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楊梅大棚智能控溫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基金項目:2019 年度臨海市山海計劃農業科技項目「楊梅自動控溫促成栽培技術研究」。
尤建林
楊梅( Myrica rubra Sieb.& Zucc )原產我國溫帶、亞熱帶溼潤氣候的山區,是南方的特產珍果;其果實色澤鮮豔,甜酸適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深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喜愛 。但浙江省楊梅成熟期恰逢「梅雨」季節,雨水多,溼度大,採前落果、爛果嚴重, 「豐產不豐收」現象時有發生。楊梅大棚栽培能提早上市時間,大幅提高商品果率和優質果率,延長市場供應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近幾年,楊梅大棚促成栽培技術 在各楊梅主產區已開始推廣應用,但目前大棚控溫方法均採用人工手動揭膜和關膜,往往對大棚內溫度、溼度難以掌控,且費工費時;物聯網農業智能促成栽培技術 控溫效果比人工手動好,不僅科技含量高,而且省工節本。當前農村勞動力緊張,工資及生產成本等費用不斷上升,自動控溫技術應用 在楊梅生產上可代替人工揭膜和關膜,大棚智能促成栽培必將成為楊梅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為探究楊梅大棚促成栽培利用智能卷膜器調控棚內溫度、溼度對楊梅產量與果實品質的影響,本試驗在臨海市弘寶楊梅專業合作社基地的 21 年生『東魁』楊梅上進行,分別設置 1 號連體大棚(右上溫度、溼度,左上溫度、溼度)、2 號連體大棚(上溫度、溼度,下溫度、溼度)以及露地栽培(溫度、溼度)等各 5 個溫度、溼度傳感器,通過安裝智能卷膜器調控大棚內的溫度、溼度,促進楊梅優質高效。經浙江省臨海市特產技術推廣總站於 2020 年 6 月 1 日對該基地大棚『東魁』楊梅的田間產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測定結果:平均株產51.6kg,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2.83%。此外,由浙江省臨海市特產技術推廣總站選送的該基地大棚『東魁』楊梅,於 2020 年 6 月 16 日在浙江青田舉行的「2020浙江農業之最楊梅擂臺賽」中,以 13.7%測定結果榮獲楊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類三等獎。本研究通過近幾年對楊梅大棚智能促成栽培的成功經驗與試驗進行總結,提出楊梅智能控溫促成栽培的大棚搭建、品種選擇與熟期、大棚主要生產環節管理技術措施與對策,為楊梅大棚智能促成栽培優質高效生產提供參考。
1 智能促成大棚搭建
1.1 大棚園地選擇
要求方便建造,以降低棚架建造成本。宜選擇坡度較為平緩,四周較為通風且光照好,園相整齊的成年楊梅園地搭建。如地勢比較陡,搭建難度較大,則成本增加;園相不整齊,投入與產出不平行,則效益較低。大棚的各個朝向均可,但有條件的可選擇背靠大山、朝東南方向的山坡地,每天上午光照直射、下午弱光或斜光的楊梅園地為最佳。
1.2 大棚連體結構
要求大棚連體拱頂或連體斜坡人字頂。大棚結構材料宜採用高強度 2~3.3cm 的熱鍍鋅管,立柱及支架採用高強度 16.67cm×23.31cm~10.00cm×13.32cm 等不同熱鍍鋅方管或圓管;棚肩的高度約 4m,棚頂的高度 5~6m,但原則上大棚頂離樹冠頂部的高度保持距離在 1~1.5m。連體棚的面積不宜過大,一般控制在0.3hm 2 以內,以便棚內溫度、溼度可控均衡。同時,大棚架必須牢固堅硬,具備抗 10 級風以上的能力。
1.3 大棚物聯網智能系統
要求在棚內選點安裝大棚物聯網自動控溫設備平臺,且在大棚蓋膜時進行,宜選擇安裝在大棚日常生產中便於操作管理的地方。根據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的功能,應科學合理地把自動控制卷膜器安裝在棚頂及周邊,在棚內中部偏上坡方向安裝溫度、溼度傳感器,以便準確採集並監測大棚內溫度、溼度相關數據。應用表明:該系統可節省人工,極大地提高了大棚生產管理效率。
2 品種選擇與熟期
大棚自動控溫促成栽培的楊梅品種,宜選擇『荸薺種』 『臨海早大梅』 『東魁』等品種。通過自動控溫促成栽培後,棚內楊梅採收期均提前,以上各品種在 2020 年的開始採摘時間: 『荸薺種』楊梅,棚內為 5 月 19 日,露地為 6 月 4 日; 『臨海早大梅』楊梅,棚內為 5 月 22 日,露地為 6 月 5 日; 『東魁』楊梅,棚內為 5 月 28 日,露地為 6 月 13 日。試驗表明:棚內比露地約提前 15d 採摘。
3 合理矮冠修剪
為適應自動控溫大棚促成栽培,對棚內比較高大的楊梅樹冠,要求進行合理矮化修剪,以便適應棚架的搭建。一般楊梅樹高宜控制在 3m 左右,且離開棚頂部距離 1~1.5m,使得整個樹冠形成凹進凸出、枝組斜生、開心透光以及上、中、下、內、外都能結果,培養優質高效豐產的樹形,以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效益的目的。
4 科學控溫保產優質
自動控溫楊梅大棚蓋膜,一般在 12 月中旬前後,宜選用優質透明度好的大棚薄膜覆蓋。控溫大棚蓋膜前,棚內楊梅樹應灌足水分,保持土壤溼潤。
大棚蓋膜後,楊梅在不同階段的生長對溫度有不同的要求,棚內溫度一般上午升溫快,下午溫度不會過高。以此為原則,設置物聯網智能自動控溫,即:在蓋棚以後至楊梅開雌花以前,大棚薄膜以密閉為主;當棚內氣溫超過 28℃時自動卷膜通風降溫,當天 15:00 後自動關膜,棚內溫度不宜超過 30℃;2 月初楊梅雌花開始開放,2 月上中旬進入授粉階段,上午自動卷膜通風,棚內宜保持在 25℃左右;授粉以後至幼果約火柴頭大時,上午自動卷膜通風,溫度不宜超過 30℃,以減少第1 次生理落果;硬核前後的果實膨大期間,上午自動卷膜通風,棚內溫度不能超過 35℃,保持棚內空氣流通;轉色至採摘期,上午自動卷膜通風,棚內不宜超過37℃,以防高溫造成傷果、品質下降。
5 適時人工授粉
楊梅為雌雄異株果樹,屬風媒花,控溫棚內楊梅開花時必須適時人工授粉。為保障楊梅花期充分授粉授精,在棚內配栽雄株或單獨建棚;為提高授粉質量,授粉時間宜選擇晴天 10:00~16:00。授粉時大棚需封閉,可把雄花枝插在礦泉水瓶中掛在大棚內高處,也可將花粉採集後用吹風機從棚內高處往低處吹,棚內有配栽雄樹的也可用電風扇朝雄樹吹;一般株產 50kg 的楊梅樹,雄花柱 5~6 個的花粉量即可,並要注意大棚周邊、四角的楊梅樹授粉。一般『荸薺種』楊梅授粉 1 次,『東魁』楊梅授粉 2 次,授粉後如棚內雌花一定時間內不謝花或出現顏色為紅豔時,應重新授粉 1 次,以提高大棚內楊梅結果率。
6 溼度和水分控制
智能控溫大棚建成後,棚內應安裝噴(滴)灌水利配套設施,蓋棚前棚內楊梅應灌足水分,保持棚內土壤溼潤;自動控溫大棚蓋棚初期,應適當提高控溫大棚溼度,有利於雌花提前開放;果實膨大期,應注意棚內多灌水,有利於果實發育。但在授粉期間及授粉後,要適當控制棚內溼度,以有利授粉以及防止溼度過大引起春梢旺長,加劇生理落果,並注意開棚降溼防病;同時,在果實轉色後要注意控水,以提高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風味品質。
7 科學疏果
為提高楊梅果實品質,棚內楊梅應科學疏果。疏果時間宜在花後約 25~30d,幼果長到花生仁大小時(果徑0.5~1cm)開始人工疏果,但不能一次性到位,疏果要分幾次;20 年生『東魁』楊梅樹的留果量為株產50~60kg。具體應視棚內樹體大小、當年結果量及生長勢而定,一般正常疏去密生果、劣果及病蟲果,但對強健樹疏果相應可輕點,一般可適當疏除樹冠頂部密生果,樹冠中下部過多的密生果、劣果及病蟲果;對樹勢衰弱且結果量多的樹,除疏除密生果、小果、劣果及病蟲果外,疏果量相應可重點,尤其對樹冠上部(頂部)要多疏果,視樹體結果情況可少留果或不留果,以增強樹勢,提高當年果實品質,促進連年穩產。
8 土肥管理
要求「重鉀、適氮、控磷」增施有機肥,補充微量元素。一般蓋棚後,3 月底或 4 月初大棚內楊梅花謝後,幼果在火柴頭大小時,適當補施硼、鋅、鉬等多種微量元素,以減少落果和畸形果發生;約在 4 月 20 日硬核期間,每株施高鉀肥 0.5~0.75kg,以促進果實膨大;採摘後,每株施高鉀低氮複合肥 1~1.5kg;在 9~10 月追施有機肥 1 次;每 2~3 年全園深翻 1 次。
9 病蟲防控
應用楊梅大棚促成栽培智能控溫系統,其棚內果品安全綠色防控是關鍵一環。為確保楊梅果品的食用安全,要求掌握棚內楊梅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切實做好防控工作。要求重點做好「抓前、輕中、重後」的防治策略,即:抓前,在控溫促成大棚未蓋膜前 25~30d,用石硫合劑或殺菌劑進行 1 次樹冠清園;樹幹用石硫合劑進行塗白,以減少棚內越冬病菌,降低當年病蟲發生基數。輕中,從控溫促成大棚蓋膜後至採摘期間,棚內一般不施藥;如果蠅等蟲類發生宜採用黃板、性引誘劑及大棚四周掛網等生物防治方法,以減少病蟲對果實的危害;如確需噴藥,應選擇高效低毒國家允許使用的藥劑,並在安全間隔期內使用。重後,在果實採摘以後用藥,此時期相對用藥安全性提高;針對楊梅蚧類、粉蝨類、蛾類以及褐斑病等病蟲害,選用國家允許使用的藥劑進行一藥兼治或多藥劑合理混用防治,以確保果品綠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