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每種菜品都有對應的醬油,吃烏龍麵加淡口醬油,吃生魚片用溜醬油。在法國,每副刀叉都有對應的餐食。吃肉食用最大的刀叉,吃沙拉用最小刀叉。在四川,每種蘸碟都有對應的美食。吃火鍋有香油蒜泥碟,吃兔腰有幹海椒碟。
蘸碟,一種在川菜體系中特立獨行的調味品。他游離在眾多川菜之間,卻從來沒有專情於任何菜品。蘸碟在川菜大家庭中有一個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補充口味缺陷。
川菜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在蘸碟的烘託下顯得如此繁雜。一個小小的蘸碟可以根據口味的不同做
出萬般變化,這就是川菜複合味的魅力。
或許這就是川人鍾情於蘸碟的原因。
如果你要問四川人最喜歡吃哪種蘸碟,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門的十幾種。
如果你要問四川人吃得最多的蘸碟是哪種,答案只有一個:油碟。
火鍋大概是川菜裡最能遷就每個人口味的菜品之一。葷素搭配,白湯紅鍋,軟爛耙活都由食客自己掌握,如果實在不滿意,還有油碟來救場。
油碟和火鍋算得上是天生一對。從又麻又辣又燙的火鍋湯底中夾起一片毛肚,在小小的油碟中涮一涮,瞬間就多了幾種口味,立馬就能將原本滾燙的毛肚放到嘴裡,大快朵頤。
關於火鍋蘸碟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經驗,可以靠油碟區分重慶人和成都人。
大多數重慶人的火鍋蘸碟只要油和蒜泥,最多加點鹽巴味精。而成都人的火鍋油碟花樣就多了。蒜泥、蔥花、香菜、小米辣、蠔油這些都是標配,折耳根、花生碎、大頭菜、芹菜、豆瓣醬算是補充,甚至有些店裡還提供老乾媽、芝麻醬、沙茶醬、韭菜花、豆腐乳等供口味小眾的食客自由發揮。
成都很多火鍋店都有自助調料,讓食客盡情發揮想像力(圖片源自網絡)
有朋友說火鍋油碟能反應出幾分人的性格來,我深以為然。
湯底是同樣的味道,一個小小的油碟就讓每個人嘴裡的味道大不相同。不管是口淡的還是口重的,不管是嗜辣的還是喜清淡的,都能在一口同樣的鍋中找到自己心儀的味道。
我想這就是火鍋油碟存在的意義。
「油碟」這個詞在四川人嘴裡一般默認的是吃火鍋用的「香油碟」(現在也經常有火鍋店用調和油或者菜籽油),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這幾年四川比較流行的泰式火鍋。
食物的遷徙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遷就和改良,泰式火鍋也是如此。
泰式火鍋在四川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再泰式。泰式的冬陰功湯底和香茅草味道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會加入濃濃的椰漿適應川人的口感,蘸碟進行了徹徹底底的本土化改良。和火鍋油碟師出同門的蒜泥,小米辣這些是必備的,辣鮮露汁、青椒碎、薑末這些調味料給了食客們泰式蘸碟的新鮮感。
四川泰式火鍋的蘸碟是徹底的改良(圖片源自網絡)
「油碟」這個蘸碟品種在四川還有一個升級版:原湯碟。
所謂的「原湯碟」就是把鍋裡的湯底作為底油製作出來的蘸碟,這種蘸碟頗有幾分「原湯化原食」的味道。
這種原湯碟的基礎調料大多和吃的菜品有關,比如吃冷鍋魚除了一勺湯底以外,還會放一些水豆豉、大頭菜,有些還會加上幹黃豆和芹菜顆粒;吃火鍋兔就會舀一勺重油湯底,甚至還會額外加一些香油。
能和原湯碟搭配的調料很多,蔥花、黃豆、大頭菜、小米辣、香菜等等,但是能將這些七七八八味道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一勺定乾坤的原湯。
在川菜廣袤的菜品中,原湯碟不一定是人們既定印象中的紅味。
比如羊肉湯的蘸碟除了除了香蔥香菜小米辣等等,還配一坨豆腐乳。這坨豆腐乳在蘸碟中如何化開呢?靠得就是一勺鮮美的原湯。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倒入蘸碟中使勁充分攪拌,不一會兒豆腐乳就化在原湯碟中。湯底中有豆腐乳的鹹香和醬香,一片肥美的羊肉裹滿醬汁塞在嘴裡,香菜剛化解了油膩,小米辣就像調皮的小孩跳了出來,讓你大呼過癮。
羊肉湯蘸碟的靈魂就是那塊豆腐乳(圖片源自網絡)
白味的原湯碟還有一個代表就是翹腳牛肉。翹腳牛肉的蘸碟端上桌時,一般是呈幹碟狀。幹辣椒放在火上烤香,再搗碎成細末,或直接搓碎成粗片,若你夾上牛肉直接沾這個碟子絕對會「辣得跳」。但是一勺牛肉湯下去,幹辣椒碟子瞬間變成了胡辣味的原湯碟,這時候蘸碟吃起來辣度稍減。當你以為已經適應了這個辣度時,哪知道又辣又燙的原湯碟早就將你激出了一身毛毛汗。
世上有正就有反,有陰就有陽,有油碟就有幹碟。
說完了油碟,我們再來說下四川常見的幹碟。
在四川,關於幹碟的記憶總是和串串香關聯在一起的。早些年成都繁華的商圈和大學門口有很多賣串串香的攤攤。這些串串香最初主打的葷菜就是兔腰,兩角一串,一串三個。
小小的兔腰在幹海椒碟子裡一打滾,瞬間就沾滿了佐料。一口咬下去,嫩氣的兔腰汁水爆開,和幹辣椒混在一起越嚼越香。
幹辣椒兔腰(圖片源自網絡)
有時候見到一些小孩子手裡竄著「毛票」在串串香攤子前盤算良久,選了一串體積最大的白菜葉子。白生生小手捏著竹籤,白生生的葉子在幹辣椒碟子中反覆拖拉,直到整片葉子都沾滿海椒才滿意。小小的嘴巴咬上大大的一口,就算辣得眼淚花流都不肯鬆口,小臉上全是滿足的表情。
這時候的幹碟佐料都很實在,幹辣椒打底,加點鹽巴味精就了事了。後來食客們口味變得挑剔,幹辣椒碟子也在逐漸升級。子彈頭、二荊條、河南新一代三種不同的幹辣椒加油在鍋裡面,手工炕幹、炒香後磨粉。三種海椒分工明確既有提色增香,又有增辣辣度。有些講究的老闆還會碟子中增加一些香辛料混合的鹽巴,這部分就算是老闆自己的秘方了。
傳統的幹海椒碟子(圖片源自網絡)
印象中四川「第二代幹碟」的誕生是西昌燒烤流行的那幾年。
這時候西昌燒烤把黃豆面帶到了幹碟中。酥脆的黃豆研磨成粉加入幹辣椒碟中,再輔以其他辛香料,吃起來和幹海椒碟子是完全不同的口感。不過黃豆面有一個不太好的缺陷:吃起來滿口鑽。所以後面很多講究的老闆會用炒制過後的花生粉加芝麻粉替代。
加了花生碎和黃豆面的幹碟(圖片源自網絡)
這時候食客間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口味分叉。有些人喜歡把幹辣椒和黃豆面混在一起吃,有些人則喜歡碟子裡一樣放一半,根據食材不同蘸不一樣的調料,有些食客乾脆就直接吃全黃豆面的碟子。
四川人的好吃會吃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記得以前吃串串香時,有個老饕還教了我一個「獨家配方」,一碗香油碟子打底,一個幹海椒碟子倒入其中增辣增香,一勺原湯增味。
香油碟,幹海椒碟,原湯碟,三碟合一,不得不佩服四川吃貨們的想像力。
前文說到,蘸碟有一個重要作用是補充口味的缺陷。
如果說幹碟和油碟是在口味上進行修補,那麼接下來的蘸碟則是口味的升華。
現代川菜講究的是複合味,但是有些食材天生就很寡淡,烹飪方式也很單一,那該怎麼辦?這時候就該我們的自帶複合味屬性的蘸碟上場了。
早些年雲貴川有種很流行的吃法,一碗豆花一碗飯,一碗燒白一杯酒。
豆花隨便吃,米粉隨便加,幾塊錢一份的豆花飯頗受歡迎。那麼寡淡的豆花該怎麼吃呢?
豆花碟子(圖片源自網絡)
自然需要油氣重的紅油蘸碟。蔥姜蒜、花椒,搭配辣椒、花生、芝麻等炒出來的秘制紅油調料,色香味都齊了。清淡的豆花配上重油重味的蘸碟,豆花立馬就變得妖嬈起來。
在四川,很多豆花店的蘸碟都屬於絕對機密,哪怕你和老闆混得再熟都不會告訴你配方,畢竟人家就指望著這個蘸碟賺錢的。很多食客不遠萬裡跑過來,就是為了吃上這一口蘸碟。
每個豆花店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
油酥餈粑海椒,再加點海椒麵增色增香;蔥切成碎,蒜打成泥;花椒、大料、八角、小茴香、熟芝麻等香辛料碾成末,油酥過的花生用刀背拍成碎渣渣,最後再淋上滾燙的菜籽油,這算是豆花蘸碟最常見的做法。有些地方會加入郫縣豆瓣,有些地方會加入小米辣,有些地方甚至會加入老薑粉,地方口味的差別就出現了。
以前聽一個老饕講過,豆花蘸水也是要分葷素的。我們平時吃的蘸水是素蘸水,在四川瀘州一帶吃豆花流行葷蘸水。這種蘸碟裡面加了炒製得非常幹酥的肉臊子,金鉤等食材。這種葷蘸水對於「肉食動物」來說想想都是口水。
四川有些地方喜歡吃嫩豆花,筷子功夫不好的人會吃得「鬼火冒」,稍微一用勁豆花被夾得稀爛。但是這都不妨礙食客們吃蘸碟的熱情。老饕們更喜歡的是老豆花,這種豆花自帶孔眼,加上一坨往蘸碟中一裹,佐料和油氣自然就往豆花裡面鑽,最是入味。
豆花飯(圖片源自網絡)
曾經在四川某個古鎮見一位老人家吃豆花飯,那才叫一個酣暢淋漓。
一口豆花裹著滿滿的調料進嘴,老人家飛快地扒拉上幾口飯,然後包在嘴裡細細咀嚼。一碟泡菜搭味,一口裹滿佐料的豆花下飯,很快一碗甑子飯就下了肚。老人家喝上一口小酒順了順,見蘸水還多,就繼續添飯,直到蘸碟裡的佐料被裹得乾乾淨淨,潔白如新。老人家再喝上一口小酒收尾,滿足地長嘆一聲,甚至暢快。
如果說豆花蘸碟算是化簡為繁,那麼四川的葷菜蘸碟就是推波助瀾。
何為葷菜蘸碟?「李莊白肉」這道菜就是典型。
選肥瘦均勻的豬腿肉,切成三寸方塊,下鍋煮到七分熟。撈出後快刀切成薄片。李莊白肉這道菜之所以聞名一靠得是刀工,二靠得就是調料。傳統的白肉調料只用白豆油,芝麻油,紅油辣椒,花椒末少許即可,後來也有改良版的「蒜泥白肉」和「豆瓣白肉」。最近又開始流行以涼麵作為涼拌白肉的配料,吃完白肉之後用剩下的調料拌一碗涼麵吃,甚至巴適。
涼拌白肉
除了白肉需要蘸碟,滷肥腸、手撕兔、兔肚兒、白切雞、牛肉、拐拐肉這些葷菜都可以配上蘸碟。
滷肥腸的蘸碟很簡單,口味淡的只用滷水加蔥花就好,口味重的則還要在滷水碟子中加入紅油辣椒。手撕兔和兔肚的蘸水,底料是紅油,主角是小米辣;四川白切雞的蘸水和廣式的大不同,除了生抽小米辣之外,還有蒜泥青椒泥等等。
要說最近葷菜蘸碟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古藺麻辣雞的蘸碟。
古藺麻辣雞的蘸水很是講究,與傳統蘸水截然不同。
古藺雞製作過程的繁雜不用我們贅述,它的蘸碟卻是一絕。我個人認為古藺麻辣雞之所以好吃,就在蘸碟的升華。除了常見的熟油辣子以外,它的蘸碟中還會加入雞湯,滷水等原湯。
夾上一筷子手撕雞肉,在蘸碟中飽吸湯汁。特殊的蘸碟湯汁浸潤進雞肉的每一絲紋理之中。一口咬下去,既不會柴,也不會沒味道,只會越嚼越香。
四川人到底有好喜歡吃蘸碟,從蘸水菜能單獨成一個派系我們就能窺探一二。
蘸水菜算是川菜中典型的江湖門派。以自貢為起點,往川西南方向出發,到西昌為止,幾乎都是蘸水菜的地盤。
說起來獨樹一幟的蘸水菜製作並不算複雜,但是關鍵仍在一碗蘸水中。
蘸水菜的蘸碟是有葷素之分的。素菜在食材近熟斷生之時撈起,這個時候的食材本味最為突出,蘸水就得用鮮椒、碎蒜泥、蔥花、油酥豆瓣、花椒麵、醬油、味精等,用麻辣香濃的味道增加蔬菜的口味層次。
葷菜食材蘸水,則需要用紅油、醬油、炒餈粑辣椒、香菜等厚味調成的蘸水,減膩提香,原本平淡無奇甚至有些腥的葷肉在蘸水中打個滾,立馬就迸發出驚豔的感覺。
蘸水菜(圖片源自網絡)
蘸水菜有一個典型的代表:蘸水茄子。
蘸水茄子製作非常簡單,茄子切好放在鍋裡蒸熟即可。但是蘸水茄子之所以受歡迎就在一盤蘸碟中。
這種蘸碟說起來也很是簡單,味精、鹽、辣椒麵,舀上一勺煮菜的湯,沒了。但是就是這種簡單的食材加上簡單的蘸水,卻能吃出食物和香料最原本的味道,不多會兒的功夫幾碗飯就下了肚。
蘸水菜(圖片源自網絡)
不過若是說最簡單的蘸水菜,我個人覺得倒是非綿陽冷沾沾莫屬。幾十種用牙籤串好的葷素菜,整整齊齊地碼放在桌上。一個食客面前有一大一小兩個碟子,食客將中意的菜品蘸上喜歡的調料,放入大碟子中吃,牙籤放在小碟子裡,方便結帳。
冷沾沾的擺盤非常誘人(圖片源自網絡)
有些冷沾沾的路邊攤上只有兩個公用的調味碗,這時候老闆總會不停地念叨
「只能沾一次!只能沾一次哈!你多沾幾次其他人咋個吃嘛!」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四川的蘸水其實不止麻辣酸甜,也是有純甜口的。
熱乎乎的餈粑,在紅糖蘸碟中打上一個滾。一口咬下去,外酥裡糯的餈粑搭上醇甜的紅糖,吃貨的幸福就是如此簡單。
說了這麼多,你們覺得四川哪種蘸碟最好吃呢?
想了半天,這一票還是要投給家裡頭的蘸碟。
媽媽煮的兒菜,耙茄子,小南瓜,爸爸買的豆花兒,煮的白肉,切的皮蛋,還有我心心念念的連鍋子,都需要一個家裡頭的蘸碟來幫襯。
家裡頭蘸碟的配方絕對是隨心所欲,肆意妄為。
香菜莫得用芹菜替代,大頭菜莫得用折耳根取代,爸爸要吃辣點,媽媽要吃酸點,我要吃鹹點,那麼多奇奇怪怪的要求,一個小小的蘸碟竟然全部滿足了。
還是家裡的蘸碟最好吃
一家人的筷子就在這個蘸碟裡面打架,媽媽剛裹好佐料的豆花被爸爸截胡了,我一不小心就把嫩豆花夾成得稀碎。一家人嘻嘻哈哈,搶來搶去,不知不覺一桌子菜就下了肚。
或者這就是家裡蘸碟最重要的秘方配料。
你要再問我四川那麼多蘸碟究竟哪種最好吃,我只能告訴你四個字。
適口為佳。
【東拉十八扯 044】
【往期專題精選】
如果川菜有辣味分級制度
如果川菜們是一個企業,那麼川菜的這些關係就好解釋了
成都人嘴裡的「肉三花」:腦花、腰花、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