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是學校質量的生命線,有什麼樣的管理,就會有什麼樣的辦學質量。學校的管理不管怎麼變,都應該在管理科學理論的範疇內,也就是從制度管理到精細化管理,再到人本管理直至走向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意志高度統一、願景目標高度協調的最佳狀態。在學校管理中,制度管理解決了無章可循的問題,精細化管理解決了死角盲點問題,人本管理彌補了制度管理和精細化管理中缺少人性、缺少溫度的短板。
從目前學校現狀看,多數學校都處在從精細化管理邁向人本管理的階段。但到了人本管理層次後,卻出現了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亦即人本管理後,教職工出現了「只想要人性,不想要制度」的荒唐想法,嚴重地影響了學校發展,制約了學校品質提升。
基於此,我們的人本管理必須走向文化自覺。但文化自覺必須經過認真研判、精心籌劃、嚴密組織,方能整體設計、分步推進,達成文化自覺的管理境界和狀態。
一些學校存在這樣一種怪象:教職工雖說都有工作量,更有職責要求,但完成度不高或完成得不好的人,待遇卻和實幹的人一樣,甚至更多。這是因為學校管理層沒有設定底線標準。沒有底線標準,就為領導層留下「照顧」的空子,一些教職工也會伺機偷懶。久而久之,學校積極向上的氛圍就沒有了,藏奸耍滑、不學無術的不良現象就會主宰學校氛圍,對學校的發展百害無一利。設定底線標準後,要廣泛宣傳,讓每個教職工入腦入心,學校氛圍和教職工精神狀態將大為改觀。
此外,教師的職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資水平。職稱評聘後,基本不再變動,實際上成了終身制,大大降低了教師職稱評聘的激勵作用,也與職稱管理制度設計初衷相違背。因此,學校必須進行動態管理模式。動態管理崗位要堅持在設定底線、公開標準、理性競爭、年齡大和原崗位人員優先等原則基礎上開展,有利於解決教師隊伍工作積極性不高、崗位懈怠等問題。
對於一名教師來說,如果對自己的職業願景沒有規劃,就會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而教師的情緒也會傳導給學生。因此,學校應引導教師明確職業願景和職業規劃,這樣也會增強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作為校長,讓學校管理制度成為確定的、有規則的、不受權力和金錢影響的制度,是學校管理走向文化自覺的必經之路。但設定了底線標準,動態管理了崗位,確定了職業願景,就達成文化自覺了嗎?其實不然,學校文化管理從人本管理走向文化自覺,還應該有五個重要特徵:
一是全員願景必須高度統一,也就是校園裡每個人都希望達成的目標是高度一致的;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園政治生態已經達成,人與人之間高度信任,學校的規則涵蓋學校的方方面面;三是核心價值觀植入每位師生的骨髓和心田,立德樹人體現在教育的每個細節裡、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四是崇尚進步的校園文化氛圍濃厚,處處呈現正能量、時時迸發閃光點;五是底線評價和動態管理崗位得到廣泛認同,積極向上的師生受到讚賞。師生和諧的生活就是教育的最大亮點。
學校人本管理,如果不牢牢抓住﹑精心籌劃﹑砥礪前行,很可能再退回到制度管理和精細化管理的怪圈。只有大步前行,設置底線標準、動態管理崗位、確定職業願景,才能越過管理技術倒退的門檻,真正走向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的管理狀態,應該是動態的﹑充滿變數的,它需要校長用情懷呵護﹑用底線約束﹑用崗位動態激勵,這樣一來,學校管理走向文化自覺的學校將會越來越多。
(作者系遼寧省錦州市第八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02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