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光孩子一個人怕家長會,很多爸媽因為孩子在學校表現一般,也同樣害怕出席家長會,因為害怕家長會上被老師說出自己家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很差,甚至違反紀律等行為,爸媽也會感到非常尷尬!
現在很多老師都喜歡用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天賦,不管是在小學還是在初中,其實孩子考第一名不代表他一定能出人頭地,考最後一名也不一定代表他碌碌無為,對此我想說:作為老師一定要一視同仁。
段時間瓊瓊看過一個新聞,一位媽媽去參加兒子的家長會,由於班級裡面是按成績高低來排座位,並且輪流上臺講話的,這位媽媽因為孩子考了倒數第一名,所以最後一個發言,當輪到這位媽媽發言的時候,班主任卻說:「請倒數第一名的家長講話。」
任何人都能聽出這句話中抱有歧義,甚至有些嘲笑的意思,但這位媽媽並沒有生氣,而是不卑不亢地說:「我的兒子叫球球,不叫倒數第一名」雖然孩子這次成績不理想,但作為家長我並沒有覺得丟人,我兒子盡力了,而且考試沒有作弊,我覺得不應該「拿倒數第一來說事」,這樣顯得很不尊重人。
老師聽了之後羞愧地向這位媽媽道歉,覺得自己做的實在是有點不妥當。
請記住,成績不是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
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所有人當中最出眾的那一個,尤其是在成績方面很多父母都看得特別重,好像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什麼都不是了一樣,其實,學習成績並不是衡量孩子好壞的真正標準。
如果你問孩子的學習成績重要嗎?成績確實重要,但它只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一部分標準,而並不能代表全部。要知道除了考試之外,未來的世界還有更多東西等待著孩子,在未來孩子將要面對的不是一張小小的試卷,而是生活這個大難題,孩子在生活中能混得怎麼樣,跟成績毫無關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未來世界所需要的人才趨勢進行分析時,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觀點:教育與未來能力兩個部分,其中45%的能力來自於顯性能力——也就是學校所提供的具有分數評價性的專業技能;而更大的比例則來自於55%的隱形能力中——比如獨立思考、溝通表達和創造力。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分數上,就有可能讓孩子喪失獲得55%的能力的機會。
當孩子成績差時,父母應該抱有什麼心態?
1、多鼓勵孩子
現在的父母都一樣,還是考試成績差時就會對孩子批評和譏諷,導致孩子很害怕成績考得差,所以自己偷偷地把分數改了。
正確做法是在孩子學習成績提不上去時給予孩子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樣才有助於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和責罵,作為家長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2、有耐心
很多家長在鼓勵孩子之後發現孩子成績並沒有提升,就會顯得很不耐煩,認為孩子不認真學習,這並不是,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時間的,尤其是知識方面的積累,一道題有些孩子聽兩遍就會了,但有些孩子聽五遍都不會,所以說父母教導孩子一定要有耐心,給孩子充足的時間來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