能溫暖自己的胃;老饕用它們點綴菜品,調和成層次更豐富的美味。
尤其是近幾年,李錦記在產品上不斷創新,亮點頗多。踏準lifestyle升級浪潮主推的「薄鹽醬油」、「無麩質醬油」,主打融合理念的「可樂滷水汁」等等概念,既是開拓市場的前哨,又是樹立標杆的招牌。
現如今,李錦記旗下有超過220款產品,那個紅紅的LOGO如小旗子般,扎進了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街頭巷尾。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李錦記」,這話雖然濫俗,但卻異常真實。
行動迅速,踩點精準。你很難想像,李錦記已經是一個屹立132年的前浪了。
△ 李錦記官網中,企業歷史長到一屏劃不完
國人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考慮到個人的努力和歷史的行程等原因,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
作為一個家族企業,李錦記卻著實頭鐵,從1888年創始人李錦裳用自家土鍋熬製蠔油開始至今已持續四代,直接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家族企業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在重血緣與人情的東亞社會,從手工作坊到財團財閥,家族企業都是一種很值得玩味的企業存在形式。
△ 典型代表:韓國財閥
說它值得玩味,是因為家族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同樣明顯。
由於企業內部主要成員有著與生俱來的血緣關係,家族企業最大的優點,在於初創和成長期穩定性強,人力資源成本低。要都是鐵打的高管,流水的員工,剛培養出個熟手,人家立刻就走,家族企業也難以為繼。
再加上家族企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個人目標和集體目標極容易達成一致,因此也有著其他企業難以比擬的凝聚力。
事物具有兩面性。正因為家族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重疊,「壟斷」和「威權」問題同樣不可小覷——在決策、監督、反饋等環節中,缺乏制約機制,家族企業極易成為一言堂。
除非管理者是賈伯斯、馬斯克這種奆佬;否則,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總歸是經營大忌。世上賺錢的生意,一定都是團隊化、規模化的。
多少手工作坊沒能跨越到現代化管理模式並做大做強,都是倒在了壟斷和威權問題面前。
這個坎兒,李錦記是怎麼跨過去的呢?
讓我們回到企業經營的兩組重要因素——制度和治理上來討論。前文提到的家族企業的利處,主要來源於制度,而弊處則大多出自治理。
對此,李錦記的解決方法大道至簡:在制度上保持穩定,在治理上傾向多元;在戰略上嚴肅,在戰術上活潑。
既然是家族企業,從第一代李錦裳開始,李錦記的所有權就被牢牢掌握在李家手中。
即使之後因為各房不和而出現過利益分配失衡的問題,但由於每一代都有主心骨人物坐鎮,更是成立了家族委員會,公司發展倒也波瀾不驚。
李家的家族委員會除了處理家族內部事務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是協調家族、企業以及投資者之間的關係,這相當於變相剝離了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大幅減少了決策失誤的情況。
不僅如此,李家的各位家族成員,從讀書時就術業有專攻,研發、市場、財務都由不同的成員分管,彼此間業務獨立,也就避免了因為角色重複而出現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李家家族成員
在公司治理方面,和常見的家族企業的保守氛圍所不同,李錦記的思路開放、多元、包容。
一般的家族企業,在「創業」取得階段性成功之後,會迅速開啟「守業」模式以穩固已有的基業。
但市場環境波詭雲譎,很多時候,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李錦記深知這一點,第三代掌門人李文達就曾經說過:「在李錦記的字典裡沒有守業這個詞,只有永遠創業。」
言語畢竟蒼白,但李錦記除了基礎產品外,不斷開拓的新品類,就是創業理念的有力佐證。
△ 單單醬油產品系列,就有16種之多
不僅如此,李錦記在國內市場攻堅之時,和友商硬推產品不同的是,「拿效果說話」的思路就極其新穎靈活——
每到一個城市,李錦記都會設立餐飲部,找一道當地的經典菜,用自家產品重新調味做融合創新,再讓銷售人員帶著新菜去推調味品。據說,李錦記的蒸魚豉油,就是這樣攻略了湖南餐桌上的蒸魚頭的。
在李錦記的經營理念裡,有「思利及人」以及「自動波領導」兩個概念。簡單點兒說,前者意思是「大家一起發財」,後者意思是「我充分放權,你大膽去幹」。
李錦記在各條業務線上都引入了專業人士,保證源頭有活水,並且給管理者和員工很高的信任與自主權,保證百川匯海,實力詮釋了老子那句對領導者的至高評價「太上,下知有之」。
國人做生意,眾人情輕規矩,時常有之。如果說我們能向李錦記這樣的家族企業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在「情」和「理」之間平衡得恰到好處的管理。
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無論你是否創業,是否有自己的營生,學習一下李錦記,沒有壞處——
管理的大智慧,都濃縮在李錦記的瓶瓶罐罐裡了。
參考資料:
《我國家族企業公司治理的現狀及其優化研究》,鄭蕊,虎瑞納
《家族企業管理現代化的路徑分析》,趙紅霞
《永遠創業的調味品之王》,木子生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8/668976.html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911/807589.html
設計/視覺:YAN
原標題:《賣醬油究竟能有多賺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