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如何用獎勵與懲罰

2020-09-11 stonedxl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教育要以正向、鼓勵為主,而孩子爸爸卻以嚴格要求、必須懲罰,我們兩個在孩子教育方面有很大的意見分歧。

今天學習了早教知識,也算是給我自己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所以我分享給大家~

經常能看到焦慮家長的提問,比如:熊孩子總是不好好吃飯,學點什麼都堅持不下來,就喜歡惡作劇還屢教不改,怎麼辦?

這樣的煩惱,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太熟悉了?

這個時候可能就會有熱心的「過來人」向你支招:「小紅花」可是個好東西,特別靈驗。

有沒有中槍,我自己就是這樣的,家裡還有小紅花的牆。

是不是已經躍躍欲試了?但要知道,教育是一項細水長流的艱巨事業,只著眼於一時的效果很可能會忽視孩子長期的成長。

但是我已經發現了,效果有時並不能達到預期,孩子可能是為了獎勵而去做一件事。

在幾十年前,教育和心理學領域普遍是支持使用獎勵的。

從70年代開,以德西為代表的心理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開始質疑獎勵的有效性,並以一篇對過去三十年128項審慎的實驗調查研究為結尾,從此將這份爭議一錘定音。

內在動力和外部激勵

通俗地講,內在動力是指做事僅為這件事情本身,而外在動力是為了獲取除此事之外的好處。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讀書,是因為自己喜歡,享受閱讀的樂趣,那就是內在動力;如果讀書是為了媽媽可以獎勵一頓大餐,那麼這是外在動力在起作用。

我們都希望孩子做事是從內在動力出發的,因為這樣的行為更加持久和穩定。

德西等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外部激勵,不僅不會幫助孩子形成內在動力,還會明顯地削弱它!

這裡所說的外部激勵,不僅限於我們常說的物質獎勵,還包括介於精神和物質之間的獎勵,甚至是部分的口頭誇獎。

德西效應及相關實驗

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隨機抽調了一些學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所有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

進入第二階段,學生被分為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對照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

第三階段,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學生是否仍在休息時做題,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

結果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會比獎勵組的學生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

也就是說獎勵組對解題的興趣反而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卻仍然對解題保持了較大的興趣。

後來很多相關的實驗都得出了一樣的結論,當人們正在做一件對他來說有一定樂趣的事情時,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他的內在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的一件事,不斷誇獎或者獎勵,反而會讓孩子不喜歡做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也許聽過,一群孩子總去一個老人家附近打鬧,吵得老人無法休息,怎麼勸阻都沒辦法。

後來,這位老人想了個主意,告訴孩子們他很歡迎他們的到來,並且承諾他們每來一次,就會給他們1塊錢。

過了幾天,變成了五毛錢,又過了幾天,就不給了。這群孩子拿不到獎勵,漸漸地都不來了。

看看,外部激勵對內在動機的削弱有多麼強大!一件孩子們本來純粹以熱愛為目的去做的事情,就這樣被獎勵毀了。

而且德西派的心理學家認為,即使讓孩子完成「無聊的」、「沒有內在興趣」的任務時,依然不要採用外部獎勵。

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無從得知孩子會在何時逐漸產生內在的興趣,而使用獎勵,幾乎會損壞這種轉變發生的可能性。

自主性是形成內在動機的關鍵

你一定會問,如果孩子就是對一件事情不感興趣,怎麼辦?

德西提供了一個最明顯有效的方法:「給與自主性」,用三步法就能解決:

第一步,坦誠地承認這件事情確實無聊、或者看起來沒意思。其實就是共情。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做這件事長期的意義。

第三步,在具體怎麼完成這件事情上,儘可能地給孩子一些自主權。

舉個例子,如果你希望小朋友培養閱讀的好習慣,與其搞一個小紅花板,或者承諾一個大玩具,不如跟孩子這樣聊天:

「我知道你覺得每天要看半個小時書很費勁,不如看動畫片那麼簡單輕鬆,但是你要知道,讀書能給你更多的知識,而且書裡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當你讀多了,會發現他們能帶領你去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這樣吧,咱們約定一下,這半個小時內,你要看什麼書,完全由你自己決定!

(或者我們可以每個月去書店一次,你可以自由挑選任何你喜歡的書,怎麼樣?或者你來挑選一個你喜歡的閱讀燈/椅子?或者你來定每次讀多長時間等等)。」

這種自主性能產生的動力是非常強大的,最終我們希望孩子獲得自主的掌控感。

外在獎勵完全不能用嗎?

當然不是的。

實驗證明,當這種獎勵是驚喜的時候,對孩子而言,是沒有負面作用的。

比如,如果你某一天突然帶回一個小汽車,告訴孩子,這是由於之前他這個月每天吃飯時間比一個月以前縮短了很多,這對孩子就是一個正面鼓勵。

但是,如果這是一個預先告知的獎勵,那就走回老路子了,會對孩子的內在動機有害而無利。

對各種教育方法,很多家長判斷的標準就是靈不靈,按照某種方法做了,孩子依然不聽話,那麼這種方法就沒用,這是聽到過最多的家長反饋了。

但是,教育孩子並不是為孩子尋找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外在獎勵方法的流行,最根本的原因莫過於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教育孩子中,要抗拒那些短視的做法,是需要定力的。

另外,我覺得這種方法對於公司裡員工的管理也是可以的,偶爾來點不知道的獎勵,刺激員工工作積極性,從心理學上講都是一樣的。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暴力懲罰是最差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暴力懲罰是最差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暴力懲罰是最差的教育方式「打屁股」是對孩子的一種暴力懲罰方式,也是最無能的懲罰方式,雖然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多大傷害,但卻會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陰影,這種心理陰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長大後的學習和生活。如此說來,在家庭教育中,是不是不能對孩子採取懲罰手段了?當然不是。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隱形的家教藝術,更是一種家教智慧,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 聊聊家庭教育中「懲罰」與「管教」的區別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則,如果孩子違反了就會得到相應的懲罰。久而久之,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還比較聽話,懲罰還是有效果的,可是越長大,孩子越反感,懲罰的效果越來越小了。「懲罰」和「管教」之間存在根本的區別。制定規則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對孩子有益。制定規則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獲得良好的管教,而不是為了總是懲罰孩子。
  • 用貼紙獎勵孩子,做不好適得其反,家庭教育中如何避坑?
    積分制度主要是為了鼓勵孩子好的行為,懲罰孩子壞的行為,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學校裡,老師通過這種制度,引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可能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制度本身是沒有好與壞之分,關鍵是看我們在什麼樣的場合,以及如何去使用它。
  • 獎勵?還是懲罰?教育孩子還有更好的方式
    同時,作者列出了家庭教育中的4個誤區,這4個誤區影響我們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家庭教育中的4個誤區01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家長們普遍認為,對付不聽話的孩子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控制,也就是懲罰;另一種方法則是放任,因為父母感到無可奈何。
  • 獎勵和懲罰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兩大法寶,怎麼用?裡面有技巧
    獎勵和懲罰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兩大法寶。通過獎勵可以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激勵孩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通過懲罰可以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個性和習慣。獎勵和懲罰是一種家庭教育的藝術,只要父母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方式去獎勵和懲罰,教育的效果往往會更佳。接下來,我就跟大家介紹一下獎勵和懲罰。
  • 責任在主人,請用「獎勵」代替「懲罰」
    但為什麼很多主人都不滿意自己狗狗的行為呢?其實大部分責任還是在主人,主人的某些行為誤導了狗狗,讓它們誤以為對的行為是錯的,錯的行為會獲得獎勵,久而久之,狗狗就養成了很多壞習慣。
  • 第21篇:獎勵雖然是個好東西,但是用不好,就會變成懲罰
    在遊戲設計中有一條規則,不要隨隨便便給玩家獎勵。這其實很奇怪,按理說,獎勵誰都喜歡,應該多多益善才是,多給獎勵,玩家就願意留在遊戲中,對於遊戲的留存是大有好處。以前我也遵循,但是一直不是太明白其中的緣由。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還是懲罰出來的?
    在家庭教育中,獎勵與懲罰是不可迴避的話題。到底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是鼓勵賞識好,還是及時批評懲戒好成了值得家長和教師思考並解決的困惑。教育經驗告訴我們:獎勵與懲罰是控制行為的有效手段,已成為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激勵方式,不過很多的教育指導專家也告訴家長:盲目的懲罰和獎勵,其效果不僅不能有效控制孩子的行為,反而還會適得其反。
  • 3分鐘了解:教育孩子該怎麼獎勵、怎麼懲罰
    這些都是物質獎勵,物質獎勵可以用,但不能經常為之,尤其是想讓孩子一生都具備的素質與習慣。說簡單點兒,就是孩子沒有任何物質獎勵的情況下,還樂意幹的那股勁兒。我的一個朋友,是這方面的能手,她的女兒在小學年紀就會做飯,手藝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她說:我就是請教她,我讓她覺得她才是最能幹的。所以,獎勵不如獎給孩子內在動力!
  • 教育的無力往往從懲罰和獎勵開始
    誰來救救無力的我以前,孩子不想洗澡,不想收拾玩具,不想做的任何事情,我們都能用一個動畫片或者玩具賄賂成功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在一些大事情上,比如入園、學習、寫作業,獎懲教育還有用嗎?不管用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這種獎懲教育實際上是大人對孩子的一種操控。如果我們總是控制著孩子的行為,那麼他們就永遠沒有辦法掌握自我規約的能力。
  • 瑞君專欄 | 獎勵和懲罰,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最慣常使用的就是這兩個方法了,但是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獎勵和懲罰對孩子成長起到的作用是什麼?我們來看看這個過程中的獎勵對孩子起到了什麼作用?道理似乎很淺顯,孩子因為得不到獎勵就不再去做那件事情了。那麼可不可以這樣看,孩子的行為是受獎勵來支配的,做與不做,不是自己的自主選擇,而是由獎勵做出的決定。如果我們繼續向下思考,掌握獎勵品的人,是不是就可以控制孩子的行為了。換個方式,我們把獎勵(或者獎勵品)拿掉的話,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被人控制著。
  • 幾種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
    幾種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一)言傳(教)與身教在家庭教育中,言傳(言教)就是通過語言對子女進行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三)鼓勵(表揚)與懲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和上進心的,處於&34;的初中學生更是如此。這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
  • 宋嘉樹如何教育孩子獨立堅強?洛克菲勒:獎勵比懲罰更有效!
    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與孩子在行為與靈魂上碰撞與影響!天下父母心皆相同,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無比優秀!成為父母的驕傲!而在孩子的內心,也希望自己的父母無比優秀,成為自己的驕傲!今天我搜集了些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也許從中我們也能借鑑一二!
  • 獎勵等於懲罰,你同意嗎?
    你是否也用過獎勵的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合作?是否也發現當我們不斷做出獎勵的承諾時,孩子的要求也會不斷地提高?獎勵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手段,一旦孩子習慣了為獎勵而行動,孩子往往只想完成最低要求,並從中獲得成就感,但大多家長則是希望孩子能盡力而為。
  • 一本顛覆認知的書:獎勵的另一面是懲罰?
    羅胖羅振宇曾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中講到創新需要「多元認知模型」, 所謂多元認知模型,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心理學中的有一個流派——行為主義,其認知模型是:獎勵和強化可以塑造人的行為,要想塑造和培養個體的某一行為就要給予強化,其中獎勵是尤為重要的。這也是非常流行的觀點。
  • 《無條件養育》:懲罰和獎勵都沒效,最有效的教育是無條件的愛
    文/婷媽alan(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1如何養育孩子一直是一個很難的課題。要避免這樣的失誤,就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方式重建自己的育兒觀了。2最近正在看美國知名育兒專家艾爾菲·科恩的《無條件養育》,不得不承認,他的某些觀點刷新了我的認知。
  • 懲罰孩子,不要無腦的打罵,這麼做效果最佳
    家庭教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中國父母都在提倡孝子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用和最常用的措施是懲罰,實際上懲罰孩子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最常用的紀律是毆打和責罵。只能說,不當毆打和罵孩子的方法不當會傷害孩子的身心,甚至導致孩子的逆向成長,適當的教育可以警告孩子並督促他們改正錯誤。,沒有孩子無法控制,只有父母無法控制。作為父母,以這種方式懲罰孩子是有效的。
  • 教子必讀:壞習慣的獎勵是即時的,但是後果性的懲罰將逐漸延遲顯現
    教子必讀:壞習慣的獎勵是即時的,但是後果性的懲罰將逐漸延遲顯現2020年的疫情,讓很多家庭增添了無盡的心事。孩子痴迷於手機遊戲、微信聊天,已經成為很多父母的煩惱。 孩子玩起來手機就「不要命」,如果奪走孩子的手機,他就立刻像一條奪走口中骨頭的狗,翻臉爭吵,怒目而視。
  • 獎勵制度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可行嗎?
    有些父母會擔心,如果經常獎勵孩子的話,孩子會不會對獎勵容易失去興趣呢?研究表明,無論孩子表現怎樣都給獎勵的話,孩子確實容易失去興趣。但獎勵和孩子表現的好與壞有關的話,孩子會更喜歡這個獎勵。因此正確的獎勵機制可以激發孩子內在的興趣,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很容易錯把賄賂當獎勵。雖然賄賂和獎勵本質上都是一樣給孩子東西,但獎勵是內在動機,而賄賂是直接給與,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 孩子學習動力來自:自尊、懲罰、獎勵、自我驅動?
    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也成為了大多父母的一塊心病,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適應今後社會的競爭,在學校、社會、單位、家庭能得心應手。往往是家長們最迫切的需求,但又是最迷茫的探索。孩子不願學、催促、吼罵、毆打、誘惑、獎勵、等等軟硬兼施都用上了。效果卻不盡人意,甚至時間一長還不得不懷疑自己。人是最複雜的動物,也是最單純的動物。孩子的出生是一篇空白,只知道哭與睡用兩個簡單的程序來驅動自我生長。慢慢地開始誕生自我意識,由最開始的吃睡發展到自我需求。這時候也就是孩子自我體現人格的時候,從蹣跚學步到不折不撓地倒弄物品。從一次次摔跤到一次次拋開大人的雙手自己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