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軍備競賽,要學會留白

2021-02-13 校長會

小含媽媽,你好!

你問我什麼是好的教育,有許多人在問這個問題,我也常常想這個問題。上個月我獨自去了一趟日本,日本最吸引我的是兩個人:一位是東山魁夷,一位是福澤諭吉。

東山魁夷是一位20世紀的畫家。我少年時讀到東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樹葉》,深深地喜歡上他,讀了他的不少散文,那時候我其實沒有見過他的畫;福澤諭吉是19世紀的教育家、思想家,就是日本最大面值的紙幣一萬日元上印著頭像的那位,出發時,我還特意帶上了一本他的小冊子《勸學篇》,在旅途中重讀。此書第一篇的開頭有一句話:「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教育是為人類預備的,也即是為「人中之人」的身心發展而預備的,首先就是為了養成人們的獨立精神。他創辦的那個小小的慶應義塾,而今已發展成在世界上有影響的慶應義塾大學。我到了早稻田大學,校門外的石頭上刻著創始人大隈重信手定的三大教育宗旨,首先就是學問獨立。沒有學問獨立,當然發展不出獨立精神。獨立,是教育的起點,教育就是要將一個童稚、蒙昧狀態的人,養成一個獨立而有認識美、善、真能力的人,當然也是能享受這一切的人。真正的教育從來就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不是為了謀求職業而存在的,而是尋求人之為人的價值,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時間中求問無限價值的管道。通過教育,讓人更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生物性限制,從而獲得對人和人所在的這個世界更確切和實在的理解。若不是如此,教育存在的意義也就十分有限。基於此,教育的目的始終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建造價值。早稻田大學教育的過程是緩緩展開的,如同一棵樹一般。教育不是一場戰爭,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生長,自然的生長。當教育被狹隘化,變成知識碎片的遊戲,教育的本質就被忽略了。我記得我的兒子上小學時,有些語文練習題的難度很大,不像是語文,倒像是腦筋急轉彎,比如:「最長的一天」,答案是「度日如年」,如果回答「日久天長」之類都是錯的;「最高的地方」,答案是「至高無上」,如果回答「高不可攀」之類,也都錯了……我當時曾寫了一篇評論《語文不是腦筋急轉彎》,登在《南方周末》上。碎片化的知識訓練強調的是標準答案,往往不重啟發、薰陶,不呵護天真和童趣,久而久之,一個孩子的想像之門就會被關閉。從課文來看,充滿童趣和想像的課文也少,老師是這樣被鑄造出來的,常常也只能用相同的方式來對付他的學生。而一個好的老師,不是要扼殺一個孩子的想像力,而是想方設法打開孩子的想像力,讓他們在課文、課堂和課外的嬉戲中,處處都找到新的可能性,在與世界萬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地拓展他們的想像力,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想像力。失去了想像力,人類文明就停滯了。自古以來,歷史向我們呈現出來的畫面就是,大凡具有創造力的人,都是想像力沒有被抹殺的人,不僅詩人需要想像力,藝術家、科學家和其他領域的人都需要想像力。

好的教育,不僅要激發人的想像力,還要啟發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教育家蔣夢麟曾經說過這番話:「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說是決定一生榮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啟發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單單強調學生的興趣,那是舍本求末的辦法。只有以啟發理想為主,培養興趣為輔時,興趣才能成為教育上的一個重要因素。」曾幾何時,理想、希望、意志這些詞已離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遠了。我們的教育中強調的總是作業、考試、成績,做不完的作業,令人保持高度緊張狀態的考試排名,給人的引導就是唯有考分是決定一切的。教育變成了一個競技場,一個與戰場一樣隨時論勝負的地方。隨時都像是臨戰狀態帶來的焦慮瀰漫在廣大家長當中,成為一種時代性的焦慮。你的孩子只有六歲,你就已為孩子未來的教育陷入了焦慮當中。在這種普遍性的焦慮中,一方面大家也想讓自己的孩子按其天性去發展他自己,有快樂的童年、少年時光,但另一方面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送到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興趣班,又生怕落後,巴不得把孩子的所有課餘時間都填滿,以補學校教育之不足,或強化學校教育中所強調的部分。這是以最大限度地佔有孩子的肉體、也就是佔有其時間為代價的,而全然沒有顧及他心靈的需要。我想起一個社會學家說的話,文明是閒出來的。閒暇的時光,就是留白,就是給足自由呼吸的空間。如同中國畫強調留白一樣,教育是需要留白的,或者說好的教育就是留白的教育。留白,讓人可以有時間、有機會去想像、去思考,理想、希望也慢慢培育起來了。

徐志摩(1897-1931)

徐志摩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他曾用一個「閒」字來形容,讀了不少閒書,說了不少閒話,夕陽下的金柳,河水中的雲影,最後激發了他的靈感。同樣的夕陽、雲影、草坪、河水,也陶冶過牛頓、達爾文這些人。我特別喜歡一個說法,留白中的空白,即使是一片無意義的空白也是好的,而不要像油畫一樣,填滿整個畫面,密不透風。教育不是要填滿孩子所有的時間來提高孩子成績,相反,是給予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去閱讀,去親近自然,去玩耍,甚至什麼都不做,讓他的身心(或者說肉體和靈魂)有一些放鬆的時光,讓他獨立地找到方向。昨天晚上,我看到一個故事,一個人以升學為目標,一路從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殺上來,直到獲得博士學位,最終他失去了方向感,因為過去一直在既定的軌道上努力,目標清晰,等到軌道到頭,需要他自己確定往哪裡去的時候,他幾乎已喪失了這種能力,變得無所適從。十多年前,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曾經對新生做過一次調查,隨機抽取了294名新生,調查結果顯示:27%的學生是走一步,看一步,沒有任何短期或長期的打算;51%的學生有短期的打算,集中在學習、打工、社會實踐這些方面;39%的學生有較為長期的打算,集中在讀研、出國和就業這幾方面。負責這項調查的心理諮詢中心負責人說:「不少新生把高考當成了自己的終極目標,以為進了大學後就可以停止人生的追求,從而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試問,這個時代到底有多少孩子將考上大學作為人生目標?等到這一步完成,他們就徹底鬆了一口氣,什麼也不想做了。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還是教育的失敗?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在95歲高齡時寫了一本《落葉》,有一章專論教育,他說:「最具價值的教育便是要讓肉體、靈魂、公民和國家了解他們和諧生活的所有可能。三個基本好處可以確立教育的目標:第一,通過健康、性格、智慧和科技控制生活;第二、通過友誼、自然、文學和藝術來享受生活;通過歷史、科學、宗教和哲學理解生活。」

威爾·杜蘭特(1885-1981)

簡而言之,教育無非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所有學科的設置都是圍繞著這些目標的,而不是相反。如果教育偏離了這些目標,那是教育出了問題,傷害的還是人的生活,通過接受教育,本來是要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而不是要讓我們被教育所困擾,變得焦慮不安。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沒有人能天長地久地活在世界上,說到底,每個人都是地球上的寄居者,一個行色匆匆的過客,人如何才能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教育難道不是為了幫助人類實現這樣「詩意地棲居」嗎?我又想起《論語》中的那幅畫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那是一個發現美、享受美、理解美的過程。如果沒有對美的渴慕,最初的教育就不會發生。有人誤以為,美只是在語文、音樂、美術中才有,似乎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中沒有美,其實在每一門學科中都包含了人類對美的追求和肯定,古今中外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包含美,即使抽象的冷冰冰的物理公式中也浸透了美。一位天體物理學家曾經深情地說:「物理之美,可以純淨到崇高的地步。追求美,追求喜悅,追求精神上的發揚,是許多科學家從事研究的直接動機。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具有反差極強的兩面:實用性的技術開發;藝術性的對於美的追求和創造。……二者是同一事物的兩面。」在牛頓、愛因斯坦他們的眼裡,那簡明的公式無疑就是洞察了宇宙奧秘的美的表達,化學分子式也是對萬物之美的抽象概括,它們與文學、音樂和繪畫一樣,都是指向美的。如果沒有這一渴慕美的動力,教育是枯燥乏味的,也是無聊無趣的,正是美使這一切活了過來。如果教育的過程中充滿了與美相遇的可能,教育還能讓人焦慮嗎?威爾·杜蘭特先生如此論述:「教育包含兩個過程,這兩個過程相輔相成。在一個過程中,人類向成長中的個體傳遞了代代積累的豐富遺產,包括知識、技藝、道德和藝術;在另外一個過程中,個體將這些遺贈用來發展其自身的能力,豐富生活。……教育是使生活日臻完善的過程,也就是用人類的遺產充實個人。如果這一傳遞和吸收的重要過程被中斷半個世紀,那文明就將消亡,我們的子孫將比野蠻人還要原始。」從文明傳遞和個體生活的意義上去理解這一切,這是對教育清晰透徹的見解。關鍵在於,家長能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接受教育的過程,能不能以超越功利的眼光去看待這個過程,不做加法,至少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會因為家長的焦慮、壓力而增加負擔,最大限度地保護他的天性,保護和涵育他的想像力、審美趣味,他的理想、希望、意志,讓他的翅膀能慢慢地展開,最終飛起來。畢竟教育是圍繞生活的,是為了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教育不是要脫離生活,恰恰是為了豐富生活。因此之故,好的教育還應該是有感情的教育。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說過的那句話令我念茲在茲:「在人生的豐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覺得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有創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是人格……」教育不光是要造就有創造性的個人,同時要造就有感情的個人。感情,應該滲透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在共同的問學過程中建立起的感情,個人在長期的閱讀和生活中體悟到的人類感情,都是教育希望達成的目的之一。1923年5月,蔡元培先生到了上虞白馬湖畔,給春暉中學的師生演講時指出:「人生在世,所要的不但是知識,還要求情的滿足。」寫到這裡,我發現這封信幾乎都在說理,沒有對你的焦慮給予同情之理解,沒有與焦慮的人同焦慮。或者說,我說的這些都太理想化了,與現實的落差太大,壓根就幫助不了你,真是十分抱歉。但細一想,既然你問——什麼是好的教育,我就得把我所理解的好的教育告訴你,好的教育當然是一種理想,如果連理想都不說了,那還談什麼好的教育,只要在不好的教育裡苟安、苟全就可以了。理想的存在就是要彰顯一種更高、更有價值的標準。儘管我知道,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裡,這些詞都是被忽略甚至被輕蔑的,但這又有什麼關係,物質主義看到的只是暫時的肉體的需要,它沒有顧及人類心靈深處對更美好事物的在意和嚮往。畢竟,教育中隱藏著無數的不確定性,不是在固定的火車軌道上前行,孩子成長、成人的過程更是充滿變數。印度詩人、也是教育家泰戈爾四十歲開始辦學,對教育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以為,一所好的學校不僅要讓人獲得知識,也獲得尊嚴,獲得忠誠,獲得力量。還是回到泰戈爾、福澤諭吉、蔣夢麟、威爾·杜蘭特他們的起點吧,好是教育並不是要去尋找什麼高深莫測的說辭,不需要一堆一堆的形容詞去裝飾,而是一些質樸而簡明的見解,從生活中生長出來的可以觸摸的見解。正是他們的存在,讓教育始終保持了一種理想氣質,而非不斷地向現實屈服,無條件地認同「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從而失去對更高價值的肯定和尋找。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幾乎對批評現實的教育失去了興趣,我更渴望明白理想的教育本來的樣子。有這樣的標準和尺度在,就讓我們有所期待,有所盼望,至少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乃至離我們並不久遠的百餘年來,就有人追求過這樣的標準和尺度,今天還可以繼續追求,而這種追求的本身就是美的、善的、真的。願這些話給你些許的安慰。

責編 | 江光滿客衣

排版 | 江光滿客衣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教育「軍備競賽」中的虎爸虎媽
    父親的教誨也很簡單:「別挑釁,對人要公平,但是如果別人打你,你可別慫,打回去!」以上這段話裡描述的場景,中國70後、80後可能會有強烈的共鳴。不過,這裡描述的不是中國,而是1970年代的北義大利。《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的作者之一耶魯大學的齊利博蒂教授就在義大利北部的公立學校系統內接受教育,當時義大利共產黨在當地執政,特別強調平等和公平的價值觀。
  • 【教育】陽明讀書會來了——教育的軍備競賽
    二十世紀資本主義戰勝共產主義時,不是已經證明它是一個較優越的經濟模式?從全球金融危機就足以證明的金融業道德破產現象中,可找到部分答案。我們很快就會回到道德瓦解這一議題。然而,大家更迫切關注的,是愈來愈嚴重的收入不平等和相關的中產階級經濟不安全感。情況到底有多糟呢?
  • 是軍備競賽,燒錢的遊戲
    當然我這裡的鳥和錢,都是指大錢,並不是小錢。如果只是說薪水多幾萬少幾萬,真的沒有意義,和機會相比,或者說和大錢相比。因為重點是什麼?是你來自中產階級家庭,這是一張牌,你要學會打。所以下面的兩點策略都是圍繞你這張牌展開的。1、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時間去解決。
  • 一批小學生竟在衝刺「大學英語專四」,中國父母的教育「軍備競賽...
    不僅是英語,在這場日益激烈的教育「軍備競賽」中,對孩子各類成績的要求也水漲船高,面臨「通貨膨脹」的困局。文 | 舒靜 鄭天虹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漫畫:曹一 「KET、PET出成績了!」11月15日,有人在親子群裡甩出這句話,立即濺起一片「水花」。
  • 「軍備競賽」模式的中國教育,很容易讓孩子長成空心人!
    大眾教育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種保障機制之一,因為我們需要通過大眾教育來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以幫助我們應對各種風險。但是問題來了,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 「軍備競賽」模式 ,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 選拔機制引爆超前教育 全民「雞娃」開展「軍備競賽」
    來源:中國經營報原標題:選拔機制引爆超前教育 全民「雞娃」開展「軍備競賽」目前家長塑造「雞娃」的途徑已經越發極端。一直以來,教育引發的焦慮始終存在。去年,一線城市家長爭奪ket/pet考試名額,搶票難勝過春運的新聞曾經引發關注。近日,記者注意到,一線城市存在嚴重的孩子超前學習、課外培訓等現象,從小開展「軍備競賽」。可見目前家長塑造「雞娃」的途徑已經越發極端。
  • 美國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網絡武器庫 引發網絡軍備競賽
    美國軍隊和情報機構正通過打造堪比核武的全球最大網絡武器庫,在全球引發網絡軍備競賽。冷戰期間的美蘇陷入瘋狂的軍備競賽,發展出足夠把地球毀滅幾十次的核武器,令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的陰影之下。在網絡時代,美國利用其所擁有的技術優勢,以及美國企業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壟斷地位,大量開發網絡武器,引發軍備競賽,給全球網絡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和風險。
  • 「軍備競賽」式的中國育兒焦慮,在德國有解藥嗎?
    學前教育小學化,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還是父母的「軍備競賽」?讓人real迷茫,不得不求藥四方。一些德吹文說德國幼兒園的小朋友純玩,立法禁止學齡前教育,真實情況是這樣嗎?Nonono,在回顧了德國學齡前教育理念的歷史變化後,會發現,在兒童教育競賽上,根本沒有「倖存者」 。。。
  • 打不起就搞軍備競賽?阿聯與卡達砸下重金比拼,讓美國樂開懷
    卡達四處交朋友在2017年時,卡達與沙特等國就出現了紛爭,雙方差一點動武,但是多方面的因素雙方打不起來,結果雙方開始了軍備競賽,這算打不起就搞軍備競賽?海灣國家搞軍備燒錢競賽,還非要找美國求購,不管怎麼算,這兩個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國,與美國有著密切的關係,軍火採購也一直以美式為主。
  • 農村娃絕望的軍備競賽,上交大教授:進城就能解決!開支誰承擔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要求,但與城市娃相比,農村娃甚至連跑道都沒有,在這場事關未來的學習軍備競賽中,農村娃一開始都輸的很慘。在這次以高考為目的的軍備競賽中,農村孩子該何去何從?上海交大教授陸銘:進城就能解決陸銘,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城鄉和區域發展。關於農村教育的未來,他給出的答案是:讓農村孩子全部進城。從現狀來看,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已經不再是教學環境等硬體設備了,而是缺少優質的師資力量。
  • ...將聯合美國研製高超音速飛彈:我們沒有與別國開展軍備競賽的興趣
    (原標題:#外交部回應澳大利亞將聯合美國研製高超音速飛彈#:我們沒有與別國開展軍備競賽的興趣)
  • 一批小學生竟在衝刺「大學英語專四」,中國父母的教育「軍備競賽」有多殘酷?
    不僅是英語,在這場日益激烈的教育「軍備競賽」中,對孩子各類成績的要求也水漲船高,面臨「通貨膨脹」的困局。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ID:xhmrdxwx),原文首刊於2019年1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標題為《小學六年級達到大學英語專四隻能算「標配」?焦慮蔓延加劇英語考級「通貨膨脹」|調查•觀察周刊》。
  •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父母堅持「留白教育」,放手孩子才能學會飛翔
    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父母必須要學會放手,堅持「留白教育」,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 想讓孩子獨立自主,父母別再做「管家婆」,堅持「留白教育」①父母學會放手想要讓那個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去面對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
  • 想讓娃學會獨立,父母試試「留白式」教育,快速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而「留白式」教育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留白式」教育絕不等於放任,這片空白在孩子成長的各個方面應該有不一樣的大小。在遵守法律、敬愛長輩等方面,就不需要空白的存在。而另一些方面,比如:在孩子的興趣愛好與學習方法上,父母則需給孩子提供一片可供他們支配的空白,讓他們能夠自己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 【更懶星期日】從明星代言到內容合作,在線少兒英語軍備競賽日趨...
    【更懶星期日】從明星代言到內容合作,在線少兒英語軍備競賽日趨白熱化 作者:六月 發布時間:
  • 教育丨孩子的暑期應有「留白」
    古人主張「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當代教育學者則呼籲「給孩子自由呼吸的教育」。我們不妨為暑假適當「留白」,讓學生從緊張的學業中「走出來」,去接觸豐富的社會生活,觀察平時無暇顧及的事物,讓孩子學會洗衣做飯、給花草澆水,整理家務等,引導孩子熟悉家庭財務狀況和安排,熟悉家族史和父母人際關係網絡,熟悉自己身邊的地理、人文和交通狀況,學會遊泳、騎自行車,學會處理鄰裡關係,學會如何和醫院、圖書館等公共服務機構打交道,學會自主規劃旅行線路,了解在陌生的環境裡如何乘坐高鐵、飛機等公共運輸工具等
  • 【考研英語】同源文詳解234期:是時候停止這種學術上的軍備競賽了
    ②結構清晰:引出現象「政府痴迷高等教育」並作出總體評判(第一段)——— 論證觀點「高等教育的擴張對個人和社會收益不大」(第二至四段)———提出建議(第五、六段)———總結呼籲「停止學術軍備競賽」(第七段)。
  • 教育小孩切忌「管太多」,懂「留白」的藝術,孩子更容易成才
    02 從藝術中的"留白"學會教育上的"留白"有些家長也意識到,自己不能處處管著孩子,應該"放管結合",但教育中最大的難題就是不知何時管孩子何時不管孩子,又該怎樣"放管結合"?這時,"留白"藝術就值得我們借鑑了。
  • 學會留白/孫小群
    學會留白孫小群朋友新書發布會之後,大家在一起聚餐,各種寒暄打趣,推杯換盞之後,有人提議大家表演節目,把歡樂進行到底。你不是作家嗎?你們作家剛寫完一篇文章就拿出去給人看?你不再修改修改?我們每拿到一個作品都要反反覆覆的朗讀,反反覆覆的琢磨、理解。」氣氛凝結,我明白他說得有道理,可在這種場合下的確是苛責了。我尷尬地笑著說:「老師是朗誦大家,請老師朗誦一下這首詩,我也好學習學習。」說這話一方面為自己解圍,一方面真心想聽聽,好向老師學習。此時大家也隨聲附和著我。
  • 南美軍備競賽的開山之座一一巴西「米納斯-吉拉斯」級戰列艦
    無畏艦的出現,不但在歐洲掀起了海軍軍備競賽的狂潮,同時也在南美掀起了一股小小的軍備競賽熱潮,這裡最先動作的就是巴西。 無畏艦剛一出現,巴西政府就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巴西政府在此後還訂造了「裡約熱內盧」號戰列艦,但是南美的軍備競賽顯然超出了這些國家的經濟能力,「裡約熱內盧」號最終被迫轉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