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舌尖上的蘇式生活 作者:李俊鋒

2020-12-12 視覺資訊

吳越之地

稻飯羹魚

春有刀鱭夏有鰣

秋有肥鴨冬有蔬

炙魚專諸、蓴羹張翰

魚舟範蠡、甫裡鴨饌

寓菜小宛、中饋芸娘……

煉就成一個個傳奇故事

松鼠桂魚、清湯魚翅

響油鱔糊、太湖三白

太湖蓴菜湯、翡翠蝦鬥

䰾肺湯、荷花集錦燉……

還有舌尖上中國——

同得興的楓鎮大肉麵

造就成經典蘇式招牌菜

糖粥、松子糖、玫瑰瓜子

豬油年糕、棗泥麻餅

桂花雞頭米、蜜汁豆腐乾……

完就成特色蘇州小吃

得月樓、松鶴樓

朱鴻興、陸長興

綠楊餛飩、石家飯店……

鑄就著中華老字號

太監弄、十全街

學士街、嘉餘坊

鳳凰街、平江路……

成就了令人駐足美食街

春季醬汁肉

夏季荷葉粉蒸肉

秋天吃扣肉

冬季吃醬方

蘇州人一年吃的四塊肉

蘇式生活蘇幫菜

挑撥著舌尖味蕾

美食家朱自冶倘「穿越」到現在

或許會鼻子嗅嗅

循著菜香

一路逶迤

尋到蘇州……

李俊鋒:江蘇南通人。現定居蘇州。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散見於《詩刊》、《解放軍文藝》、《青少年文學》、《揚子晚報》、《蘇州日報》、《姑蘇晚報》等。

相關焦點

  • 尋鮮蘇州,品嘗舌尖上的蘇式美味,還有蘇州古運河美食專線
    所以呀,尋鮮蘇州,品嘗舌尖上的蘇式美味,還有蘇州古運河美食專線!由蘇州東方水城旅遊公司打造的「古運河美食專線」,將蘇州特色小吃美食、蘇州代表性茶飲碧螺春,以及蘇州評彈等諸多元素搬上蘇式畫舫船,讓遊客在享受水上之旅的過程中能同時品嘗到地道的蘇式美味,體會蘇式生活的雅致與浪漫。
  • 蘇式建築,一個時代的記憶
    老房子內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體會著生活  蘇式建築的特色屋頂  □見習記者 王亞鴿 實習生 李曉波 文圖  上世紀50年代,洛陽市澗西區這片土地上,100多名蘇聯專家陸續趕來,由他們援建的帶有明顯蘇式建築風格的廠房、住宅及各種配套設施,風格獨特,雄偉磅礴。
  • 2020年十一月《火焰上的舌尖》同題詩賽獲獎及入圍詩
    個人覺得,作者還是寫出了一種複雜的內心感受。從「密室」,到「沒有門開著」,再到「從一面牆走向另一面牆」,都意味著一種封閉感。再具體到「像一根燃燒的電線,卻無法用水去撲滅它」,這種封閉的狀態似乎無法藉助外物來獲得空間的緩釋。作者傾聽到了「外面熙嚷聲如同火星散開時的尖叫」,以及內視到了給影子塗色的內心生活。
  • 蘇州太湖畔光福迂裡村有個「江南小院」讓你感受舌尖上的浪漫!
    相信「江南小院餐館」一定能夠讓您的舌尖感受到江南風味的魅力。(中國新聞通訊社首席採編 李俊鋒 王建康 江蘇蘇州報導)
  • 原創|小草(詩歌朗誦視頻版)|作者:陳昌傳
    網絡文學 | 文學交流 | 專注原創原創作品授權天美五星全網首發文章閱讀也可在微信讀書上檢索此文往期部分作品欣賞:原創|末春感賞(詩歌朗誦版)||作者:陳昌傳、主播:唐子原創|五一快樂(詩歌)||作者:陳昌傳原創|馬蘭花醉(詩歌)||作者:陳昌傳原創|麥香撫春
  • 「詩歌鑑賞」如何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側重概括詩歌的主旨和簡析形象的含義(包括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側重對詩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和情感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評價。鑑賞時,首先必須明確其表層意思與深層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傾向。要立足於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做到全面、準確、深入、客觀地分析評價。要努力忠於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 「水岸邊的藝術之城」,別開生面的蘇式生活場景秀亮相桂林
    蘇州文旅快閃屋亮相萬達廣場 來桂推介打出組合拳藉助桂林旅展號召力強、傳播度廣、客流量大的引流優勢,10月21日下午,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趁勢在桂林高新區萬達廣場召開「水岸邊的藝術之城」2019蘇州文旅推介會,重點面向專業媒體、桂林市民推出一場別開生面的蘇式生活場景秀——「請你做『一日天』的蘇州人」。
  • 舌尖上的故事|陽春麵——陽春白雪,自賞孤芳
    陽春麵,一把細面,半碗高湯,一杯清水,五錢豬油,一勺橋頭老陳家的醬油,燙上兩顆挺括脆爽的小白菜……兵荒馬亂的年代,百鬼夜行,人不是人,鬼不是鬼,不如一碗陽春麵來的實在。 陽春麵是蘇式湯麵的一種,又稱光面、清湯麵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
  • 漁民生活和志趣的詩歌,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生活情調企羨和讚美
    這是一首描寫漁民生活和志趣的詩歌。開頭寥寥幾句,簡潔而又生動地刻畫出打魚之家的生活風貌:茫茫無際的江海上,一葉漁舟在緩緩地駛進。漁舟頭上的漁翁飛快地抖動著手中的漁網,撒向海中,動作是那樣的熟練、輕巧、優美,而這撒出的網就像是轉動著的車輪迅速地飄入水面。
  • 詩歌就是生活,肉體的感受是詩歌的意義
    詩歌就是生活文|羅伯特·潘·沃倫 譯|楊紹偉在我成長期間,詩歌是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父親是個小鎮上的買賣人,他在肯塔基的一個小村裡經營一家地方銀行。他總是給孩子們朗讀詩歌。我母親也常常這樣做。當我去同外公一起度暑假的時候,外公也時常給我引述詩句。
  • 蘇式暖鍋,蘇州人特有的火鍋!
    01 蘇式暖鍋,老蘇州的獨家記憶 都說蘇州人過的是雅致的生活,冬季也不例外。蘇州人治癒寒冷,正是從一道「蘇式暖鍋」開始!
  • 「舌尖上」的美食書通吃書市
    據說作者隨時隨地扛了「單反」去吃飯,沒拍照前不動筷,清明奔赴王家沙拍青團,中秋爬電線桿拍買鮮肉月餅的長隊,一本書陸陸續續寫了四五年。《京味兒》匯集的則是北京的吃食,比如春天的春餅、夏天離不開的芝麻醬、初秋吃的燒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說起來,這些吃食真沒什麼特別的,不過作者娓娓道來的是吃食的講究。
  • 電視詩歌散文:《煙雨情緣》作者:李建國(安徽)
    標誌的《電視詩歌散文》欄目正式走出大陸,所有被本欄目採用的作品也將刊登在該報上。     《兩岸聯合報》立足臺灣,覆蓋亞洲各國,在兩岸聯合發展中已經搶佔了先機,該報時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報+網綜合資訊平臺,該報專門開闢了《藝文》頻道,刊登文化藝術新聞信息,作家詩人作品,人物專訪和文化人物訪談。
  • 孫倩穎:記 憶(詩歌欣賞)
    作者:孫倩穎自小酷愛文學,尤其喜愛詩詞歌賦,熱愛生活,一直堅守著一個文學藝術之夢。經過自己的努力和潛心學習,目前已經創作了多首富有青春風採的詩歌,如:《假如我是匹孤狼》、《寧靜之夜》、《原來。。。》、《時光》、《十年》、《人生獨步》等。
  • 舌尖上的保健品?舌尖上的電商?舌尖上還剩下什麼?
    《舌尖上的中國3》自播出開始就出現了歷史概念不清,食材混淆的弊病,生態意識倒行逆施,更流露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反智傾向,人們不禁疑問,這究竟是舌尖上的三無產品?舌尖上的保健品?還是舌尖上的糟粕?」而如今的舌尖只不過是一部掛著舌尖噱頭的紀錄片而已,內核已經消失了。《舌尖3》雪崩似的崩塌一定程度上來自於素材的匱乏,但是否真的沒東西可拍,沒有素材可用了呢?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紀錄片表達出對傳統的一些食物情懷感,認為一些鄉村食物被批量化生產是有失體面。
  • 《舌尖上的英國》走紅 網友:該叫"舌尖上的土豆"
    《舌尖上的英國》走紅 網友:該叫"舌尖上的土豆" 2014-05-22 10:32:54來源:天府早報作者:責任編輯:鮑文玉 ■天府早報記者雍鈴子  時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正在大肆撞擊著中國人的味蕾,地球另一邊的英國人也沒閒著:兩名英國男子看 《舌尖上的中國》產生靈感拍攝了短片《舌尖上的英國》。
  • 蘇式暖鍋是蘇州人特有的火鍋 也是對冬日暖暖的記憶
    如果說麻辣火鍋是川渝人的,銅鍋涮肉是北方人的,那麼蘇式暖鍋就是屬於蘇州人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蘇州人對冬日的記憶,特別是臨近過年之時,一定少不了蘇式暖鍋。過去,蘇州家家戶戶都有一隻銅皮暖鍋,鍋中間一個煙囪狀的爐膛,專門用來燒炭,爐膛頂上還有可以調節炭火強弱的小蓋子。鍋蓋也做得很有意思,中間有個圓洞,穿過煙囪才能蓋住鍋。
  • 詩歌的意義存在於哪裡,詩歌的意義屬於批評家或者作者、讀者嗎?
    詩歌的意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英美新批評派認為,作品的意義存在於作品本體中,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和封閉的客觀實體,用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的話來說,「詩不應該表現,而應該存在。」新批評派著名人物韋姆塞特與比爾茲利說:「詩歌不屬於批評家自己,但也不屬於作者(自它誕生之時便脫離作者,週遊世界,使作者無法控制或規定它的意思)。詩歌屬於公眾。它化身於語言,而語言是公眾的一項奇特財產;它以人為對象,這又是公眾知識的一個課題。
  • 舌尖上的鄉情鄉味
    □禾 刀 周華誠《一飯一世界》原版於2012年推出,那時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正在走紅。今年再次推出《一飯一世界》修訂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時,當年的「舌尖熱」早已歸於平靜。
  • 詩歌飛揚第一百四十二集《離騷》節選 作者:屈原 朗誦嘉賓:長明
    詩歌飛揚,飛揚的詩歌!讓美妙的聲音溫暖你的耳朵,撥動你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