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國新聞》報導臺灣青年與大陸並肩抗疫情

2020-12-23 廈門廣電網

央視《中國新聞》報導臺灣青年與大陸並肩抗疫情

  央視《中國新聞》今天(3月7日)報導臺灣青年與大陸並肩抗疫情 ,報導如下:

  疫情期間,一些長期在大陸工作生活學習的臺灣年輕人也加入到了抗擊疫情的隊伍中來,無論是拍攝公益視頻,介紹大陸抗擊疫情的努力,還是捐資捐物,向醫護工作者獻上愛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臺灣青年也同大陸站在一起。

  現場:中藥茶,增加抵抗力,預防感冒。

  在廈門海滄區,臺灣青年呂紹園和黃育青正忙著為過往行人分發免費的中草藥茶,從2月22日開始,她們同近20位的臺灣志願者,一起到海滄的居民社區、商業廣場等,義務為大家普及防疫抗疫知識,並分發中草藥茶。

  在廈臺青 呂紹園:因為我平常就有在,做一些社會志願服務活動,像紅十字會,涉臺法庭義工,我也有在那邊從事這些事情,我這次(從臺灣)帶了400個左右的口罩,(分發給)村居和一線人員。

  在廈臺青 黃育青:其實我在(自我)隔離的時候就看到,很多人參加這個志願的團隊,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人物而已,但我也希望可以出一份力量,貢獻給社會。

  目前,已經有很多臺企復工復產,而很多在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也持續看好大陸市場。在廈門的啟達海峽雙創基地,已經有8家臺青企業復工復產,青創基地所在的廈門思明區日前也發出了助力臺青企業共渡難關的倡議書,引導基地對於入駐的臺青企業減租金、增服務、建立業務諮詢共享包,通過雲服務強化對臺青企業的政策輔導。

  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總經理 範姜鋒:接下來我們會推出一個新家園的計劃,去整合更多臺青企業,簡單說就是讓臺青企業可以直接跟市場做對接。

熱詞: 央視 中國新聞 報導 臺灣青年 大陸

相關焦點

  • 何亮亮:臺灣青年開始看大陸節目
    據臺灣今周刊報導,在世界各地紛紛搶奪數碼電視主導權的今天,臺灣的數碼電視普及率只有6%,遠遠低於中國大陸的47%和香港的100%,在全球排名上靜陪默坐,跟柬埔寨差不多,因此臺灣青少年躲在房間觀看的是中國大陸的網絡電視PPS,小朋友喜歡的卡通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是中國大陸製作的。
  • 「北漂」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陸找到國家認同
    「今年在巨大的考驗中體悟,我也更加有自信的向世界表達 : 我來自臺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9月20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以臺灣青年代表身份發言,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2020年9月20日,楊品驊在海峽論壇以臺灣少數民族青年代表的身份發言。
  • 臺灣學者:島內利用疫情詛咒大陸就是詛咒臺灣自己的幸福!
    期間他親歷了大陸在抗擊疫情中實施的各項防控、管治措施,對大陸這段時間以來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同時他每天關注臺灣島內的輿論報導,看到島內一些媒體的歪曲、過激報導渲染,看到當下島內佔主流的綠媒和「臺獨」分子對大陸的肆意污衊、詆毀、造謠,他感到非常憤怒。他決定將他在大陸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和感受記錄下來,以便有機會告訴島內民眾和經常往來與兩岸的臺胞。
  • 臺灣一親綠電視臺2支廣告片被曝抄襲大陸央視創意
    臺灣一親綠電視臺2支廣告片被曝抄襲大陸央視創意 2009年06月16日 00:0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民進黨刻意操作,以防治疫情藉口來切割臺灣與大陸
    民進黨看到了這些現象,一是透過修改課綱,企圖扭轉學子對臺灣與大陸的認知,製造所謂「與中國人不同的臺灣人」;二是修訂「法令」,管制、打壓兩岸各種層面的交流,減少、降低臺灣與大陸的互動質量;三是在民間煽動「反中」、「抗中」的情緒,對國民黨、臺商、陸配等貼上「親共、舔共」的標籤,淨化、消除任何支持大陸的聲音。
  • 臺灣間諜試圖策反大陸人員:隱藏極深,就在身邊
    來源標題:央視曝光:臺灣間諜策反大陸年輕人!沒想到間諜就在身邊! 昨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先後報導,「2018-雷霆」專項行動破獲百餘起臺灣間諜案件,多名臺灣情報人員色誘、拉攏大陸學生。
  •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2012年10月26日 00:2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中國新聞!CCTV LIVE!華農連續三期被央視報導!
    ,用科技力量抗擊疫情、助力生產。3月4日至3月13日,央視《中國新聞》《CCTV LIVE》欄目連續報導了華南農業大學農村科技特派員指導農村春耕春種、助力企業復產復工的事跡。 《中國新聞》打出組合拳   科技特派員整合多產業鏈隊伍助力抗疫復產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農耕不待。
  • 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當天於北京舉行的第五屆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上,陳文成和楊品驊分享了自己的抗疫故事。被主持人稱為「全大陸體能最好的臺青」的陳文成,在疫情期間是個大忙人。自2月4日起,他就主動參與到所在社區的防疫工作中,一做就是4個多月。彼時,陳文成的妻子正有孕在身。
  • 洪秀柱下周來大陸參加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臺灣陸委會的威脅又開始了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將應邀出席論壇。據臺媒消息,臺灣陸委會6日聲稱,如有涉及違反法令情形,主管機關將依法處理,並提醒「青年朋友應提高警覺,不應參與類此活動,以免淪為中共對臺統戰宣傳工具」云云。臺灣「自由時報」報導據新華社報導,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6日表示,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將於10月13日在浙江杭州舉行。
  • 大陸報導破獲一百多起臺灣間諜案 臺當局立即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報」9月15日報導,大陸中央電視臺15日晚播出「反臺灣間諜報導」,指國安機關近日進行名為「2018─雷霆」的專項行動,已破獲一百多起臺灣間諜案,並詳細報導案件細節。
  • 疫情中的在陸臺灣創業青年:將大陸防疫經驗分享給在臺親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範凌志】「我是平凡百姓,路人甲百姓,聽說武漢得了重感冒,戴口罩,用行動回應!」 來自臺灣的導演薛穎穜在他武漢的住所彈唱自己創作的歌;一千多公裡外的北京,臺灣少數民族創業者楊品驊不斷將疫情防控經驗分享給部落親友。
  • 疫情過後,大陸會對臺灣有什麼動作?
    在大陸舉國「抗疫」的過程中,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一絲的同胞之情,哪怕是一句暖心的話都沒有,還別有用心地利用大陸抗擊「疫情」的艱難時刻,毫無底線地對「疫情」進行政治操弄,利用綠媒和網軍,肆意散布假消息,打擊抹黑大陸,煽動「反中」「仇中」,妄圖以疫謀「獨」。「疫情」後,兩岸關係回不去了
  • 「2020年閩臺關係十大新聞」出爐,包括大陸距臺灣最近鐵路通車運營
    2、海峽兩岸媽祖宮廟為共同抗擊疫情連線祈福 2月16日,「天佑中華、祈福武漢」——海峽兩岸媽祖宮廟攜手抗疫線上祈福活動,分別在媽祖故鄉福建湄洲島和臺灣臺中同時舉行,活動由福建湄洲媽祖祖廟和臺中大甲鎮瀾宮、臺灣媽祖聯誼會共同發起舉辦。
  • 唐湘龍:大陸如果不談「九二共識」,對臺灣來講絕對是一個災難!
    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涉及臺灣地區的內容較少,這很可能意味著大陸方面在處理臺灣問題的方式上正處在一個轉變的過程。臺灣問題處理方式出現微調根據央視新聞5月25日的報導,臺灣地區資深媒體人唐湘龍針對大陸的政府工作報告作出分析,在他看來今年的報告涉及臺灣問題的部分比較簡短,甚至該部分還被放到了報告的最後。
  • 「解局」央視揭臺灣間諜案,島內的反應竟然是……
    剛過去的這周末,央視曝光的「2018-雷霆專項行動破獲百餘起臺灣間諜案件」不斷發酵,《焦點訪談》更是連續兩天以上、下分期的形式,詳析「危情諜影」。據報導,多名臺灣情報人員以金錢收買、感情腐蝕、色情引誘、網絡勾連等等方式,大肆開展間諜情報活動。而央視給出的間諜案例,也遠比影視劇情吸人眼球。
  • 中國記協積極服務疫情防控新聞報導
    中央全面部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來,中國記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部署要求,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發揮群團組織職能作用,積極為疫情防控報導一線的新聞工作者提供援助和服務,保障和激勵新聞工作者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報導,堅定廣大新聞工作者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把「記者之家」的溫暖傳遞給戰「疫」一線新聞工作者。
  • (兩岸關係)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當天於北京舉行的第五屆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上,陳文成和楊品驊分享了自己的抗疫故事。 被主持人稱為「全大陸體能最好的臺青」的陳文成,在疫情期間是個大忙人。自2月4日起,他就主動參與到所在社區的防疫工作中,一做就是4個多月。彼時,陳文成的妻子正有孕在身。
  • 央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新聞獲贊《中國電視報》解密前線採訪感人幕後
    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 抗擊肺炎疫情,央視的新聞報導精準、真實、快速。《中國電視報》報導的央視記者抗擊肺炎疫情的幕後故事和新聞,也相當出彩!」2月13日,新的一期《中國電視報》在全國出版。十幾個版面,許多篇獨家報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前方記者在武漢採訪抗擊疫情的幕後故事、幕後新聞的《中國電視報》,吸引了讀者。成都讀者餘先生被其中多篇幕後新聞深深感動了。他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說:「央視二十多天來,連續報導抗擊肺炎疫情的新聞非常及時,而且信息量大,故事很感人,《中國電視報》獨家報導央視前線記者的好多幕後故事,也很出彩。」
  • 兩岸同心 臺灣主持人為大陸小朋友捐「百萬故事」抗疫情
    臺灣著名兒童節目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張大光,向抗擊疫情的大陸小朋友免費贈送自己耗資一百多萬元打造的線上童話故事集,以此表達「兩岸同心 共抗疫情」的個人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