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院諾講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做客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

2021-02-07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

4月7日下午,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廣東省外國專家局和我校聯合主辦的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第十五講在我校南校園懷士堂舉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主任梶田隆章教授做了題為「從中微子到引力波」的講座。

On the afternoon of April 7, 2017, the 15th Session of Nobel Laureates Series Lectures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 organiz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un Yat-sen University, was held in Swasey Hall on South Campus. Prof. Takaaki Kajita, the 2015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th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Cosmic Ray Research at University of Tokyo, gave a lecture entitled 「From Neutrinos to Gravitational Waves」.

講座開始前,羅俊校長會面了梶田隆章教授,並對學校的發展狀況作了介紹。除羅校長外,陪同會面的還有廣東省外國專家局李迪雲處長、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古文力副處長、物理學院姚道新副院長以及物理學院王為教授等。講座由王為教授主持。國家外國專家局專門發來賀信,由廣東省外國專家局李迪雲處長代為宣讀。我校師生共計300餘人到場聆聽。

A courtesy meeting between President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of. Jun LUO and Prof. Takaaki Kajita was held before the lecture. In the meantime, the President LUO introduced Prof. Kajita the global information of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Addition, Mr. Diyun LI, Director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of Guangdong Province, Ms. Wenli GU, Deputy Director of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t SYSU, Prof. Daoxin YAO, Deputy Dean of School of Physics at SYSU and Prof. Wei WANG from the School of Physics at SYSU and others were also the receptionists for the meeting. The lecture was hosted by Prof. Wei WANG.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sent a congratulatory telegram, which was read by Director Diyun LI. About 300 faculty and students from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attended the lecture.

羅俊校長會見梶田隆章教授

攝影: 肖遙、劉嘉 


在一小時的講座中,梶田隆章教授從位於日本神岡的實驗項目出發介紹中微子振蕩的相關物理知識。這一項目最初旨在探測質子衰變。儘管該項目的最初目標並沒有實現,但神岡探測器卻可以接收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為了更好地解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太陽中微子缺失問題,神岡探測器升級版—「超級神岡」很快就被建造出來了。1998年,超級神岡實驗的科學團隊發表了測量結果,給出了中微子振蕩的首個確鑿的證據,也因此解決了太陽中微子缺失問題。換句話說,超級神岡實驗證明了,中微子的「味」在傳播過程中是可以發生轉換的。這一實驗結果需要中微子本身具有質量。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發現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這一結果證明了中微子並不如標準模型預言一樣是零質量的。梶田教授在詳細地介紹了他在超級神岡實驗的工作之後,還展望了中微子物理的未來。他特別指出,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所參與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於不久的將來在國際中微子實驗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During the one hour lecture, Prof. Kajita introduced the physics knowledge for the "Kamiokande" Observatory, which was designed to search for proton decay. Although the original goal was not realized, the solar neutrinos can be detected by the detector. For the at that time well-known solar neutrino problem, following Observatory 「Super-Kamiokande」 was designed and built. 1998, the Super-Kamiokande detected strong evidence of neutrino oscillation that successfully explained the solar neutrino problem. In other words, Super-Kamiokande proved that the flavor of neutrinos can be changed in the flight. Th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eutrinos have mas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the whole human history, that the new physics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 was found. Neutrinos are not massless as the Standard Model predict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his work for Super-Kamiokande, Prof. Kajita made an outlook for neutrino physics. He pointed out especially, the 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 (JUNO), which SYSU participates, will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bservatory for neutrino physics all over the world.

梶田隆章教授以「從中微子到引力波」為題,做客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講壇

攝影: 肖遙、劉嘉 


梶田教授經過20多年中微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之後,決定同時投身於同樣極具挑戰引力波的研究當中。在本次講座中,梶田教授生動地為我們講授了與引力波相關的物理知識,以及介紹了目前國際上最前沿的引力波研究項目。其中梶田隆章重點介紹了由日本主導,利用神岡地下實驗室設施,並採用低溫雷射幹涉技術的KAGRA引力波實驗。他還指出,現有的任意一個引力波實驗項目的探測範圍都難以完全覆蓋全球。也就是說,未來的引力波實驗極其倚賴全球不同合作組間的合作與信息交流。緊接著梶田教授拋磚引玉,指出了未來的物理研究,將越來越依賴於國際間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因此梶田隆章教授在講座的尾聲,衷心地呼籲與會師生積極投入到大科學的發展中去。在互動環節,羅校長與梶田教授就引力波研究進行了精彩的互動,與會師生也牢牢把握與大師交流的機會,踴躍提問,梶田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贏得了陣陣掌聲。

After research of neutrino physic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Prof. Kajita decided to throw himself into the research of gravitational wave. During the lecture, Prof. Kajita made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physics behind the gravitational wave and introduced the most leading-edge international projects for the research of gravitational wave. Especially, Prof. Kajita introduced the KAGRA experiment, which was leaded by Japanese institute and universities. KAGRA has two arms, which form a laser interferometric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 It is built in the Kamioka Observatory (Kamiokande) near the neutrino physics experiments and need the cryogenic technologies. Prof. Kajita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not a project of the gravitational wave studies group currently, which can detect the global gravitational waves. In other words, the projects of the gravitational wave studies, as well as projects for other physics studies, more and more depend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f. Kajita appeal to faculty and students to join the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Q&A session, the faculty and students asked questions, and Prof. Kajita's answers won many applauds.

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Arthur B. McDonald,以表彰他們在發現存在中微子振蕩的工作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而中微子振蕩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該發現改變了我們對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的理解與認知,這對我們如何看待整個宇宙至關重要。

Prof. Takaaki Kajita has shar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in 2015 with the Canadian Physicist Arthur B. McDonald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neutrino oscillations, which shows that neutrinos have mass. This discovery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most workings of matter and can prove crucial to our view of the universe.

「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是中山大學在國家外國專家局的 「與大師對話——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校園行」項目支持下啟動的高水平系列講壇,已成為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受益面較廣、效益明顯的科技盛會。該項目自2008年啟動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5講,共邀請了化學、物理、醫學與生理學、經濟等領域的10餘位諾貝爾大師來校講學交流。

「Nobel Laureates Series Lectures」 at SYSU is the high-level forum series, which were supported by the project 「Dialogue with the Master--Nobel Prize Winner’s Lecture Tour on Chinese Campus」 and organiz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It has become an education event with large influence and wide benefit area in China and abroad. Since the Series Lectures started, 15 lectures were held successfully. More than 10 Nobel Laureates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physics, medicine and physiology, economy etc. were invited to visit SYSU and give a lecture at SYSU.


相關焦點

  • 日本加拿大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組圖)
    據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兩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ames Peebles因「在宇宙物理學上的理論發現」獨享一半獎金,英國劍橋大學教授Didier Queloz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Michel Mayor則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
  • 諾獎得主做客交大大師講壇,網絡直播揭秘第三類量子——任意子
    5月14日20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以「網絡直播」的模式做客第150期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在線帶領大家經「任意門」來到任意子的世界,通過大量的圖片與通俗的概念向大家講述任意子的「前世今生」。
  •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下同)繼昨天公布2020年度諾貝爾獎首個獎項後,另一自然科學類獎項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不早於北京時間今天17時45分「官宣」得主。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黑洞」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 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諾貝爾網站視頻截圖獲獎者究竟是誰?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在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彭羅斯曾以「奇點理論」等相關研究與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二人還曾共同榮獲沃爾夫物理學獎。沃爾夫物理學獎被認為是除諾貝爾物理學獎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K.S. Novoselov訪問大連化物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K.S.  作為大連化物所和廈門大學等共同組建的能源材料協同創新中心的兼職教授,Novoselov與大連化物所的科研人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此次他應邀訪問該所,希望通過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進一步探索雙方合作的空間和機會,共同推動石墨烯和二維晶體材料在化學和能源領域更加廣闊的應用。
  •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受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1958年10月,他出生於俄羅斯西南部城市索契,先後在俄羅斯、荷蘭、丹麥、英國做過研究工作。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發表了超過150篇的頂尖文章,其中很多都發表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在自傳序言中說,據說宣布之前,1973年諾獎得主江崎告訴記者,1988年諾獎可能授予中微子的研究,結果從當年開始,直到2002年,每年都有記者到小柴家蹲守[6]。 06 2015年的諾獎 2015年,因為「發現了中微子振蕩,從而說明中微子有質量」,小柴昌俊的學生、領導超級神岡實驗的梶田隆章和領導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臺(SNO)實驗的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史上第3次有女性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唐娜·斯特裡克蘭成為了繼瑪麗·居裡(居裡夫人)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梅耶夫人)之後的第三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現年96歲的阿斯金於1922年9月2日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在二戰時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輻射實驗室學習,隨後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核物理。在此期間,阿斯金的兄弟Julius Ashkin加入了「曼哈頓計劃」。
  • 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鉤沉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講,正是因有這樣的發展與爭論、演繹與碰撞,物理學才得以日趨完善和縝密,從而成就了它在諾獎百年中的榮光。 從經典物理到量子物理 1901年,當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時,經典物理學領域看上去正棲息在一個異常堅實的平臺上——早在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奠定了經典力學,到十九世紀末,它已發展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 諾獎得主做客上海交大:喜愛中國文化、認可家族觀念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和藝術及科學院雙院士卡爾?巴裡?夏普萊斯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 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4月22日電 (記者 許婧)點擊化學是一種實用的哲學概念在合成化學上的映射,已被廣泛應用於有機化學、聚合物材料合成、生物分子標記、抗體修飾、藥物開發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生產領域。
  • 諾獎和日本人的不解之緣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就是這位吉野彰教授以及眾多日本的諾獎獲得者。進入21世界以來,日本平均每年都會有1名諾獎獲得者,今年獲獎的吉野教授是日本第27位諾獎獲得者,也是第8位諾獎化學獎的獲得者。當吉野教授得知獲獎消息後,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媒體記者面前表示「很榮幸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萬分感謝」。他還說,「好奇心是他(科學研究)的最主要驅動力」。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2020年12月25日,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發布了《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2020中國國際化學校品牌價值百強榜》《2020中國國際學校創新競爭力百強榜》並且共邀請了五位主旨演講嘉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校級教授馬斯金教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
  • 諾獎得主維爾切克做客上海交大大師講壇 科普量子粒子呼籲疫情期...
    圖說:上海交大大師講壇雲開講 李政道研究所供圖(下同)在微觀量子的世界,也可以用類似結繩計數的方法來記錄及操控量子信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一個理論:在二維體系中存在著第三類量子粒子,其自旋量子數既不是整數也不是半整數,而是任意大小,他將這種新量子粒子命名為任意子(anyons)。
  • 深讀|18年18人獲得諾獎,日本科學為什麼能一路飛奔(上)
    比如,由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主持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建於1991年,耗資高達104億日元左右,就由日本政府與Hamamatsu公司(濱松光子學株式會社)聯合投資。超級神岡探測器(中微子探測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臺領先世界的儀器,梶田想要作出諾獎級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在自傳序言中說,據說宣布之前,1973年諾獎得主江崎告訴記者,1988年諾獎可能授予中微子的研究,結果從當年開始,直到2002年,每年都有記者到小柴家蹲守 [6]。62015年的諾獎2015年,因為「發現了中微子振蕩,從而說明中微子有質量」,小柴昌俊的學生、領導超級神岡實驗的梶田隆章和領導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臺(SNO)實驗的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最終頒給了光學領域的三位科學家。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也一同回顧下最近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情況。Thouless讀康奈爾大學時的導師Hans Bethe是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而Bethe的導師Arnold Sommerfeld還培養出了另外三位諾獎得主,包括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泡利(Wolfgang Pauli),以及得拜(Peter Debye),師門集齊了5個諾獎得主。
  • 數學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想到諾獎也能蟬聯
    他們就是——天體物理學家(該領域連續兩年獲得諾獎)物理學獎得主羅格·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