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摘要:被權威蒙蔽的家長們,已然分不清教育和欺凌。
繆可馨,一名五年級女生,最近在一次作文課後選擇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跳樓的原因眾說紛紜,家長認為是授課的袁老師因利益問題故意刁難、打罵孩子,才導致了孩子的不幸。部分自稱曾經是袁老師學生的網友也披露了袁老師一直有打罵學生、收紅包、私辦補習班等違規行為。然而案件調查結果卻是案發當天袁老師並無打罵孩子的行為,目前袁老師未被停職,當事學校建議其在家休息。
而荒唐的是,就在繆可馨離世後,在所有事實都沒搞清的情況下,繆可馨班級的一位家長在家長群裡站出來發了個語音,語音的大概意思就是說:關於繆可馨這件事,認為老師沒有錯的,出來點個讚。
而更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連警方都沒搞清事實的情況下,這個班級群裡的幾十個家長,竟都跳出來齊刷刷地給這位老師點讚。
這種行為也讓繆可馨事件進一步發酵。在事件沒有最終定論之前,我們暫且不做評價。但這些家長的行為卻著實令人震驚。害怕得罪老師,老師對自己孩子打擊報復的心態可以理解,但作為成年人,如此冷漠、勢利的態度及行為讓人難以置信。
易中天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事,你覺得把真相說出來之後對你不利,那你可以不說話,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把這個事爛在肚子裡,但是你不能說假話,這是做人的一個底線,這個底線就是要善良,要有惻隱之心……」
讓逝者安息,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何在這次的事件中被拋之腦後?這些家長們站在逝者的鮮血上,丟失底線地討好老師,他們的同理心都去哪了?
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這些家長沒有意識到的是,老師採取打罵的方式教育學生,這是校園欺凌。而在校園欺凌中,如果對欺凌者妥協,將助長他們的風氣,欺凌也會進一步升級。早在這次事件發生之前,袁老師就曾打罵繆可馨,而這種欺凌行為並沒有付出什麼實質性的代價。這種忍讓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此次不幸的發生。
很多家長至今仍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將老師的打罵行為理解為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認為老師都是為了孩子好。這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權威效應」。
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
普遍來說,家長們都會把老師當作權威,認為老師肯定比自己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在這次的事件中,積極點讚的家長們被權威蒙蔽了雙眼,無法分清教育方式的對錯。還有人把責任歸結於逝者心理的脆弱,這更是缺乏同理心的武斷推測。成年人面臨職場欺凌尚有可能走向極端,更何況一個11歲的孩子呢?
同理心,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有同理心的袁老師,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欺凌學生;有同理心的家長,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站在逝者的鮮血上討好所謂的權威。
願逝者安息,也願每個人找回生而為人本該擁有的同理心。
作者:腦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或支持其觀點。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