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平生懶惰今始悔,老在勸農天所直。」
父母對於一個孩子的性格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常言道「養不教父之過。」可見父母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小時候如果缺失母愛或父愛,孩子的天生心理總會缺失安全感直到長大成人後擁有自己的家庭,擁有家庭完整的溫暖,可從小的缺愛是很難真正的彌補。如果父母從小過度保護孩子,溺愛和包容他的一切,孩子長大以後很難適應自力更生的社會,更別說在險惡世道下養活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會讓他習慣嗟來之食,認為社會都是為他服務。
言傳身教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從一個孩子的言談舉止基本可以看出父母的性格特點,孩子來到世界是一張白紙,是後天的環境為其增姿添彩。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疼愛孩子本是人之常情,可有時老來得子,或者經過許多困難獲得的孩子,他們備受關愛。中國曾經就有一個孩子,他成長途中一直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以於成為「中國的第一懶人,」從不洗衣做飯的他,在父母相繼過世後,他現在的日子過得怎麼樣呢?
這個懶人名叫楊鎖,出生於河南省一個小村落,八十年代的農村思想還較為落後。那時封建老舊思想「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未完全的消失,這個兒子的出現讓全家都十分的高興,覺得是上天給予的幸運。「楊鎖「的名字就能感覺到孩子的金貴,望孩子擁有「長命鎖」一般的壽命和福氣,父母十分重視這個孩子的到來,十分疼愛他,從不讓他操持家中大小之事,可以說是過分地溺愛他了。
楊鎖的父母只是普通的農民,無法給楊鎖最好的生活,但他們傾盡力的滿足他一切要求家中遇農時是十分忙碌的,父母基本天天早出晚歸,無論農活多累多苦,他們也不讓楊鎖下田幫忙,百忙之時也會抽空回家給他做飯,給他洗臉穿衣,伺候他起床睡覺。八歲的時候,父母擔心他走路累著,還用扁擔挑著他前進,同齡的其他男孩子,天天蹦蹦跳跳,滿世界的跑著、笑著、玩耍著,而楊鎖還躲在父母的襁褓中。
楊鎖就這樣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在這樣過分溺愛的環境下,他成長為一個生活完不能自理的人,十幾歲時吃飯穿衣都還需要父母的服待,他的父母仍然將就著他的生活,從不問她提什麼獨立自主的要求,也從不向他傳通這樣的想法。
楊鎖再大點後從小學畢業,到中學生活時,他上課十分懶散,什麼都不會做,連摔倒後怎麼辦也不知道,需要別人幫忙扶起來且不講究個人衛生,同學們多次向她投訴報怨,她私下也與楊鎖溝通過很多次,但似乎沒有一點效果。班主任老師十分的頭疼,找來楊鎖的父母談話,沒想到楊鎖的父母根本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錯,並表示孩子身後還有我們,我們可以扶他起來。
這樣的回答讓老師無話可說。最後是楊鎖接受不了學校的生活,覺得太過於辛苦,自己回家讓父母退學,天天躺在床上無事可做,飯也等母親喂。退學這件事十分重大,父母一直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回學校,但構鎖他很周執他鬧著吵看,父母最後還是心軟了,沒有再要求他回校,而是留他在家裡生活。
書也不讀了,床也不下了,楊鎖日日臥床不起,將生活過成了殘疾人的樣子。13歲時楊鎖的父親因肝癌去世,父親被查出患病後,疾病和生活的雙重折磨讓他痛苦不已,可即使這樣楊鎖仍無動於衷,自私的把家中所有的生活重量給了母親,父親離世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對楊鎖的關愛會害了他,可時無法重來,世上沒有後悔藥。
父親去世後母親獨自一人撫養楊鎖長大,楊鎖糟糕的自理能力讓她十分擔心又著急,可又無計可施,母親慢慢變得蒼老,歲月在她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她的行動能力日益漸緩,可兒子依舊如孩童時期一樣,不知人生該怎麼活。過多的擔憂和勞動讓母親早早離去父親離開後的第五年,在楊鎖十八歲時母親終是撒手人寰,母親的離去讓他不知所措,連後事也是別人幫忙料理的。
父母給予楊鎖生命,陪他成長,可卻沒有教他怎麼活。父母的相繼離世讓這個曾備受寵愛的孩子,一朝就成無人依靠的孤兒。後楊鎖被送去親戚家中生活,寄人籬下的生活應該讓楊鎖成長起來,可他依舊如以前那樣懶散,根本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還是需要有人幫他把飯做好,需要別人幫他洗衣服,可這些肯定比不上父母的貼心照顧,楊鎖似乎漸漸知道自的活不能再靠父母,拜託表哥給他謀一份差事,表哥見他有上進之心,十分開心的盡心幫他尋覓。
父親生前在楊鎖退學後也替他找過工作,沒有文化至少要有一門手藝,以點要有個能吃飯的辦法,可這些想法全都被楊鎖拒絕了,他討厭自己動手做事。表哥先後為他找了幾個工作,本以為楊鎖能好好幹下去,可每次都是老闆照顧他,好吃好喝的伺候著他,一來二去,沒人再願意找楊鎖幹活。楊鎖因不喜歡表哥家的生話,最後獨自回了家。
回家後的楊鎖頗受鄰居的照顧,村子裡的人從前都受過他父母的幫助,大家都是群善良的人,經常給楊鎖送菜和肉,也常去看望他。可楊鎖懶他依然不做飯,總是去別人家裡蹭吃蹭喝,別人送來的蔬菜肉全都腐壞了,他也不會做。生活也是無法自理,他連大小便也可以忍受在家中解決,衣服穿的髒的不行了他會扔到屋外,再換上乾淨的,日日不思進取。最後在2009年的一天,他的懶惰活活的把自己餓死了。
柏拉圖曾說過「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光明。」楊鎖的一生可恨又可悲,他最開始也只是一個孩子,也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可父母沒有教他怎麼去做一個人,一直將就著他生活,也許楊鎖一輩子從不缺愛但缺社會鍛鍊,沒有經歷社會的鍛鍊,他根本沒辦法真正的成長。
楊鎖一生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他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可是衣來伸手的生活早就讓他過早享受生活的安逸,不願再為自己而奮鬥,這是他最不幸又可悲的地方。
參考資料:
《次韻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