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子襄總是用深情的眼神審視著這些老房子 |
老房子內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體會著生活 |
殷孟友和老伴在這個房子內生活了50多年 |
10號街坊內50年代的房子依舊嶄新,漫步於此就想回到了那個年代 |
經歷歲月的二號街坊 |
老房子內人們的生活依舊浪漫 |
蘇式建築的特色屋頂 |
□見習記者 王亞鴿 實習生 李曉波 文圖
上世紀50年代,洛陽市澗西區這片土地上,100多名蘇聯專家陸續趕來,由他們援建的帶有明顯蘇式建築風格的廠房、住宅及各種配套設施,風格獨特,雄偉磅礴。如今,當這些浮雕裝飾、紅色磚牆、鬥篷式大屋頂的蘇式建築群漸漸湮沒在城市的高樓之中時,一些人,一定對它們有所懷念。
日前,國務院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洛陽市共有22處文物保護單位名列其中。其中澗西蘇式建築群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入選。
連日來,本報記者走近澗西蘇式建築群,用鏡頭記錄下這些「老房子」。
10號街坊蘇式建築群內,綠樹成蔭,這些「老房子」被大樹遮擋得看不清全貌。
87歲的於子襄老人獨自坐在老槐樹下,不停地環顧四周。這裡曾是他生活過30多年的地方,退休後還鄉近20年,今年年初又被接他班的兒子接回這裡短住。
「院內的房子依舊是走時候的樣子,甚至與1958年剛進拖廠時也沒太大變化。」於老說,「想這裡了,就回來看看,房子都還是原來的樣子,挺好,挺好!」
與10號街坊相仿的2號街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衝刷,依然顯得華美莊嚴。
80歲的殷孟友說著一口普通話,仔細去聽,還是帶了點上海的口音,他在這裡已經住了58年。
「這房子的建築質量非常好,樓層高,用料考究,樓梯間的紅木扶手50多年了,但依舊非常光彩,整棟樓除了外部有些破損,內部裝飾一點沒變。當時按照防七級地震的規格修建的,這麼多年磚縫絲毫沒有鬆動。」坐在門樓前,殷孟友指著周圍的建築群說。
殷孟友說,2號街坊裡的房子,不光是有蘇聯的特點,更多地方還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應該是中蘇文化交流的見證。另外,2號街坊的價值,除了它的建築風格、建築質量外,還有一個因素是當時住在這裡的人。「這裡有許多名人比如習仲勳、焦裕祿等人的舊居和蘇聯專家的辦公室,具有重要的保留價值。」
殷孟友退休後,孩子們想讓兩位老人搬出去住樓房,但被他拒絕了。他說,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捨不得離開。
近日,繼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澗西工業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建設項目之一——蘇援文化體驗中心設計總圖已通過相關部門審核,將於本月底正式開工。
據了解,蘇援文化體驗中心將重點圍繞10號街坊中的3棟樓進行打造,將10號街坊打造成具有俄羅斯風情的特色商業區,其建設內容包括工業文化歷史展覽館、西式酒吧、酒店、文化創意和休閒體驗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