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篇:獎勵雖然是個好東西,但是用不好,就會變成懲罰

2020-12-17 遊戲旅人君

在遊戲設計中有一條規則,不要隨隨便便給玩家獎勵。

這其實很奇怪,按理說,獎勵誰都喜歡,應該多多益善才是,多給獎勵,玩家就願意留在遊戲中,對於遊戲的留存是大有好處。

以前我也遵循,但是一直不是太明白其中的緣由。

直到讀到了一本書《獎勵的懲罰》。

原來獎勵不止是一種激勵,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變成懲罰。

得與失的懲罰

讓我聯想起之前公司的一個例子。

我們公司以前每年都有旅遊基金,由公司提供給員工一筆資金,用於旅遊,這是公司提供給員工的一項福利。

後來,因為公司調整,這項福利就取消了。

相當於原本屬於獎勵的東西,沒有了,甚至變成了懲罰。

員工的積極性就會降低。

就好像你平白無顧拿走了屬於我的東西。

如果在遊戲中,玩家沒有完成任務,卻意外得到獎勵,或者莫名其妙就獲得了獎賞。

他會欣然的接受?還是會對其它玩家炫耀?又或者對這件事情本身產生疑惑?

遊戲出BUG了?

當獎勵突然間沒有了,他覺得遊戲就是在懲罰自己。覺得遊戲是不公平的,遊戲設定有問題,可能因此而對遊戲感到失望,離開遊戲。

得與失的對比,就是一種獎勵的懲罰。

動機的懲罰

現在很多大人教育孩子,都喜歡使用獎勵。

只要按時完成作業,參加興趣班,做家務,就會得到獎勵。

短期來看,是有效的,孩子會為了獎勵,而認真去做作業,去上課。

這是利用外在的獎勵來刺激孩子的行為。

但是,如果孩子一旦陷入了獎勵刺激的模式之中,就會很容易將獎勵做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原先的興趣,對於知識的探究,對於愛好的培養,學習的自我激勵。

孩子的內在動機被外在動機所替代。

唯結果論,忽略了過程。

可以想像,孩子雖然完成了任務,卻無法從中得到真正的成長。

甚至因此對孩子造成傷害。

所以,大多的獎勵式教育,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現在的很多遊戲也是類似的情況,打怪,做任務,過副本,進戰場,都是自動掛機,只為了最終的獎勵。完成忽略了遊戲的過程。

而遊戲的過程往往才是最重要的,才是遊戲的樂趣所在。

邊際效應的懲罰

即使你可以不斷獲得獎勵,但是還是逃不脫另一個懲罰,就是邊際效應的。

邊際效應其實很好理解,當你很餓的時候,吃第一個包子,覺得最頂事,可是吃第二個,第三個,慢慢的就覺得一般的。包子所能夠給你帶來的獎勵刺激就會減弱。

獎勵也是一樣,如果想維持獎勵帶來的持續刺激,必須不斷增強獎勵。

而這明顯是一條不歸路。

遊戲設計中也多會用到邊際效應。

在線時長,連續登錄,等級獎勵等,都在不斷增加,以維持獎勵所帶來的持續刺激。

冒險的懲罰

在電子競技中,越是在決賽,比賽往往越不好看。

往往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也不會出現一個人頭,大家都悶頭打錢,發育。

等到有十足把握,覺得勝算比較高時,才會選擇主動進攻。

這其實是沒辦法的,為了獎勵,為了獎盃。

誰都會選擇更穩妥的打法。

但是,賽事又不能沒有獎勵的存在。

這種情況,是遊戲本身要解決的問題,不能將問題歸於賽事的獎勵。

如何在遊戲機制上去做調整。

獎勵願意冒險的一方,能夠獲得更多的主動性,獲得更多的收益。

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打出精彩的比賽。

可見,獎勵雖然是好東西,但是也不能濫用,要選擇時機,選擇情境。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與您一起探究遊戲設計的奧秘,原創不易,如有興趣,可以點點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教子必讀:壞習慣的獎勵是即時的,但是後果性的懲罰將逐漸延遲顯現
    教子必讀:壞習慣的獎勵是即時的,但是後果性的懲罰將逐漸延遲顯現2020年的疫情,讓很多家庭增添了無盡的心事。孩子痴迷於手機遊戲、微信聊天,已經成為很多父母的煩惱。 孩子玩起來手機就「不要命」,如果奪走孩子的手機,他就立刻像一條奪走口中骨頭的狗,翻臉爭吵,怒目而視。
  • 家庭教育中如何用獎勵與懲罰
    這個時候可能就會有熱心的「過來人」向你支招:「小紅花」可是個好東西,特別靈驗。有沒有中槍,我自己就是這樣的,家裡還有小紅花的牆。但是我已經發現了,效果有時並不能達到預期,孩子可能是為了獎勵而去做一件事。在幾十年前,教育和心理學領域普遍是支持使用獎勵的。從70年代開,以德西為代表的心理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開始質疑獎勵的有效性,並以一篇對過去三十年128項審慎的實驗調查研究為結尾,從此將這份爭議一錘定音。
  • 責任在主人,請用「獎勵」代替「懲罰」
    為什麼我的狗總愛亂咬東西?為什麼我的狗總愛隨地大小便,難道是因為它天生腦袋笨? 其實大部分狗狗的智商都很高,它們甚至懂得察言觀色,從主人的肢體語言判斷自己是不是闖禍了。並且它們還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討好主人,獲得獎勵。
  • 獎勵和懲罰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兩大法寶,怎麼用?裡面有技巧
    獎勵和懲罰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兩大法寶。通過獎勵可以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激勵孩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通過懲罰可以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個性和習慣。獎勵和懲罰是一種家庭教育的藝術,只要父母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方式去獎勵和懲罰,教育的效果往往會更佳。接下來,我就跟大家介紹一下獎勵和懲罰。
  • 教育的無力往往從懲罰和獎勵開始
    入園第三天,外出吃飯加遊戲機打球一次,200多。……入園第五天,蛋糕、冰淇淋、遊戲機打球,所有孩子喜歡的東西都不能再對她形成任何的誘惑力。對於幼兒園的抗拒,孩子已經崩潰到了極點。這種「賄賂」教育,在此時,顯得如此無力。
  • 孩子考好了,獎勵現金好不好?
    但是,也不能放大反應,表現得喜出望外,動不動就現金打賞,這樣會讓孩子誤解,覺得我父母喜歡的是考高分的自己,學習好的自己,而不是真的愛自己。獎勵是把雙刃劍,一定要慎用!如果獎勵成了習慣,一旦沒有了獎勵,孩子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理由。正如有個老人不喜歡周圍的孩子在他家草坪上踢球,就運用了獎勵辦法來使他們遠離。他提出每天給他們一美元,孩子們踢得很高興。
  • 獎勵?還是懲罰?教育孩子還有更好的方式
    如今8歲的小易已經進入小學,雖然前路漫漫,但是易媽堅信孩子的未來仍然充滿了希望!你好,我是易媽。作為孩子的首位教育者和引導人,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至關重要,採用情感引導的家庭規矩分明,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加堅韌聽話且善於交際。那麼為了促進與孩子的良性溝通,父母應該做到哪些呢?
  • 獎勵孩子有禁忌,用好能激勵,用不好適得其反,關鍵看家長怎麼用
    用得好可以激發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是管教孩子的好幫手,用不好不但會讓孩子變得貪得無厭,還會適得其反磨滅他做事的積極性。結果就是因為獎勵的10元錢,讓踢垃圾桶變成了一個辛苦的差事,每天都要去踢,一個月才那麼點錢,於是沒過多久,那幾位叛逆的小年輕就對踢垃圾桶失去了興趣。所以說,「獎勵」不一定會有鼓勵的作用,有時候效果會適得其反。如何利用好「獎勵」這個管教孩子的好幫手,而不讓效果適得其反呢?
  • 孩子表現好了就獎勵,表現不好就懲罰,這種管教模式已經過時了?
    通常,家長們的做法是孩子表現好了就獎勵,表現不好就懲罰。但是,據說這種管教模式已經過時了?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是一位屢獲殊榮的記者,並持有家庭培育師資質證書。她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系,曾任紐豪斯新聞社和彭博新聞社的全美通訊記者。
  • 獎勵等於懲罰,你同意嗎?
    言外之意就是「你現在還不夠好」。3,獎勵聽話的孩子是一種操縱。表揚等於在提醒孩子,他們正在被評價和判斷。孩子可能會感到你愛的是他們的表現而不是他們個人。4,孩子可以輕而易舉地發覺父母試圖操縱自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聽到了褒獎卻不在乎或者是轉向走開的原因。5,獎勵等同於懲罰。當孩子只有順從才能獲得獎勵時,那沒能贏得表揚或獎勵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失敗。
  • 孩子學習動力來自:自尊、懲罰、獎勵、自我驅動?
    內在驅動、外力驅動、懲罰驅動誰更有用內在驅動是人天生自帶的本能,也是人生最為重要的一項能力。但這項本能也會隨著父母家庭的幹預而發生變化,好的家庭會讓這項本能成為:自律、吃苦耐勞、自我激勵的象徵。而不注重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懶惰、怕苦、厭學等情況發生。
  • 犬子言:相比懲罰,我更喜歡獎勵!
    我喊住了兒子,並且對他說:「姐姐是練好了球,才去投籃的,你到現在還沒有拍滿100個。我跟你說,你不拍滿100個球,是不會讓你去投籃的。」兒子看了看他姐姐,又看了看我,然後說:「爸爸,那要是我一天都拍不滿100個,不就是不能去投籃了嗎?」我回答說:「是的,你必須拍滿100個才能去投籃,否則就不給你過去。」
  • 獎勵自己真的對實現目標有用嗎?
    那麼有人就會建議,你可以給完成目標增加一個動力,比如獎勵。那麼,獎勵就真的能讓我們擁有滿滿的達成目標的動力嗎?什麼是獎勵機制?比如我小時候,牙齒不好,有蛀牙問題,到了換牙期爛掉的牙根還遲遲不掉,我媽就要帶我去拔牙。那我肯定不願意啊!於是我媽就告訴我,只要拔完了牙,就可以吃一個冰淇淋,因為拔牙後吃冷的東西可以幫助止血。
  • 用貼紙獎勵孩子,做不好適得其反,家庭教育中如何避坑?
    那這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呢?積分制度主要是為了鼓勵孩子好的行為,懲罰孩子壞的行為,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學校裡,老師通過這種制度,引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可能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制度本身是沒有好與壞之分,關鍵是看我們在什麼樣的場合,以及如何去使用它。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看來獎勵制度可以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強化孩子的某些行為。怎樣讓這種制度更有效雖然這是由來已久的制度,但是老師在施行過程中,也要講求方式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積分的鼓勵作用。
  • 孫儷獎勵兒子20分鐘玩遊戲受到好評:99%家長都用錯獎勵方法
    有個詞叫「代幣制「,是用象徵錢幣、獎狀等標記物為獎的手段,以此來強化良好行為的一種行為治療方式。這樣的物質獎勵好處就是見效快,但弊端也很明顯,如若總用這樣的辦法,到最後孩子不會買帳。網友還表示自己試過用獎勵小紅花的方法,表示小紅花積攢到一定量就能夠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可是孩子堅持沒兩天就說:「媽媽,我不想要小紅花了。」
  • 總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小心觸犯「德西效應」,不當獎勵變懲罰
    文章/熊二編輯/琳姐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對孩子實行物質獎勵,一方面是因為物質獎勵對於孩子的激勵作用比較大,另一方面是因為直接用物質獎勵比起帶孩子出遊等行為獎勵來得更加簡單方便。在教育兒童的時候也是同理,如果孩子本身就想去做這件事情,但是父母把孩子的行為和獎勵掛鈎,長期以後,孩子的動力就會從內心的散發變為從外界的催促了。所以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觸犯到&34;。
  • 為什麼懲罰教育不管用?寶媽用親身經歷總結出10條原因
    在女兒吃飯這件事上,我也曾使用過「再不好好吃,你就別吃飯了」這樣的懲罰方法,以期望達到讓孩子因為餓了,會主動要求吃東西的目的。實際上,劇情並沒有按照我計劃好的路線來發展。反而,每次吃飯時,發現我有情緒爆發的苗頭,她就會說「媽媽別生氣,她(指她自己)不吃就算了!」讓人又好氣又無語。之後,我們便改變了勸飯的技巧,會跟她說「不吃菜菜,臭臭拉不出來!難受!」
  • 好孩子是誇出來,還是懲罰出來?心理學:把握3個原則,二者皆可
    在跟蹤調查了兩種不同教育的數百個家庭後,心理學家得出了結論:只要把握好3個原則,無論是習慣於懲罰的家長,還是習慣於獎勵的家長,都能培養出心智健康的優秀孩子。獎勵和懲罰的3個原則首先,心理學是怎麼定義獎勵和懲罰的?
  • 孩子不聽話,BCBA教你五種高級懲罰方式
    第三招  邏輯結果懲罰 邏輯結果懲罰是指由家長制定與孩子的行為有邏輯關係的結果。 舉個例子:在家裡,媽媽告訴小B吃完東西後要把裝食物的盤子送回廚房,但是小B每次都忘記。媽媽為了預防這個不好的結果,就給小B制定了一個規則:「因為你吃完東西沒有把盤子送回廚房,所以你以後都不能將食物帶離廚房。」
  • 瑞君專欄 | 獎勵和懲罰,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獎勵和懲罰對孩子成長起到的作用是什麼?我們來看看這個過程中的獎勵對孩子起到了什麼作用?道理似乎很淺顯,孩子因為得不到獎勵就不再去做那件事情了。那麼可不可以這樣看,孩子的行為是受獎勵來支配的,做與不做,不是自己的自主選擇,而是由獎勵做出的決定。如果我們繼續向下思考,掌握獎勵品的人,是不是就可以控制孩子的行為了。換個方式,我們把獎勵(或者獎勵品)拿掉的話,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被人控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