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名言,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奉為不變的定理,這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述名句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後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其內容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那麼,我們應當如何認識和理解「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呢?老夏在這裡結合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的角度來談一定自己的認識
1「知禮節」與「知榮辱」是建立在「倉廩實」和「衣食足」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這裡的物質條件指的是「倉廩實」和「衣食足」,這裡的意識和精神層面的東西是指「知禮節」與「知榮辱」。這句話說有它的一定的道理的。從個人層面上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滿足了這些需要個體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適,頂部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為成長型需要,因為它們主要是為了個體的成長與發展。一般來說,這五種需要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就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滿足基本物質的條件的需要屬於基礎需要,而追求精神層面的需要則是處於高級的需要。正確反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係, 不難看出「倉廩實」和「衣食足」是「知禮節」和「知榮辱」的基礎, 比喻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因為「倉廩實」了,溫飽問題已經都到基本解決,進一步就可以講究禮義廉恥之類的文明規範了,這是一種社會取向。俗語貧賤夫妻百事哀指的是生活一但不如意,面臨經濟窘迫,夫妻間因此爭吵、發愁,繼而影響夫妻感情。通常如果兩人的心理承受力不強,會因錢的問題爭吵、打架,還有雙方都有可能因守不住清苦而出軌的。貧賤夫妻要做到窮開心、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那是要多麼強大的心理和修煉。我國在建國初期,在經濟極其貧困的情況下,人們以超乎尋常的精神建設國家,但持久性差。歷史上,廩實用足而知禮曉辱者甚多。鄭國巨商弦高仗義疏財,厚犒秦師,為國紓難;齊國宰相鄒忌巧進忠言,勸君除蔽,富國強兵。當今社會,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士熱衷於公益事業、彰顯較高的精神追求。說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和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是離不開物質條件的實現的。
2「倉廩實」和「衣食足」與「知禮節」與「知榮辱」並不完全同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係絕不簡單的是遞進關係,在思想領域,有時候兩者的關係是顛倒的。十九世紀,經濟發展程度不如英、法的德國,並不影響它在思想領域起第一小提琴手的地位。歷史上,廩實足而失節背禮者也不少,比如位居宰相的秦檜,國難當頭,虐殺忠良;身為明將的洪承疇,兵敗身俘,覷顏侍敵。可敬是那些囊空用乏而知禮節者,比如方志敏不名一文而能捨生取義,楊靖宇吞食草根而能御辱抗敵,朱自清寧肯餓死而不食美國麵粉。說明精神層面的東西有時相對於物質層面的東西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
管仲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始作俑者,儘管他把齊國治理得國富民強,卻絲毫沒有放鬆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是在《管子》一書,他就振聾發聵地疾呼:不加強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國家就會滅亡。他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時至今日,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面對物慾橫流的社會,有多少人富裕起來的人陷入了欲望的漩渦,又有多少富裕起來的人忘記去建築自己心靈的家園?有的人腰纏萬貫仍為富不仁,他們貪汙、受賄、詐騙、搶劫、吸毒、無所不用其極;更有甚者,獨闢蹊徑,人格喪盡,成了乞丐「富翁」。按照「倉廉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定理,人們富裕了,品質往住就自然高尚了嗎?就不需要精神文明建設了嗎?顯然不是。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中國人自古以道德立國、立身、立命,幾千年來講究仁、義、禮、智、信,沒想到了今天,在國人還來不及為舉世矚目的經濟榮光邀杯慶祝時,行業暴利、食品安全、醫療安全、建築安全等惡性事件卻像一把把利刃,劃出道道令人觸目驚心的傷口。溫家寶曾經質問房地產商是否流有道德的血液,痛斥「道德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樓倒倒、瘦肉精、天價醫療費,等等。人們尚不能判定,一切是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追逐利潤最大化成為共識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人的道德真的崩塌了嗎?利益面前,道德的價值何在?如果說道德淪喪是發展過程的必然代價,但願這個代價是短暫的。由此可見,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必須同步發展,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