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倒數第一名家長講話」,家長的冷靜回答,讓老師羞愧道歉
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長,喜歡根據孩子的行為表現給孩子起外號,家長們認為這樣的做法很有趣,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而不僅是家長,很多老師也會根據孩子孩子的學習情況區別對待孩子,這是極不公平的。小林就為反擊這樣的行為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小林有一個很可愛的孩子,平時善良活潑,小林對這個孩子很是寵愛。但是這個孩子有個特點就是學習成績不太好,小林認為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努力,只要孩子有努力了,學習成績並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數值。因此就算孩子經常考不及格,小林也沒有過多責備孩子,只是會督促孩子再努力一點。
這天小林去給孩子開家長會,老師請每個學生家長上臺發言,輪到小林的時候老師卻說:&34;在這尷尬的氛圍下,所有的家長都安靜了。但是小林不卑不亢地走上臺,用她冷靜的回答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小林說:&34;小林的一番話,讓老師十分羞愧,紅著臉跟她道歉了。
生活中這樣喜歡給孩子起外號&34;的家長還有很多,家長們認為指出孩子的不足可以激勵孩子更加努力,但是這樣的行為,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沒有人喜歡自己一直被指責,但是很多孩子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標籤,往往沒有勇氣拒絕。而是默默承受著家長對他的嘲笑或者是指責,長期在這樣貼標籤式的教育之下成長,孩子就會逐漸喪失自尊,習慣了被別人起外號、貼標籤,甚至不願意去改變自己。
當孩子對自己的表現非常滿意時,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進一步努力,喜歡拿孩子以前的不足繼續稱呼他,例如&34;、&34;等,這樣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到底自己是做的好還是不好,長久之後,孩子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能力。
貼標籤式的教育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是長久的,標籤一旦貼上,孩子要將它撕下就會變得很難很難,甚至有些孩子會被身上的標籤所同化,所以家長們要幫助孩子拒絕標籤式教育。
首先,家長停止貼標籤
當父母看到孩子表現出不好的行為時,不要用貼標籤的方式來提醒孩子改正。例如父母看到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慢一拍,就喜歡稱呼孩子為&34;,這樣的說法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正,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反正我在爸爸媽媽心裡就是這個形象不會變了,那我就不要改正了。
所以家長希望孩子改變某個行為時,直接向孩子表達出來,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其次,教會孩子勇敢拒絕很多孩子明明不喜歡被貼標籤,卻沒有勇氣拒絕,只能被迫默默接受。家長在平時生活中要學會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鍛鍊孩子的勇氣,當孩子面對不喜歡的外號時,幫助孩子學會勇敢拒絕貼標籤。
最後,幫助孩子學會判斷
很多孩子沒有很好的判斷能力,當別人給自己貼標籤時,分不清是好意還是惡意,因此常常會很苦惱。家長應該學會幫助孩子判斷,什麼是別人對自己的誇讚,什麼是惡意的,可以有效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
貼標籤式的教育並不能幫助孩子很好地改善自身的缺點,希望家長們可以少用,並學會幫助孩子拒絕貼標籤,讓孩子的身心可以更自由輕鬆地成長。
每天分享育兒身邊事,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悠悠媽咪日記,為您答疑解惑!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