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有多重要?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 @陳波:批判性思維還是通向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只有不同凡「想」,才會不同凡響!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前任院長 @錢穎一:經濟的競爭最終是創新的競爭,創新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創新源於好奇心、想像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新東方教育 @俞敏洪:想要去國外留學深造的同學,應該學習批判性思維,學會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評價問題,理性思考,拓展你的思維和眼界,豐富你的世界。
「樊登讀書」創始人 @樊登 :提問比告知更能夠解決問題,因為告知在很多情況下意味著指責。優秀的提問者可以激發他人的動力,讓他人意識到盲點,甚至幫對方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知名讀物博主 @陳章魚 :批評性思維是個好東西,怎麼推薦都不為過。
各路大咖都推崇的「批判性思維」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一下:
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裡,總有人堅稱我們一定要按他們所說的那樣去做,因為他們最懂行,最知道我們該穿什麼、吃什麼、相信什麼。可是他們的看法到底有哪些可以篤信不疑呢?
專家說得再動聽,也無法替我們救急,我們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腦,激發批判性思維,提出關鍵問題,讓眾說紛紜的爭論立見分曉。
介紹批判性思維之前,我們先從兩種思維方式說起:
有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因為類似於海綿被放到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稱為「海綿式思維」。這種流行的思維方式有以下兩個顯著優點:
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而你獲取的知識將會為今後展開更複雜的思考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海綿式思維相對而言比較被動,它並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而是來得既輕鬆又快捷,特別是當你看到的材料被組織得井井有條而又生動有趣時,這種思維方式最有成效。
雖然大量吸收外部信息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起點,讓你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但海綿式思維卻有個嚴重而又致命的缺陷:
它對哪些信息和觀點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觀點應該摒棄,提供不了任何判斷方法。如果讀者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那麼最後讀到的是什麼,他就會相信什麼。
淘金式思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互動性參與,即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演說者和聽眾之間展開的對話。作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你願意贊同別人的觀點,但你首先得為自己的問題找到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
採用淘金式思維的讀者常常質疑作者為什麼要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他在書頁的邊緣寫批註,提醒自己注意論證中存在的問題。他時刻與自己的閱讀材料進行互動,目的就在於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並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別人的話中如果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它們並不會自動跳到你的眼前。作為讀者或聽眾,你必須要積極主動地去查究才行。
要做到這一點,你就需要不斷地提問題。最好的查缺補漏方法就是批判性地提問的策略。
批判性思維分為三個維度:
① 要能意識到它們是一整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
② 有能力在適當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和回答這些問題。
③ 積極主動地使用這些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在於個體要有提高思維能力的強烈願望。關鍵問題同樣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因為這能在這些方面助我們一臂之力:
批判性思維有兩個對立的用途:
理察·保羅(Richard Paul)教授對弱勢批判性思維(weak-sense critical thinking)和強勢批判性思維(strong-sense critical thinking)的區分有助於我們理解批判性思維這兩個對立的用途。
如果你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當前的信念,你就在使用弱勢批判性思維。
弱勢批判性思維的目的就是堅決抵制和駁倒那些不同的觀點和論證。
弱勢批判性思維致力於把那些意見不一致的人駁得啞口無言、乖乖認輸,以此作為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目標。與此同時,這也就毀掉了批判性思維隱含的人性化和進步性的特徵。
相反,強勢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對所有的主張都提出批判性的問題,包括我們自己的主張在內。
強勢批判性思維並不一定就要迫使我們放棄原來的信念。它有可能會讓我們變得對原來的信念更加堅定。
區分這兩種思維的另一方法就是對比一下思想開放和思想封閉這兩種狀態。
雖然我們的認知能力無窮無盡,但有一系列的思維習慣卻會限制和背叛我們。這些認知偏見經常會左右我們,除非我們約束住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