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技巧1、
待水滾再放材料 要蒸東西請先等鍋內的水滾再放入材料,蒸時要隔水蒸,但若是要燉東西,則就直接放在水中加熱。
2、
加水時請加熱水 要蒸的時候,鍋內必須一直裝滿熱水。水太少的話,蒸氣量就會減少,蒸籠邊緣也易燒焦。只要水不夠就立刻加入熱水,溫度才不會下降。
3、
蒸的時間、火候依材料而異 大部分的材料多用大火來蒸,例如:肉或魚。但是若要蒸蛋時,則最好用小火蒸,其表面才不會有凹處。長時間蒸時,應該儘量避免中途打開蓋子,因為這樣會讓蒸籠內的溫度下降。最後,請依照材料的多少、大小來蒸,蒸出來的食物才好吃。
4
、蒸籠蒸東西最上層先熟。蒸東西下面是水,通過加熱使水沸騰,大量超過100度的水蒸氣會向上走,然後很多水蒸氣會匯聚在上面,水蒸氣始終是一百度的,因為熱源一直在加熱!因為水蒸氣能量很高,會急劇運動上升,所以在下面停留的時間很短,在上面又不易散開(蓋子就是防止蒸氣熱量散失),就會使最上層氣壓升高,導致最上層的東西易熟!

蒸籠製作工藝目前已經很成熟,楠竹製作的特點是將竹子分成寬度在4釐米左右薄竹片,然後用竹篾將片拼接加固成蒸籠,因為楠竹比較厚,製作時候都需要把外層用刀刮去,然後保留0.5CM-0.6CM厚度製作,因為楠竹硬度較強,祛除外層後就不需要做烤火處理。四川、重慶、貴州、江西一帶的慈竹蒸籠,由於本身慈竹比較薄,成林的7CM直徑竹子內壁也就0.3-0.5CM,所以製作用慈竹蒸籠都是不需要去皮的,如果去了皮就只能用來編制背簍或者蓆子,所以做慈竹蒸籠的時候都是要用火適當的烤,然後製作,但這種蒸籠由於材料容易壞,在生產地域已經不經常可見了

說到蒸籠在中國的起源,有個有趣的傳說。「漢高祖時期,將軍韓信行軍時以竹木製作炊具,利用蒸氣蒸煮食物,避免炊煙暴露軍營位置,蒸煮乾糧亦更易保存,是為竹蒸籠的起源。」事實上,有確實的考古證據證明,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已採用竹來製作各種用具,而蒸這種煮食方法,亦早在周代已有記錄。古代「蒸籠」有陶及青銅製作,而河南密縣打虎亭1號東漢墓中出現的古代廚房壁畫,則是現存最早與現代蒸籠淵源的實證,距今近二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