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哲學論壇:AI和基因技術使人類的未來變成一場賭博嗎?

2020-12-13 澎湃新聞

未來哲學論壇:AI和基因技術使人類的未來變成一場賭博嗎?

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2018-11-24 17:18 來源:澎湃新聞

人工智慧是人類的延伸還是新的物種?

具備完整意識的機器人是否可以被列入自然人的範疇?

自然人被技術化(非自然化)的限度在哪裡?

誰來決定人工智慧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這些充滿趣味和想像空間的問題無一不包含著對未來的思考,顯然無法單純通過科學技術本身來解決,而是與觀念和價值相交織,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現代技術的進展呈現出不斷加速之態,特別是通過基因工程和智能技術,自然人類文明正在過渡和轉變為技術的文明新形態,今天人們表現出史無前例的莫名期待與深度工具的交織。文明正處於巨大的斷裂中,哲學已經不能靠回憶和美化過去時代度日了。哲學必須具有未來性。」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長孫周興表示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裴鋼發表致辭。

為此,孫周興發起成立的「本有研究院」與全球最大的Class A級共享生物實驗室——大得創同實驗室(ATLATL)共同籌辦了首屆未來哲學論壇。該論壇於11月23日在上海開幕。在兩天時間裡,包括生命科學研究專家、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院士,當代法國哲學家、德希達門生貝爾納·斯蒂格勒教授,「佳佳之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教授,海德格爾專家陳嘉映教授,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教授,建築設計學家、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科斯塔斯·泰爾齊迪斯教授,德國心靈哲學專家、波恩大學國際哲學中心主任馬庫斯·加布裡爾教授等哲學和科學領域的學者,圍繞未來在哲學和科學層面展開跨界對話。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科斯塔斯·泰爾齊迪斯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在今天計算機已經超出一般意義上的工具,它們的能力和潛力也已經超過人類的理解範疇,這恰恰提醒我們應該知道人類自身的局限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面對真實的世界,才能承認那些不同的、異形的、與我們不同的智能。」

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發表題為《人類世中的愚蠢和人工智慧》

但貝爾納·斯蒂格勒則表示,「技術是人類的解藥,也是人類的毒藥。我們要對技術的高速發展心存警惕。我們需要創造一種新的技術文化,去應對技術的時代。」這位擁有堪稱傳奇經歷的法國哲學家曾因搶銀行被捕入獄,並於出獄後得到了法國著名哲學家德希達的指導。他所撰寫的巨著《技術與時間》將「技術」問題從哲學的邊緣推到了核心位置,由此確立了在哲學領域的地位。斯蒂格勒提醒人們自覺地塑造新的行為模式,以對抗市場統領下的技術體系的追捕。

趙汀陽也在哲學層面表達了對技術無限制發展的憂慮。今天技術的發展在意圖上並非否定人類的存在,但在實際效果上蘊含著對人類存在的否定。「人類數千年來的存在經驗正在發生無法接續的斷裂,如果經驗無法繼續延伸,就意味著未來變成一個絕對陌生的狀態,包含著完全不可測也不可控制的變化,未來也就變成不可信任的賭博。」

「技術進步是否永遠都有利於人類?」趙汀陽對此表示疑問。在他看來,現代以來的技術發展之所以是成功的,是因為還未觸及到技術的存在論邊界。但是現在的技術發展正在開拓出一個超出人類控制能力的未來。這就等於進入了賭博模式,是一場人類無法控制的技術賭博,尤其是人工智慧和基因技術。

新技術發展從來都會帶來好處,也會帶來風險,科學家看好處,思想家卻老是看風險,陳嘉映覺得這是有道理的,他認為知識人的任務不是在於指導社會,而是在於指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危險。在他看來,人工智慧和基因工程技術不僅將大規模改變世界的面貌,也會改變人類自身,「AI要把機器變得更像人,基因工程要把人類變得更像機器。」但是陳嘉映不認為人工智慧會演變為一種新人類,反而很可能把人類變成新人類。

陳小平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權威,他提醒要區分真實的人工智慧與媒介傳播中的人工智慧,二者相去甚遠,僅僅通過媒介來理解人工智慧顯然不能了解業已存在的人工智慧,更無法理解人工智慧的未來。

作為科學家,裴鋼理解的人類文化具有「三原色」,即哲學、科學和信仰,這三者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交叉,科學發展到最頂端必然要面對哲學和信仰層面的拷問。

「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三個基本問題,在生物技術和人工智慧面前是需要重新被思考的。」裴鋼認為,克隆技術在不遠的將來完全可以達到複製人的能力,剩下的就是倫理問題。而與其討論人工智慧做什麼,他更願意談人工智慧不能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但是最終又由誰來決定人工智慧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科學家不會放棄研究,哲學家也不必停止思考,裴鋼認為這就回到了孔子講的「君子和而不同」,在差異中尋求共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人工智慧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論壇第5期話題】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2020年8月6日,法國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去世,引發世界範圍內的悼念。在國內,傳媒的紀念行動已經成為一場頗有影響的文化事件。斯蒂格勒之死,將人們目光吸引到技術哲學上來。技術哲學的未來何在?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論壇第5期話題】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2020年8月6日,法國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去世,引發世界範圍內的悼念。在國內,傳媒的紀念行動已經成為一場頗有影響的文化事件。斯蒂格勒之死,將人們目光吸引到技術哲學上來。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科學技術與人類未來
    人類學家胡家奇演講照片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以「技術與人類未來」為主題的首屆未來哲學論壇在上海舉辦。我們應該怎樣回應這個技術統治的時代?六位人文領域的學者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圍繞現代技術與人類未來的相關議題展開了跨界交流與探討。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學者是否與胡家奇先生持有相同觀點。技術進步是否永遠都有利於人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對此表示疑問。
  • 孫周興教授訪談:未來哲學何所作為?
    正如我在這次未來哲學論壇「邀請函」所寫的:隨著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的加速推進,人類文明進入到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局之中,人類對未來的關切前所未有,未來之思已成當務之急。——孫周興說是必然,是因為我主要研究尼採和海德格爾哲學,最近一些年來也研究當代藝術理論和技術哲學,這個背景使我更多地關注當今世界的人類生活以及未來走向。正如我在這次未來哲學論壇「邀請函」所寫的:隨著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的加速推進,人類文明進入到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局之中,人類對未來的關切前所未有,未來之思已成當務之急。這是我最近一些來一直在關注的課題,所以有某種必然性。
  • 10大超越人類極限的未來技術
    我們是不會注意到技術的,因為它混合在世界的架構中,但如果技術變得可以獲取了,我們會立即注意到它的存在。而且技術無所謂昂貴與否,如果一項技術真的有效,那麼它會創造出相當於自身價值許多倍的價值。 所以,超越人類極限的粉絲們在技術進步這個問題上看得更加長遠,他們所展望的未來技術不是5年或10年,而是20年,30年甚至更遠。
  • 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面對技術時代課題,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對技術的思考是其應有之義。馬克思曾將技術視為一種革命性的力量,並指出,「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郎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當今的技術發展早已大大超越了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等相繼出現在人類對文明的表達之中。
  • 在「光的空間」暢想未來,進行一場藝術哲學的腦力激蕩
    今年10月和11月,隨之而來的四場論壇開啟「The FutureS·我們的未來」系列論壇的第二季,繼續著此前的探討。圖說:論壇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The FutureS·我們的未來」系列論壇由策展人、藝術評論家沈奇嵐博士擔任策劃和學術主持,邀請了包括許傑、徐震、米歇爾·康·阿克曼、向京、葛劍雄、邱志傑、繆曉春、劉擎、凱倫·史密斯、趙仁輝、李大衡、邱黯雄等在內的當今國內外藝術和哲學領域中的大師級嘉賓,圍繞著「我們的未來」進行多維度探討
  • 【聚焦】科學決定人類的未來、少年決定未來的人類,史上最強「科學第一課」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演
    10月31日晚上,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第一課」在浦江畔上演,老師是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圖靈獎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學生則是55名來自全國17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科學少年們。這是今年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的「T大會」,旨在為青年學生點亮「科學明燈」。T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 超越人類!AI會是藝術的未來嗎?
    但其實,AI 的運用早就已經走出了日常生活,進入了曾經被認為「只有人類方可勝任」的藝術領域,甚至有了成為全新流派的趨勢。AI 藝術可以被稱為藝術嗎?AI 完成的藝術品,到底屬於創造算法的人類,還是屬於算法本身?這些正是今天的推送,想和你一起討論的問題。 「 AI藝術是藝術嗎?」 AI藝術風暴正在席捲全球。
  • 微生態·大未來,人類基因大健康未來正式起航
    2020 年 9 月 26 日,南芯醫療舉行「廣東省人體微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牌暨人類第二遺傳圖譜計劃」啟動儀式,各級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的領導、全國各地三十多所臨床醫院及大學研究系統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共同見證人體微生態大健康未來的歷史性盛會。
  • 《未來簡史》:人類的傲慢和欲望,最終結果將是從智人變成神人
    文/喬平你一直相信人類是地球的主宰?一直信奉人文主義觀點?一直以為人的意識和感情是不受外力控制的嗎?《未來簡史》這本書,會毫不留情地顛覆你的這些認知!你是不是覺得享受快樂是人的生存意義?健康長壽是人的生活目標?活得像神一樣是人的美好願景?
  • 人類未來會選擇永生嗎?
    但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未來我們可以將一枚甚者數枚微小的有機納米機器人植入到人體血液中,讓它修復壞死和病變的細胞組織,甚至可以引發基因突變,這樣人類就會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生病的機率,從而延緩衰老的速度,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納米醫療技術在不久的未來一定會大幅度延長人類的壽命。
  •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或者說哲學的未來定向到底意味著什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人類世的哲學》的主題是「技術與未來」,作者孫周興解釋,書名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
  • 孫周興:技術的發展,激發人類對技術哲學和倫理的思考
    《人類世的哲學》是孫周興繼《未來哲學序曲——尼採與後形上學》(商務印書館,2018年)之後,對「未來哲學」、「技術與未來」等問題所做的進一步思考,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孫周興力圖突破技術樂觀主義與技術悲觀主義的線性思維藩籬,開展一種「二重性」的技術哲學和生命哲學之思。8月13日,《人類世的哲學》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舉行。
  • 人工智慧、基因編輯……「最強大腦」齊聚騰訊X-Talk聊未來
    11月1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脫口秀—X-Talk在騰訊北京總部隆重舉行。作為騰訊科技周的重要活動,X-Talk邀請自然科學家、哲學社會學者、科幻作家、文化學者等科技和文化相關領域人士,探討前沿科技的突破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 未來一群超級人類將通過基因工程甩開其他人類 最終接管地球?
    更何況,人類社會顯然還沒有為今天這一幕,做好物質、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準備。 然而,編輯人類基因、創造新的人類,這對很多科學家來說,確實是一個太大的誘惑!他們甘於犯天下之大不韙,偷偷甚至公開進行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即使法律也禁止不了! 據報導,現在無論是哈佛大學還是威爾康奈爾醫學,都在研究基因編輯技術。就算賀建奎背後,也有來自史丹福大學多名高級教職人員的間接協助和直接參與。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諸多跡象已然表明,後人類主義已經不僅僅是一場現代技術發展的變革,而且可能引發人文社會科學的一次革命,至少人文社會科學與現代技術發展的複雜關係將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與闡釋。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後人類」的研究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啟發性成果,例如:弗朗西斯·福山的《我們的後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後果》、凱薩琳·海勒的《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雪莉·特爾克的《屏幕上的生活:網際網路時代的身份》、羅伯特·皮博瑞爾的《後人類境況》、阿爾科爾·羅姍娜·斯通的《機械主義時代末期的欲望與技術之戰》、唐娜·哈洛維的《賽博格宣言: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女權主義
  • 《人類世的哲學》出版,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周興的新書《人類世的哲學》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了出版座談會,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圍繞這一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討論。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基因編輯的倫理和法律邊界在哪?為什麼通過對劉慈欣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在6月22日晚一場題為「劉慈欣論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的線上講座中,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頎結合劉慈欣的文本,給出了他的思考。該講座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主辦,該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沈偉偉主持。只要安全,就可以進行基因編輯嗎?
  • 獨家深度報告:基因編輯改寫人類的未來
    但是直到過去五年,隨著CRISPR技術出現並且迅速成為目前最受歡迎的基因編輯手段,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重組DNA技術才真正被視為在人類新藥研發中取得了革命性進步。 許多專家和投資者都認為基因編輯具有類似「手術刀」的潛力,可以從根本上治療從癌症到罕見遺傳病的大量疾病。基因編輯技術可能代表了藥物研發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