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養兒樂趣多,看著寶寶一天天健康長大,爸爸媽媽們做夢都在笑!可是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樂趣無窮的同時也會有許多的煩惱,比如說——寶寶的吃飯問題!寶寶無法自己獨立吃飯,大部分不是他們本身的問題,而是爸爸媽媽沒有放手讓寶寶去嘗試。因為大部分父母感覺寶寶自己吃比較慢,飯菜涼掉了對胃不好;或者擔心寶寶自己吃飯會把飯撒得到處都是;有些爸爸媽媽覺得寶寶還小,長大了就自然會獨立吃飯……這些往往就導致了孩子四五歲了依舊無法獨立吃飯。其實,如果從小就培養良好的吃飯習慣,根本不用追在後面餵飯。
其實,從寶寶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他們眼睛就會下意識地去關注媽媽手中碗筷。
再等到寶寶成長到10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就會好奇的去伸手爭奪媽媽手裡的碗筷。這時候的寶寶,是很喜歡自己動手的,也是寶媽們開始初步鍛鍊寶寶獨立吃飯的開始。
等寶寶長到一兩歲左右的時候,這可是寶媽們培養寶寶獨立吃飯能力的黃金時間。
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寶寶,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已經有了很好的提升,基本處於他們當時年齡的「高峰階段」。
這個時候給寶寶加上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指揮,寶寶一定會很容易學會獨立吃飯。
而且,這時候寶媽如果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用餐習慣,那對孩子以後的生活,絕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少吃零食 少量多餐是最有利於孩子的飲食方式,但是正餐之外點心的份量不可太多,以免孩子到了正餐時卻吃不下。而且要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當點心,不要吃「垃圾」食物。你想你自己要是下午4點才吃了一杯酸奶,1袋薯片,那麼5點還會乖乖坐著吃晚飯嗎。
二、讓孩子有飢餓感 孩子之所以不肯乖乖坐下吃飯,有時是因為他不餓。所以,要想辦法讓他有飢餓感。父母可以在孩子吃了幾口就跑開的時候,心平氣和地說「好了,孩子吃飽了」,然後把碗收掉,不要在乎他剩下多少。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不乖乖坐下吃飯就會餓肚子。這個方法聽著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因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來,不能總擔心孩子餓,給他零食吃,那就適得其反了。 吃完飯。
三、讓孩子一起幫忙 為了滿足孩子的學習欲望,吃飯前媽媽可以叫孩子一起來幫忙,如整理餐桌、擺碗筷等,這樣孩子會充滿對用餐的期待,乖乖坐下吃飯的可能性也就提高。
一、讓寶寶單獨吃飯而不是和大人同桌吃飯——全家人整整齊齊坐著吃飯多好呀,寶寶就算不會說話,也會喜歡這種熱鬧溫馨的氛圍,能觀察大人是怎麼咀嚼、吃飯的,還能順帶培養一下人際交流等。
二、不給寶寶自己握勺的機會——這裡指的是10個月以上的寶寶,10-12月時寶寶最好能學會自己用勺子,這樣他們就會有一定的進食能力。這種能力有什麼好處呢?能讓寶寶有自信心和責任心,也能讓他們更有食慾,更能培養獨立進食的行為。
三、新食物不吃拉倒——當新添加一種食物時,有的寶寶可能會不買帳,佛系爸媽就會「不吃拉倒」,其實,寶寶接受一種新食物是需要過程的,可能要嘗試10+次才能接受,爸媽不要輕易放棄。當寶寶有所抗拒時,爸媽最好先餵他,再鼓勵他自己吃。也可以花點心思,給輔食換個造型或換種味道,但千萬不要強迫寶寶吃,不然寶寶的內心會更抗拒。
一、對食物失去興趣,容易營養不良
孩子在剛剛接觸吃飯這件事情的時候,會對吃飯很有興趣,家長只要注意引導孩子就會慢慢學會獨自吃飯。
但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有些老人覺得孩子吃飯太慢或者自己吃太髒,便開始給孩子餵飯,這樣一來孩子自然會產生牴觸情緒,對吃飯失去興趣,時間一久就會營養不良。
二、上幼兒園狀況頻出
孩子不會「獨自吃飯」,對於上幼兒園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老師不可能提供餵飯服務,更不可能追著孩子餵飯,這時候吃飯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頭疼的事了。
之後會造成很多麻煩,孩子吃不飽餓肚子、甚至會因此延遲上幼兒園的時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牴觸情緒等等。
三、接觸孩子同齡人後容易因此自卑
小孩子都喜歡和別人比較,獨立吃飯這件事往往也是一個值得炫耀的事情,還不會獨立吃飯的孩子會因此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嚴重甚至還會自卑,對心裡發育也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