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過七夕節?葡萄架下祭拜雙星,姐妹一起擲花針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今兒個是「七夕」,老北京又稱「乞巧節」。眼下不少年輕人把這一天當成傳統情人節,按老話兒講,其實應該是「女兒節」或者「婦女節」,畢竟這一天的活動大多都是女性參與的。

新華社 資料圖

舊曆七月初七日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舊時,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謂之「乞巧節」。少女少婦們有拜銀河、丟針兒等活動。

由於人們受牛郎織女神話的影響,認為織女心靈手巧,在凡間曾把織布、繡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趁著她與牛郎團圓,心情愉快的時候,為之祭拜,則更靈驗。

古代女子為什麼要在七夕拜織女呢?織女是一位紡織高手、女紅大師,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要在鵲橋與牛郎相會,此時人們設香案祭拜,請求其傳授女紅技藝。古時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人家的女孩子,都要精通女紅。女紅指女子所做的紡織、刺繡、縫紉等針線活兒。男子擇妻,也以「德言容工」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

古代拜織女常常由一位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聚會團拜。七月初七這天,要齋戒一天,沐浴淨身,打扮得既莊重又漂亮。到了晚上,月光融融,清輝盡灑,初秋的夜風襲來,涼爽怡人。在庭院中安放一張供桌,擺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要在瓶子裡插上幾枝鮮花和幾束紅紙,前面放置一個小香爐,插上幾炷香。

大家在案前焚香禮拜,面向織女星座,神情專注,虔誠許願:「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祭拜完畢,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閒聊家長裡短,交流針線技術。清代詩人蔡雲有詩曰:「幾多女伴拜前庭,豔說銀河駕鵲翎。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靳雙星。」

雖近於戲樂,但也是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幸運的到來。拜銀河、或日拜雙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少女少婦們幾個人一夥事先約好,在誰家祭拜。多是推選庭院幽美或有花園的來擔任主辦者,大家分攤採購祭品。在前一天各自齋戒沐浴,準備停當,屆時大家到主辦者家裡輪流焚香禮拜。有的則是主動發起,口頭或下帖邀請相好的姐妹們前來祭拜、聚會。但主要是一家一戶的各自祭拜的為多。

有的也把「織女」和「牛郎」合在一塊兒進行祭拜,叫做「拜雙星」。早年間祭拜雙星的供案均設在庭院或花園裡,最好是設在葡萄架旁。供案上,陳設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聞香果等時令鮮品。在花瓶裡插上鮮花。有的南省容居京師者,還要將胭脂、水粉之類的化妝品擺上去,說是獻給織女用的。

少女少婦們盛裝打扮,仿佛仙女下凡,在月下秉燭焚香:並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少女不外乎希望自己長得更美麗或嫁個如意的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寵愛。

大家祭罷,將祭獻給織女的花粉分成兩半,一半扔在房上,說是給織女用,一半留給自己用。婦女們相信使用與織女共享的化妝品,可以保持自己的青春美貌。而後參加祭拜的婦女有的圍座吃瓜果;有的未成年的小女孩則根據老人們的傳說,頭頂紅布,蹲到葡萄架底下,去聽牛郎、織女相會時的哭聲。

祭罷雙星後,老人們便給每人一根針、一根線,讓姑娘們同時穿引,看誰穿得快,誰把線首先穿進針孔,就算是到了靈巧和智慧。但明、清以後,卻流行「丟針兒」的遊戲。有的在初六日晚上,設水碗於花下。初七日中午,婦女們將平日縫衣或繡花用的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下有花朵、鳥獸、雲彩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巧」的象徵。謂之「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織繡出美麗的圖案。如果水底針影粗如槌,或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因為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杆。所以「婦或嘆,女有泣者。」

此外,京師各大道觀從七月初一日起,立壇祭祀北鬥七星,名日「七星鬥壇」。尤以鬥姥宮最盛。道士們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昔日梨園(戲劇界)每值七夕,必演《鵲橋會》或崑曲《長生殿》。民國以後多演《天河配》,謂之「應景戲」。民國以後,只留下了老人們的傳說,民間並無活動。僅殘存小女於七夕蹲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相會的哭聲而已。

明代《帝京午目》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七夕這天,年輕的女子們穿紅戴花,佩戴著用五彩綾線結成的櫻桃、桑葚、角黍、葫蘆等形狀的飾品,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結隊逛街市。北京各個廟會和街市上,自七月一日起就專門設置乞巧物品專賣市場,即「乞巧市」,主要有牛郎織女年畫、乞巧樓、七孔針、乞巧果和祭拜織女用的蠟燭、香以及婦女用的各種粉、胭脂等。

人們在家中還要準備豐盛的食物供女兒們享用。七夕前一天和當天晚上,富貴之家大多在庭院中紮起彩樓,稱乞巧樓,在庭院中陳列磨喝樂、花果、酒菜、筆硯、針線等物,或由兒童作詩,或由女子展示製作的精巧物件。元朝時京城一帶在這天要將嫁出的女兒接回娘家過七夕節。元末松雲道人熊夢祥在《析津志》中記載:「宮廷、宰輔、士庶之家,鹹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佔卜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

在舊京城,還有兩處跟七夕有關的建築。這就是位於紫禁城兩側的「牛郎橋」和「織女橋」。不用說,中間兒的紫禁城就代表「天河」了。牛郎橋和織女橋始建於明代,是石臺木板橋。織女橋曾1918年6月進行過改建,成橋長17.2米,橋寬17.6米的3孔石拱橋。1951年金水河西段河流填埋改為暗溝時,織女橋被填埋入地下,1970年被徹底拆除。

牛郎橋原是架在金水河東段的菖蒲河上,1913年時為改善交通,打通南池子大街時,將此橋改造為石拱橋,上世紀60年代填平菖蒲河時,牛郎橋被拆毀後被埋入地下,上面覆土修成馬路。就這樣牛郎橋和織女橋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將填埋的金水河東段喑渠挖開,恢復了昌蒲河段,牛郎橋又復建起來重見天日;而西面的織女橋也幾次提上重新復建日程,但至今還沒有實現。

今兒個來這兒「求姻緣」不知道會不會更靈驗

甭管是過去的「乞巧節」、「女兒節」還是現如今的中國情人節,七夕這一天都承載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就是咱北京人實實在在的「小確幸」。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為你讀書|《葡萄架下的七夕節》
    葡萄架下的七夕節楊莙 噓!誰的食指在嘴邊一豎,葡萄架下的聲響馬上投降,連一直唱個不休的蟋蟀,也得了令似的,停止了彈撥,閉上了嘴巴。葡萄架下,一溜兒黑乎乎的腦袋瓜子更用力地往後仰,眼睛瞪得更大,耳朵也齊刷刷支了起來。 七夕節,大人們說,每年的這個夜晚,就是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四方八面的喜鵲都會飛向天河,為牛郎織女的團聚搭建鵲橋。 七夕節,大人們說,姑娘們在夜裡可向織女求賜一門好手藝,或是一樁好姻緣。
  • 全國各地人們,如何花式過七夕
    今年的你,與何人,在何地,度過這個七夕?無論此時的你,是否有人陪伴本小仙兒都願意,陪你過七夕。一起行過許多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也一起過全國不同風俗的七夕廣東--七娘會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廣東的七夕,是屬於年輕女子的日子。年輕的姑娘們盡情梳妝打扮,身著新衣,搽脂抹粉 ,淡掃蛾眉 。如天仙下凡般,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或圍坐桌旁,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傾聽琴蕭粵劇。
  • 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就是曬曬衣服曬曬書,晚上全家一起吃巧果!
    今天可是七夕節呢,一大早就看到朋友圈很多都在秀恩愛的,對於單身人士來說,就特別的難受了。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是買鮮花的男生,現在的男生還是很浪漫的(其實就是求生欲太強了)。在古代,七夕節可不是用來秀恩愛的,而是祈禱姻緣的,是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 七夕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古代七夕乞巧節吃那些特色美食
    諺語說七夕吃過巧鍋,能使人巧。  巧酥  在七夕節期間,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麵的習俗,可以說,掛麵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
  • 七夕節的各地異俗
    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讓它們發芽。
  • 古人過七夕,這些玩法浪漫又清新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 古代的「七夕」原為「閨蜜節」,看看這些你都知道嗎
    七夕剛過去不久。七夕現代人簡稱為「情人節」,其實在古代七夕節又總稱為七巧節,七巧節或者稱為七姐誕,是古代中牛郎與織女的一段偉大愛情故事。傳說七夕是勤勞的牛郎和美麗的織女在鵲橋上重逢的日子。對於這一天的到來,古人其實比我們更加期待。
  • 回到古代過七夕,吃的玩的都不少,就是沒有好兒郎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現代人把這天熱捧成中國「情人節」,想必與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關。但你穿越回古代,古人的七夕節完全不是這個過法。古人把這個日子作為女子乞巧,娘家接閨女,文人曬書,所以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曬書節」。
  • 七夕,古代泉州小仙女們是如何過節的?
    在閩南,特別是泉州過七夕節不重乞巧,更看重為孩子祈福平安健康,更像是孩子的節日。人們口中的「七仙女」不單指一位仙女,而是把天公的七個女兒合稱為七娘媽(織女是其中一位)。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其中七娘媽就是囝仔們最主要的寄拜對象。
  • 七夕姐妹生存指南
    我有個朋友騰子倒是不把七夕放在心上,只不過某次和表弟一起出門逛街,被無處不在的玫瑰花推銷堵了個嚴實。本來也沒啥,結果買衣服的時候,被服務員一句「你男友眼光真好」尷尬得想立馬飛回家。七夕十二時辰,如何愉快生存?答案只有一個:和姐妹一起過!古代姐妹七夕過節秘籍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中國情人節,其實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 回到古代過七夕!去感受那些被你遺忘的傳統習俗!
    又是一年七月七,七夕將近,作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還是比較受青年人們的喜愛的。但說實話現在國內七夕節還是沒有情人節受歡迎。可要是回到古代,情況就不一樣了。古代過七夕的習俗是多種多樣的。七夕節起源很早很早,源於上古,是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載體,傳說這一天女郎織女會在銀河鵲橋相會,人們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也是表達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 七夕節拜牛郎織女不假,但「五生盆」你聽說過嗎?
    眾所周知,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然而在古代,這個節日主要是女人祭拜織女「七姐」,祈求心靈手巧。而絕非什麼愛情節,情人節。七夕節在古代壓根和「愛情」沒有一點關係,從漢代誕生到清代,主要作為女人的專屬節日,對牛郎織女天祭拜。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七夕:天上「牛郎織女」相會,民間「女兒節」乞巧「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七夕也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 七夕節怎麼就變成了情人節?它明明是專屬於單身女子的節日啊
    然而,中國的情人節並不是七月初七,最早期的七夕節和情侶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它是專屬於單身女子的節日。古人如何度過七夕節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早在上古時期(上古時期也就是夏朝以前,文字還沒有出現的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七夕節的來歷與古人對宇宙星象的探索有關。
  • 七夕節的習俗 你知道多少
    七夕節的習俗 你知道多少時間:2020-08-25 11: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七夕節的習俗 你知道多少 其實在這個節日並非只有約會,它最早是為了祭拜七姐而形成的,老農民都說講究很多。西漢時七夕就流傳起來,到了宋代時則是進入鼎盛期。
  • 我國古代是怎麼過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習俗?與情人節一點不搭
    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也是古代少女的日子,故也叫女兒節,除漢族外,滿、壯、侗、苗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我國古代的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呢?2、七姐誕在嶺南廣東,七夕節有拜仙的傳統民間習俗,這個活動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婚後的新娘,在過七夕節時,要舉行辭仙儀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時,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據史料記載,農曆初七,還有女子泛舟,來遊石門沉香浦的習俗,此日為仙女淋浴日。
  • 沒有巧克力和玫瑰花,古人怎樣過七夕?
    首發: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作者: 鄭學富今天是農曆七月七日,現代人熱捧為「情人節」,古代卻不是這樣。古時候的此日,女子乞巧,娘家接閨女,文人曬書,所以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曬書節」。
  • 名跡文物裡的七夕乞巧與「拜雙星」
    七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古時女性在這一天有「乞巧」的風俗,故又稱「乞巧節」。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被屢屢提及,唐詩中則有「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等名句。
  • 關於七夕節的七個民俗活動,你知道幾個?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等等。七夕節源於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這個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小時候我們就不知聽過多少遍了。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
  • 各地七夕習俗-七夕—上海頻道-東方網
    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