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是「七夕」,老北京又稱「乞巧節」。眼下不少年輕人把這一天當成傳統情人節,按老話兒講,其實應該是「女兒節」或者「婦女節」,畢竟這一天的活動大多都是女性參與的。
新華社 資料圖
舊曆七月初七日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舊時,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謂之「乞巧節」。少女少婦們有拜銀河、丟針兒等活動。
由於人們受牛郎織女神話的影響,認為織女心靈手巧,在凡間曾把織布、繡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趁著她與牛郎團圓,心情愉快的時候,為之祭拜,則更靈驗。
古代女子為什麼要在七夕拜織女呢?織女是一位紡織高手、女紅大師,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要在鵲橋與牛郎相會,此時人們設香案祭拜,請求其傳授女紅技藝。古時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人家的女孩子,都要精通女紅。女紅指女子所做的紡織、刺繡、縫紉等針線活兒。男子擇妻,也以「德言容工」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
古代拜織女常常由一位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聚會團拜。七月初七這天,要齋戒一天,沐浴淨身,打扮得既莊重又漂亮。到了晚上,月光融融,清輝盡灑,初秋的夜風襲來,涼爽怡人。在庭院中安放一張供桌,擺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要在瓶子裡插上幾枝鮮花和幾束紅紙,前面放置一個小香爐,插上幾炷香。
大家在案前焚香禮拜,面向織女星座,神情專注,虔誠許願:「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祭拜完畢,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閒聊家長裡短,交流針線技術。清代詩人蔡雲有詩曰:「幾多女伴拜前庭,豔說銀河駕鵲翎。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靳雙星。」
雖近於戲樂,但也是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幸運的到來。拜銀河、或日拜雙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少女少婦們幾個人一夥事先約好,在誰家祭拜。多是推選庭院幽美或有花園的來擔任主辦者,大家分攤採購祭品。在前一天各自齋戒沐浴,準備停當,屆時大家到主辦者家裡輪流焚香禮拜。有的則是主動發起,口頭或下帖邀請相好的姐妹們前來祭拜、聚會。但主要是一家一戶的各自祭拜的為多。
有的也把「織女」和「牛郎」合在一塊兒進行祭拜,叫做「拜雙星」。早年間祭拜雙星的供案均設在庭院或花園裡,最好是設在葡萄架旁。供案上,陳設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聞香果等時令鮮品。在花瓶裡插上鮮花。有的南省容居京師者,還要將胭脂、水粉之類的化妝品擺上去,說是獻給織女用的。
少女少婦們盛裝打扮,仿佛仙女下凡,在月下秉燭焚香:並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少女不外乎希望自己長得更美麗或嫁個如意的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寵愛。
大家祭罷,將祭獻給織女的花粉分成兩半,一半扔在房上,說是給織女用,一半留給自己用。婦女們相信使用與織女共享的化妝品,可以保持自己的青春美貌。而後參加祭拜的婦女有的圍座吃瓜果;有的未成年的小女孩則根據老人們的傳說,頭頂紅布,蹲到葡萄架底下,去聽牛郎、織女相會時的哭聲。
祭罷雙星後,老人們便給每人一根針、一根線,讓姑娘們同時穿引,看誰穿得快,誰把線首先穿進針孔,就算是到了靈巧和智慧。但明、清以後,卻流行「丟針兒」的遊戲。有的在初六日晚上,設水碗於花下。初七日中午,婦女們將平日縫衣或繡花用的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下有花朵、鳥獸、雲彩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巧」的象徵。謂之「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織繡出美麗的圖案。如果水底針影粗如槌,或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因為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杆。所以「婦或嘆,女有泣者。」
此外,京師各大道觀從七月初一日起,立壇祭祀北鬥七星,名日「七星鬥壇」。尤以鬥姥宮最盛。道士們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昔日梨園(戲劇界)每值七夕,必演《鵲橋會》或崑曲《長生殿》。民國以後多演《天河配》,謂之「應景戲」。民國以後,只留下了老人們的傳說,民間並無活動。僅殘存小女於七夕蹲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相會的哭聲而已。
明代《帝京午目》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七夕這天,年輕的女子們穿紅戴花,佩戴著用五彩綾線結成的櫻桃、桑葚、角黍、葫蘆等形狀的飾品,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結隊逛街市。北京各個廟會和街市上,自七月一日起就專門設置乞巧物品專賣市場,即「乞巧市」,主要有牛郎織女年畫、乞巧樓、七孔針、乞巧果和祭拜織女用的蠟燭、香以及婦女用的各種粉、胭脂等。
人們在家中還要準備豐盛的食物供女兒們享用。七夕前一天和當天晚上,富貴之家大多在庭院中紮起彩樓,稱乞巧樓,在庭院中陳列磨喝樂、花果、酒菜、筆硯、針線等物,或由兒童作詩,或由女子展示製作的精巧物件。元朝時京城一帶在這天要將嫁出的女兒接回娘家過七夕節。元末松雲道人熊夢祥在《析津志》中記載:「宮廷、宰輔、士庶之家,鹹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佔卜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
在舊京城,還有兩處跟七夕有關的建築。這就是位於紫禁城兩側的「牛郎橋」和「織女橋」。不用說,中間兒的紫禁城就代表「天河」了。牛郎橋和織女橋始建於明代,是石臺木板橋。織女橋曾1918年6月進行過改建,成橋長17.2米,橋寬17.6米的3孔石拱橋。1951年金水河西段河流填埋改為暗溝時,織女橋被填埋入地下,1970年被徹底拆除。
牛郎橋原是架在金水河東段的菖蒲河上,1913年時為改善交通,打通南池子大街時,將此橋改造為石拱橋,上世紀60年代填平菖蒲河時,牛郎橋被拆毀後被埋入地下,上面覆土修成馬路。就這樣牛郎橋和織女橋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將填埋的金水河東段喑渠挖開,恢復了昌蒲河段,牛郎橋又復建起來重見天日;而西面的織女橋也幾次提上重新復建日程,但至今還沒有實現。
今兒個來這兒「求姻緣」不知道會不會更靈驗
甭管是過去的「乞巧節」、「女兒節」還是現如今的中國情人節,七夕這一天都承載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就是咱北京人實實在在的「小確幸」。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