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又引起一組熱議,就是「河南學生畢業20年後打老師」的當事人出獄了。這不消息一出,他又被推到風口浪尖。
其實這就是年輕人腦子一熱犯了錯,我們應該給予原諒,況且他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所以網友們不要過度的關注他,給予其舒適的空間,從而恢復正常人的生活。
不過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尊師重教。這個成語有著悠久的歷史,「尊師重教」出自《禮記·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
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尊師重教」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孔僖傳》。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可見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記得小時候上學,對老師的感覺就是兩個字「嚴肅」。真的,那個時候學校裡的老師,要麼是自己村裡的叔叔大爺,要麼就是爸爸媽媽的同學。反正在老師跟前,一提自己爸爸媽媽的名字,總有老師能認得。
所以在上課的時候,一點錯誤都不敢犯。一是怕老師課後向自己的爸爸媽媽告狀,二是怕挨老師的教鞭!
教鞭打在身上的滋味,是真疼!反正那個時候不管你是學習好的尖子生,還是調皮搗蛋的孩子,沒有一個敢說沒挨過老師打的。
那個時候的教育環境就是這個樣,總得來說就信奉一句真理「嚴師出高徒」!那個時候的家長在聽說孩子在學校裡挨了老師的打,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孩子犯錯了!
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在學校裡不怎麼管孩子了!
你聽到的消息,反而是老師在學校裡被學生打了。我不知道你是什麼反應,反正我感覺挺震驚挺意外的。
我就納悶,難道這是時代變了!
我想說的是我們那個時候,雖然挨打但說實話心裡一點怨言也沒有。為什麼呢?一是確實自己在學校裡犯了錯,應該接受懲罰;二是真真切切的把老師當做了自己的長輩,就像一句話說的那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個時候心裡就一個想法,老師也是為了自己好。
所以心裡對老師的感覺,就是尊敬!
宋朝時,有遊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一起學習。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但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
所以,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遊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當然我們的老師在處罰時也是有分寸的,就像在自己家裡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樣,不可能胡來!
所以那個時候學生和老師的界限,非常明顯。就是一個長輩與晚輩的關係,因此古時候的拜師禮也是非常的隆重。
但是你看現在,師生之間的關係就有點模糊了。總得來說就兩點,一個好的一個壞的。
師生關係平等化了,可以當作知心朋友去對待了。
這一點非常好,比我們那個時候強多了。最起碼師生之間,見面沒有那麼僵硬了。非常隨意,而且很多知心話也可以對老師講。
因此現在很多家長就說,我們家的孩子跟老師比跟我們做父母的還親。
師生關係如果交惡,孩子就會把老師放在自己的對立面。
真的,我一點也不誇大。相信你也看到過一些新聞,一旦孩子在學校或者教室裡受了老師的訓斥,就會記恨甚至報復。
我有時候在想,難道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還是做家長的哪方面做得欠缺;還是現在的孩子太矯情了。
其實說白了,就是我們在家庭教育方面出了問題。現在很多家庭都把孩子當成了寶,太嬌慣了。以至於現在的孩子,老師都不敢管。我認為這是教育的倒退,應該改正!
首先我們家長朋友要做的,就是不要事事以孩子為中心。這樣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勢必要求事事以他的意願去發展。一旦不稱心如意就要反天,照著這樣的情形發展,遲早要惹禍的。
孩子就是一個小樹苗,老師就是園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需要園丁來細心修剪,讓他走回正道。假如園丁連修剪的勇氣都沒有,試想一下小樹會長成什麼樣。
但老師的勇氣是家長朋友們給的,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向老師發火大吵大嚷。
最後我希望我們的老師,能夠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真對待認真負責,一切以孩子的未來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