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究竟有多喜歡蘸碟?紅味白味皆有蘸碟,各個讓你無法拒絕

2020-12-20 成都十八扯

在日本,每種菜品都有對應的醬油,吃烏龍麵加淡口醬油,吃生魚片用溜醬油。在法國,每副刀叉都有對應的餐食。吃肉食用最大的刀叉,吃沙拉用最小刀叉。在四川,每種蘸碟都有對應的美食。吃火鍋有香油蒜泥碟,吃兔腰有幹海椒碟。

蘸碟,一種在川菜體系中特立獨行的調味品。他游離在眾多川菜之間,卻從來沒有專情於任何菜品。蘸碟在川菜大家庭中有一個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補充口味缺陷。

川菜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在蘸碟的烘託下顯得如此繁雜。一個小小的蘸碟可以根據口味的不同做

出萬般變化,這就是川菜複合味的魅力。

或許這就是川人鍾情於蘸碟的原因。

如果你要問四川人最喜歡吃哪種蘸碟,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門的十幾種。

如果你要問四川人吃得最多的蘸碟是哪種,答案只有一個:油碟。

火鍋大概是川菜裡最能遷就每個人口味的菜品之一。葷素搭配,白湯紅鍋,軟爛耙活都由食客自己掌握,如果實在不滿意,還有油碟來救場。

油碟和火鍋算得上是天生一對。從又麻又辣又燙的火鍋湯底中夾起一片毛肚,在小小的油碟中涮一涮,瞬間就多了幾種口味,立馬就能將原本滾燙的毛肚放到嘴裡,大快朵頤。

關於火鍋蘸碟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經驗,可以靠油碟區分重慶人和成都人。

大多數重慶人的火鍋蘸碟只要油和蒜泥,最多加點鹽巴味精。而成都人的火鍋油碟花樣就多了。蒜泥、蔥花、香菜、小米辣、蠔油這些都是標配,折耳根、花生碎、大頭菜、芹菜、豆瓣醬算是補充,甚至有些店裡還提供老乾媽、芝麻醬、沙茶醬、韭菜花、豆腐乳等供口味小眾的食客自由發揮。

成都很多火鍋店都有自助調料,讓食客盡情發揮想像力(圖片源自網絡)

有朋友說火鍋油碟能反應出幾分人的性格來,我深以為然。

湯底是同樣的味道,一個小小的油碟就讓每個人嘴裡的味道大不相同。不管是口淡的還是口重的,不管是嗜辣的還是喜清淡的,都能在一口同樣的鍋中找到自己心儀的味道。

我想這就是火鍋油碟存在的意義。

「油碟」這個詞在四川人嘴裡一般默認的是吃火鍋用的「香油碟」(現在也經常有火鍋店用調和油或者菜籽油),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這幾年四川比較流行的泰式火鍋。

食物的遷徙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遷就和改良,泰式火鍋也是如此。

泰式火鍋在四川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再泰式。泰式的冬陰功湯底和香茅草味道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會加入濃濃的椰漿適應川人的口感,蘸碟進行了徹徹底底的本土化改良。和火鍋油碟師出同門的蒜泥,小米辣這些是必備的,辣鮮露汁、青椒碎、薑末這些調味料給了食客們泰式蘸碟的新鮮感。

四川泰式火鍋的蘸碟是徹底的改良(圖片源自網絡)

「油碟」這個蘸碟品種在四川還有一個升級版:原湯碟。

所謂的「原湯碟」就是把鍋裡的湯底作為底油製作出來的蘸碟,這種蘸碟頗有幾分「原湯化原食」的味道。

這種原湯碟的基礎調料大多和吃的菜品有關,比如吃冷鍋魚除了一勺湯底以外,還會放一些水豆豉、大頭菜,有些還會加上幹黃豆和芹菜顆粒;吃火鍋兔就會舀一勺重油湯底,甚至還會額外加一些香油。

能和原湯碟搭配的調料很多,蔥花、黃豆、大頭菜、小米辣、香菜等等,但是能將這些七七八八味道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一勺定乾坤的原湯。

在川菜廣袤的菜品中,原湯碟不一定是人們既定印象中的紅味。

比如羊肉湯的蘸碟除了除了香蔥香菜小米辣等等,還配一坨豆腐乳。這坨豆腐乳在蘸碟中如何化開呢?靠得就是一勺鮮美的原湯。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倒入蘸碟中使勁充分攪拌,不一會兒豆腐乳就化在原湯碟中。湯底中有豆腐乳的鹹香和醬香,一片肥美的羊肉裹滿醬汁塞在嘴裡,香菜剛化解了油膩,小米辣就像調皮的小孩跳了出來,讓你大呼過癮。

羊肉湯蘸碟的靈魂就是那塊豆腐乳(圖片源自網絡)

白味的原湯碟還有一個代表就是翹腳牛肉。翹腳牛肉的蘸碟端上桌時,一般是呈幹碟狀。幹辣椒放在火上烤香,再搗碎成細末,或直接搓碎成粗片,若你夾上牛肉直接沾這個碟子絕對會「辣得跳」。但是一勺牛肉湯下去,幹辣椒碟子瞬間變成了胡辣味的原湯碟,這時候蘸碟吃起來辣度稍減。當你以為已經適應了這個辣度時,哪知道又辣又燙的原湯碟早就將你激出了一身毛毛汗。

世上有正就有反,有陰就有陽,有油碟就有幹碟。

說完了油碟,我們再來說下四川常見的幹碟。

在四川,關於幹碟的記憶總是和串串香關聯在一起的。早些年成都繁華的商圈和大學門口有很多賣串串香的攤攤。這些串串香最初主打的葷菜就是兔腰,兩角一串,一串三個。

小小的兔腰在幹海椒碟子裡一打滾,瞬間就沾滿了佐料。一口咬下去,嫩氣的兔腰汁水爆開,和幹辣椒混在一起越嚼越香。

幹辣椒兔腰(圖片源自網絡)

有時候見到一些小孩子手裡竄著「毛票」在串串香攤子前盤算良久,選了一串體積最大的白菜葉子。白生生小手捏著竹籤,白生生的葉子在幹辣椒碟子中反覆拖拉,直到整片葉子都沾滿海椒才滿意。小小的嘴巴咬上大大的一口,就算辣得眼淚花流都不肯鬆口,小臉上全是滿足的表情。

這時候的幹碟佐料都很實在,幹辣椒打底,加點鹽巴味精就了事了。後來食客們口味變得挑剔,幹辣椒碟子也在逐漸升級。子彈頭、二荊條、河南新一代三種不同的幹辣椒加油在鍋裡面,手工炕幹、炒香後磨粉。三種海椒分工明確既有提色增香,又有增辣辣度。有些講究的老闆還會碟子中增加一些香辛料混合的鹽巴,這部分就算是老闆自己的秘方了。

傳統的幹海椒碟子(圖片源自網絡)

印象中四川「第二代幹碟」的誕生是西昌燒烤流行的那幾年。

這時候西昌燒烤把黃豆面帶到了幹碟中。酥脆的黃豆研磨成粉加入幹辣椒碟中,再輔以其他辛香料,吃起來和幹海椒碟子是完全不同的口感。不過黃豆面有一個不太好的缺陷:吃起來滿口鑽。所以後面很多講究的老闆會用炒制過後的花生粉加芝麻粉替代。

加了花生碎和黃豆面的幹碟(圖片源自網絡)

這時候食客間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口味分叉。有些人喜歡把幹辣椒和黃豆面混在一起吃,有些人則喜歡碟子裡一樣放一半,根據食材不同蘸不一樣的調料,有些食客乾脆就直接吃全黃豆面的碟子。

四川人的好吃會吃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記得以前吃串串香時,有個老饕還教了我一個「獨家配方」,一碗香油碟子打底,一個幹海椒碟子倒入其中增辣增香,一勺原湯增味。

香油碟,幹海椒碟,原湯碟,三碟合一,不得不佩服四川吃貨們的想像力。

前文說到,蘸碟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補充口味的缺陷。

如果說幹碟和油碟是在口味上進行修補,那麼接下來的蘸碟則是口味的升華。

現代川菜講究的是複合味,但是有些食材天生就很寡淡,烹飪方式也很單一,那該怎麼辦?這時候就該我們的自帶複合味屬性的蘸碟上場了。

早些年雲貴川有種很流行的吃法,一碗豆花一碗飯,一碗燒白一杯酒。

豆花隨便吃,米粉隨便加,幾塊錢一份的豆花飯頗受歡迎。那麼寡淡的豆花該怎麼吃呢?

豆花碟子(圖片源自網絡)

自然需要油氣重的紅油蘸碟。蔥姜蒜、花椒,搭配辣椒、花生、芝麻等炒出來的秘制紅油調料,色香味都齊了。清淡的豆花配上重油重味的蘸碟,豆花立馬就變得妖嬈起來。

在四川,很多豆花店的蘸碟都屬於絕對機密,哪怕你和老闆混得再熟都不會告訴你配方,畢竟人家就指望著這個蘸碟賺錢的。很多食客不遠萬裡跑過來,就是為了吃上這一口蘸碟。

每個豆花店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

油酥餈粑海椒,再加點海椒麵增色增香;蔥切成碎,蒜打成泥;花椒、大料、八角、小茴香、熟芝麻等香辛料碾成末,油酥過的花生用刀背拍成碎渣渣,最後再淋上滾燙的菜籽油,這算是豆花蘸碟最常見的做法。有些地方會加入郫縣豆瓣,有些地方會加入小米辣,有些地方甚至會加入老薑粉,地方口味的差別就出現了。

以前聽一個老饕講過,豆花蘸水也是要分葷素的。我們平時吃的蘸水是素蘸水,在四川瀘州一帶吃豆花流行葷蘸水。這種蘸碟裡面加了炒製得非常幹酥的肉臊子,金鉤等食材。這種葷蘸水對於「肉食動物」來說想想都是口水。

四川有些地方喜歡吃嫩豆花,筷子功夫不好的人會吃得「鬼火冒」,稍微一用勁豆花被夾得稀爛。但是這都不妨礙食客們吃蘸碟的熱情。老饕們更喜歡的是老豆花,這種豆花自帶孔眼,加上一坨往蘸碟中一裹,佐料和油氣自然就往豆花裡面鑽,最是入味。

豆花飯(圖片源自網絡)

曾經在四川某個古鎮見一位老人家吃豆花飯,那才叫一個酣暢淋漓。

一口豆花裹著滿滿的調料進嘴,老人家飛快地扒拉上幾口飯,然後包在嘴裡細細咀嚼。一碟泡菜搭味,一口裹滿佐料的豆花下飯,很快一碗甑子飯就下了肚。老人家喝上一口小酒順了順,見蘸水還多,就繼續添飯,直到蘸碟裡的佐料被裹得乾乾淨淨,潔白如新。老人家再喝上一口小酒收尾,滿足地長嘆一聲,甚至暢快。

如果說豆花蘸碟算是化簡為繁,那麼四川的葷菜蘸碟就是推波助瀾。

何為葷菜蘸碟?「李莊白肉」這道菜就是典型。

選肥瘦均勻的豬腿肉,切成三寸方塊,下鍋煮到七分熟。撈出後快刀切成薄片。李莊白肉這道菜之所以聞名一靠得是刀工,二靠得就是調料。傳統的白肉調料只用白豆油,芝麻油,紅油辣椒,花椒末少許即可,後來也有改良版的「蒜泥白肉」和「豆瓣白肉」。最近又開始流行以涼麵作為涼拌白肉的配料,吃完白肉之後用剩下的調料拌一碗涼麵吃,甚至巴適。

涼拌白肉

除了白肉需要蘸碟,滷肥腸、手撕兔、兔肚兒、白切雞、牛肉、拐拐肉這些葷菜都可以配上蘸碟。

滷肥腸的蘸碟很簡單,口味淡的只用滷水加蔥花就好,口味重的則還要在滷水碟子中加入紅油辣椒。手撕兔和兔肚的蘸水,底料是紅油,主角是小米辣;四川白切雞的蘸水和廣式的大不同,除了生抽小米辣之外,還有蒜泥青椒泥等等。

要說最近葷菜蘸碟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古藺麻辣雞的蘸碟。

古藺麻辣雞的蘸水很是講究,與傳統蘸水截然不同。

古藺雞製作過程的繁雜不用我們贅述,它的蘸碟卻是一絕。我個人認為古藺麻辣雞之所以好吃,就在蘸碟的升華。除了常見的熟油辣子以外,它的蘸碟中還會加入雞湯,滷水等原湯。

夾上一筷子手撕雞肉,在蘸碟中飽吸湯汁。特殊的蘸碟湯汁浸潤進雞肉的每一絲紋理之中。一口咬下去,既不會柴,也不會沒味道,只會越嚼越香。

四川人到底有好喜歡吃蘸碟,從蘸水菜能單獨成一個派系我們就能窺探一二。

蘸水菜算是川菜中典型的江湖門派。以自貢為起點,往川西南方向出發,到西昌為止,幾乎都是蘸水菜的地盤。

說起來獨樹一幟的蘸水菜製作並不算複雜,但是關鍵仍在一碗蘸水中。

蘸水菜的蘸碟是有葷素之分的。素菜在食材近熟斷生之時撈起,這個時候的食材本味最為突出,蘸水就得用鮮椒、碎蒜泥、蔥花、油酥豆瓣、花椒麵、醬油、味精等,用麻辣香濃的味道增加蔬菜的口味層次。

葷菜食材蘸水,則需要用紅油、醬油、炒餈粑辣椒、香菜等厚味調成的蘸水,減膩提香,原本平淡無奇甚至有些腥的葷肉在蘸水中打個滾,立馬就迸發出驚豔的感覺。

蘸水菜(圖片源自網絡)

蘸水菜有一個典型的代表:蘸水茄子。

蘸水茄子製作非常簡單,茄子切好放在鍋裡蒸熟即可。但是蘸水茄子之所以受歡迎就在一盤蘸碟中。

這種蘸碟說起來也很是簡單,味精、鹽、辣椒麵,舀上一勺煮菜的湯,沒了。但是就是這種簡單的食材加上簡單的蘸水,卻能吃出食物和香料最原本的味道,不多會兒的功夫幾碗飯就下了肚。

蘸水菜(圖片源自網絡)

不過若是說最簡單的蘸水菜,我個人覺得倒是非綿陽冷沾沾莫屬。幾十種用牙籤串好的葷素菜,整整齊齊地碼放在桌上。一個食客面前有一大一小兩個碟子,食客將中意的菜品蘸上喜歡的調料,放入大碟子中吃,牙籤放在小碟子裡,方便結帳。

冷沾沾的擺盤非常誘人(圖片源自網絡)

有些冷沾沾的路邊攤上只有兩個公用的調味碗,這時候老闆總會不停地念叨

「只能沾一次!只能沾一次哈!你多沾幾次其他人咋個吃嘛!」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四川的蘸水其實不止麻辣酸甜,也是有純甜口的。

熱乎乎的餈粑,在紅糖蘸碟中打上一個滾。一口咬下去,外酥裡糯的餈粑搭上醇甜的紅糖,吃貨的幸福就是如此簡單。

說了這麼多,你們覺得四川哪種蘸碟最好吃呢?

想了半天,這一票還是要投給家裡頭的蘸碟。

媽媽煮的兒菜,耙茄子,小南瓜,爸爸買的豆花兒,煮的白肉,切的皮蛋,還有我心心念念的連鍋子,都需要一個家裡頭的蘸碟來幫襯。

家裡頭蘸碟的配方絕對是隨心所欲,肆意妄為。

香菜莫得用芹菜替代,大頭菜莫得用折耳根取代,爸爸要吃辣點,媽媽要吃酸點,我要吃鹹點,那麼多奇奇怪怪的要求,一個小小的蘸碟竟然全部滿足了。

還是家裡的蘸碟最好吃

一家人的筷子就在這個蘸碟裡面打架,媽媽剛裹好佐料的豆花被爸爸截胡了,我一不小心就把嫩豆花夾成得稀碎。一家人嘻嘻哈哈,搶來搶去,不知不覺一桌子菜就下了肚。

或者這就是家裡蘸碟最重要的秘方配料。

你要再問我四川那麼多蘸碟究竟哪種最好吃,我只能告訴你四個字。

適口為佳。

【東拉十八扯 044】

【往期專題精選】

如果川菜有辣味分級制度

如果川菜們是一個企業,那麼川菜的這些關係就好解釋了

成都人嘴裡的「肉三花」:腦花、腰花、蹄花

相關焦點

  • 四川火鍋味碟的製作
    現在的大部分人都喜歡吃四川火鍋,市面上四川火鍋店也是數不勝數的。所以四川火鍋的味碟十分中要。吃火鍋入口之前最後的蘸味,能使食物香上加香,入口利爽,使人感到清香潤滑,口感舒適,能降低食物熱度,並有清熱祛火的作用。
  • 火鍋蘸碟怎麼打好吃?來聽聽業內專家的建議
    當你發了工資,或是受到了褒獎,升了職,業績得到了了很大的提升,開心想找人分享時,叫上朋友,來一頓火鍋,將所有的快樂在翻騰的火鍋中與朋友把酒言歡,將快樂乘以N倍。可以說火鍋可以解決一切當天的煩惱,如果你當天的煩惱一頓火鍋不夠解決,沒關係,那就兩頓吧!
  • 吃湯鍋火鍋,配一款好蘸碟太重要了,8款風味,南北適用,款款好吃
    一鍋湯鍋,火鍋好吃的關鍵當然是鍋底本身,但是,如果沒有一款能與之匹配的蘸料同臺獻藝,在競爭激烈的湯鍋,火鍋市場中,要想拴住食客的味蕾,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實在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今天,劉叔與你分享幾款湯鍋蘸碟的製作方法,希望無論是商用或家用,對你有一點用就好。
  • 四川內江這家葷豆花,25元1人隨便吃,紅油蘸碟巴適得板
    說起四川,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成都這座城市,畢竟成都是四川的省會,而且也是四川整個省的牌面城市,幾乎佔據了大部分省內資源,著重培養,在國際上都是相當有名氣。不過四川其他幾座地級市發展得也還算不錯,當然了,和成都肯定是比不了的。
  • 成都火鍋的蘸碟居然可以這樣做!
    火鍋的靈魂在鍋底,但蘸碟如果打不好,也會導致火鍋不好吃!優秀的火鍋調料才是火鍋的完美助攻神器!雖然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不過想吃到最經典的味道,還是建議用標配調料好!老成都麻辣燙標準搭配:滷油+蔥花+香菜+蒜泥+花生粒吃過滷油碟子的,應該還是有點年紀了。90年代剛開始出麻辣燙,串串的時候,滷油碟子那是一個受歡迎,濃厚的滷香混合花生粒,把食物放進去一裹,個人覺得它的味道比香油誘人多了!
  • 老乾媽味碟的做法,燒烤蘸料,椒鹽做法以及配方,都在這裡了
    71老乾媽味碟原料:老乾媽的豆豉50克,蔥花2克,吞菜末2克,味精0.5克,酥碎花生仁1克,榨菜末0.5克。 製法: 1、將原料全部放入製作味碟的碗中備用。
  • 火鍋湯底都那麼多油了,為什麼還要讓我蘸香油碟?店家真是有心了
    發明火鍋的那個人,一定能得到全中國吃貨的愛戴。對於口味刁鑽的中國人來說,想要一大群人一起好好吃個飯,火鍋就是最好的選擇。有不吃辣的人,那就點鴛鴦鍋。有不吃香菜的人,那就各自蘸料自己調。有想吃肉的人,那就自己用勺子涮肉吃。有想吃豬腦的人,等到大家都吃完了,就可以涮豬腦享用。
  • 附加蘸碟做法,學會自己開店當老闆!
    檸檬蘸碟:鮮香茅草3克,洋蔥10克(將以上兩種料絞碎成醬泥),香醋、鮮薑汁各10克,鮮檸檬汁20克,雞粉、鹽各3克,味精、白糖各5克,檸檬香精一滴。將以上所有配料兌成汁蘸食,也可以刷在豬蹄上再食用。蜜汁味蘸碟:蜂蜜30克,檸檬汁、白糖、李錦記烤肉醬各10克,香油5克。將以上所有配料調成汁,可蘸食也可以刷在豬蹄上一起食用。操作流程及製作:1.
  • 好吃到哭的火鍋蘸料,麻醬蘸肉,越吃越有
    丨不知不覺,立冬已至 好在沒什麼寒冷是一頓火鍋不能驅散的除非蘸料不夠給力先別說你不知道同事家裡有多少套房了,就連吃火鍋時,同伴碟裡蘸料的味道,你都未必知道。▲ 麻醬蘸肉,越吃越有。圖/網絡當然,視麻醬為火鍋天敵的人,對它的仇恨也正源於此:「只剩麻醬味」是北派以外的其他派系皆無法容忍的,此為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 海底撈流出的火鍋味碟配製技術,這配方太難得了!
    一、香辣醬碟 海底撈火鍋味碟配製技術 火鍋味碟做法用料:色拉油2000克,豬油500克,蔥、姜、蒜各10 A料:剁細的郫縣豆瓣500克,紅泡椒蓉300克,泡姜50克,美樂香辣醬2瓶,辣妹子醬100克,永川豆豉100克。 B料:八角20克,草果6顆,山奈10克,桂皮10克,小茴香15克。
  • 為什麼四川,重慶火鍋跟外地火鍋不一樣,蘸香油大蒜不蘸芝麻醬
    首先,作為一個四川人,我只能說,因為飲食習慣不同,所以我自己喜歡香油碟,但是我絕對不會說麻醬是異端,那只是別人的習慣。實際情況是,只要有老人小孩以及任何表示不能或者不想吃辣的人在,我們都會點鴛鴦鍋。愛吃哪個吃哪個,哪有那麼多矯情?
  • 蘸碟竟然還是公用的?老闆脾氣怪,店規奇葩!揭秘成都網紅甜不辣
    此刻我們才意識到,竟然會有那麼多的人,被網絡的美食媒體所「欺騙」了……不得不說,成都真是一座包容性極強的城市,如此的臭名昭著也能被部分媒體吹捧上天。更讓人氣憤的是,不僅僅是在味道方面大失所望,而且老闆的態度那才是相當惡劣,完全一副「愛吃就吃,不吃請滾」的態度,正因為沒有人去揭露這些真實的情況,也才讓這類「網紅美食」有恃無恐。因此,我們決定今天再揭露一家「名不副實」、網絡炒作的甜不辣!
  • 吃荔枝居然蘸醬油?廣東人吃東西有多奇葩
    作為一個水果狂熱愛好僧 夏天來了 當然不能放過夏天專屬的水果 荔枝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僧僧吃荔枝的時候 發現旁邊的廣東同事 慢條斯理地拿出一個味碟
  • 豆花好吃的秘密,關鍵在於味碟的調製
    豆花好吃的秘密,關鍵在於味碟的調製說到食品,中國有很多特色食品小吃,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小吃。各種美食呈現在我們面前,不僅美味,而且新穎。這道重慶豆花是一道很受歡迎的民間菜,很常見,很多農村家庭都能做。
  • 北方火鍋經典的煙囪爐,白開水煮羊肉,那個是要蘸麻醬的
    但是有的人是真心實意的覺得跟你飲食偏好不同是異端的,建議遠離這種人。中國美食博大精深,就是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所謂異端,嘗試各種奇奇怪怪的食物搭配,烹飪方式,這才讓我們的美食文化如此豐富。北方火鍋,經典的煙囪爐,白開水煮羊肉,那個是要蘸麻醬的,因為羊肉是沒有調味,水是白開水。當然你不沾麻醬也行,自己還不是想怎麼吃就怎麼吃?我只是說,是這樣發展過來的。
  • 說不盡的酸味酸食:置於碟中是味,品於心間便是生活
    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後,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鄰座的客人直瞪眼。--《五味》平常人愛吃醋,也就是到醋碟裡蘸一蘸,嘗一嘗那一股酸香,這飯前直接喝醋,看起來對醋是真愛無疑了。
  • 「薯條蘸醬吃」用英語怎麼說?
    「薯條蘸醬吃」用英語怎麼說?1、to dip 蜻蜓點水,蘸(水,料等)2、dipping sauce 蘸醬碟,味碟3、Ketchup (吃肯德基的)番茄醬sauce這個關鍵詞你可不能忘記,否則以後你忘記dipping sauce,尤其是吃肯德基用的ketchup這個難詞時
  • 無蘸不飽飯:雲南人為什麼如此熱愛「蘸水」?
    這樣的邏輯要是放在雲南,那也不用區分了,通通扔進碟子做「蘸水」就行。雲南人愛說,無蘸不飽飯。一日三餐,要是哪一餐桌上缺了一碟子蘸水,縱是菜餚精緻,入口怕也變成了「清湯寡水」。但若是有了蘸水加持,簡單的一餐一飯,吃起來也是津津有味。蘸水,為啥有這麼大魔力?
  • 吃了那麼久火鍋,你知道最正宗的調料碟是怎麼調的嗎
    入秋了,天氣漸涼,很多人的味蕾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俗話說得好,想要安全過冬,是時候貼秋膘了。而貼秋膘的最佳方式,除了多吃肉外,來一鍋熱辣辣的火鍋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成都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之《蜀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 雲南人為什麼如此熱愛「蘸水」?
    萬物皆可「蘸」 蘸水並不是一種特定的食物,而是泛指雲南飲食中特色的調味料,作用是給食物去腥提鮮,幫助人們增進食慾。蘸水調味,在當地有一個專用名——打蘸水。 有人會問,「蘸水」在雲貴川地區都挺常見,雲南人餐桌上這樣一小碟子調味料和四川、貴州有什麼不同嗎?別說,還真有人研究過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倒也簡單,那就是在雲南,啥都能往裡「蘸」。葷菜、素菜、煮的、蒸的、燒的、煎的,在蘸水裡滾上一圈兒,喝飽了湯汁兒,往嘴裡一放,萬千滋味兒,一下子讓人的味蕾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