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郄穴、後溪穴——清利頭目、安神定志、固表止汗,治心痛、盜汗

2020-12-20 百年養生

陰郄穴+後溪穴,穴位組合主治:心痛、驚悸、盜汗、瘧疾、目赤、耳鳴、咽腫喉痺。

陰郄穴:

陰郄穴出自《備急千金要方》,是隸屬於手少陰心經的腧穴之一。陰郄穴是心經的郄穴。俗話說:「陰郄多治血,陽郄多治疼」。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陰經的郄穴多用來治療血液相關的疾病,而陽經的郄穴則多用來治療疼痛性疾病。所以陰郄穴有著補陰養血的作用。可治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

陰郄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取穴時仰掌,於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處取穴。一般情況下可用手指的拇指,以彈拔的方式來刺激陰郄穴穴位,每次彈拔穴位100-200次即可,日常保健時長期堅持彈拔陰郄穴,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前臂麻木、心痛、心悸以及心絞痛的發生。

後溪穴

後溪穴歸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五行屬木,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中醫認為刺激後溪穴能夠起到壯陽氣、瀉心火、利眼目、調頸椎、正脊柱的作用。後溪穴位於手內側,第5掌指關節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取穴時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後,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取穴。

刺激後溪穴的方法非常的簡單,平時我們在辦公室辦公的時候,空閒的時候可以將讓雙手的後溪穴抵在桌子的邊沿或者鍵盤邊上,來回的滾動刺激穴位,每次刺激3~5分鐘就可以,每天不限次數,要養成揉後溪的習慣,隨時隨地,有空就揉一揉。

此外還可以選用針刺法或艾灸法,但這兩種情況對於手法的專業性要求比較嚴格,一般不建議用於患者在家自行保健治療運用。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深刺可透合谷穴,局部酸脹或向整個手掌部放散。灸法:艾條灸5~10分鐘。

相關焦點

  • 寶寶夜裡盜汗,推拿腎頂穴!收斂元氣,固表止汗,寶媽快點學起來
    腎頂穴為止汗要穴,臨床上對於盜汗有良效。文獻摘錄:《實用小兒推拿》:「在小指末端處,收斂元氣,固表止汗。本穴用於自汗、盜汗、汗出不止,療效顯著。」《小兒推拿學概要》:「腎頂功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作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主治:自汗、盜汗、解顱等。本穴為止汗要穴。
  • 艾灸這8個郄穴,輕鬆應對身體常見急性病症,你知道幾個?
    人體的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從總體分類來說,郗穴分為陰經郄穴和陽經郄穴。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等等。而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穴等等。
  • 夏季出汗太多,小心津液損失,固表止汗茶飲分享給您
    盜汗有些人睡覺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出汗,同時還會有口渴、五心煩熱等的症狀,是陰虛造成的,叫做盜汗。主要是津液不能固攝,出汗是津液外洩的一個表現。所以面對這諸多不正常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款素食的食療方,適合夏季代茶飲。
  • 孩子體虛不固汗?4道食療方補氣固表治自汗
    虛汗停顆粒的主要功效是益氣養陰,固表斂汗,適合於氣陰不足之自汗、盜汗及小兒盜汗。它的成分包括黃芪、煅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大棗。黃芪是固表益氣的良藥,成年人虛勞、氣血虧損,就可以用黃芪泡水調理;加上益氣止汗的浮小麥、養陰止汗的糯稻根、收斂固澀的煅牡蠣,就能針對孩子的虛寒有比較好的調理效果。此外,大棗可以補脾生血,糯稻根也有健脾養胃的功效,整體來說是比較適合體虛的孩子服用的。
  • 【每日一穴】內關穴:寧心安神、理氣止痛
    內關穴(Nèi guān),經穴名。出《靈樞。經脈》。歸屬:手厥陰心包經,為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別名:陰維穴。本穴物質為間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經的體內經脈,心包經體內經脈經水的氣化之氣無法從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如同被關卡阻擋一般,故而得名。  「陰維」。「陰」,陰液也。「維」,維持也。陰維名意指本穴有維護與調節人體內外經脈陰液的作用。
  • 後溪穴:通督脈,清溼熱!
    後溪穴是對應前谷穴而起的名字。其中這「後」當然就是個指示方位的詞,「溪」的含義是溪水、小溪,是氣血同流的道路。穴內氣血外行於腰背的督脈上,所以被稱作「後溪」。後溪穴直導預部,晚上睡覺不能控制自己的姿勢,第二天造成脖子酸痛不能轉動的時候可以刺激後溪穴,同時慢慢轉動脖子,直到可以將頭部正過來為止。但這時你的後溪穴已經感覺非常酸痛了,最好再核摩下懸鐘穴,做以緩解和鞏固。後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同時又是八脈交會穴,通督脈,有清熱利溼,寧心安神之功效。後溪是治急性腰扭傷的特效穴。
  • 中醫精華——子午流注開穴
    【類屬】足少陰腎經經穴,八脈交會穴通陰蹺【功能】滋陰調經,熄風止痙,利咽安神【穴解】    本穴歸足少陰腎經,腎者屬水、性寒涼,故有滋腎陰、降虛火,利咽消腫之功,主治咽喉幹痛、梅核氣、目赤腫痛、暴喑等。《標幽賦》:取照海治喉中閉塞。腎經聯絡心臟,交於厥陰心包經。
  • 神門穴——治「心」之要穴!
    中醫說「心藏神」,而神門穴有補心益氣、安神降火之功,是治「心」要穴,尤其在治療神志疾病方面有極好的療效。在日常保健中,大家可以在工作閒暇時,或者在睡前按摩神門穴,可以起到養心安神的功效。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五行屬土,為心經的原穴。穴位位於人體的手腕部位,取穴時仰掌,於手腕關節手掌側取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即是本穴。
  • 後溪穴,手掌小指側,通督脈,癲,狂,癇,落枕,頭痛均適合
    今天的穴位科普,我們來講下後溪穴,這是一個通督脈的穴位,也是治急性腰扭傷的穴位。後溪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在手掌尺側,微握拳,在手掌的小指側面突出來的尖尖的位置就是後溪穴。講講後溪穴的作用原理。①後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五輸穴中的輸穴。按內經總結「病時間時甚取之俞」。故歷代醫家均取後溪配合大椎、間使。治療定時發作的瘧疾病。用此法治瘧區常住人群患瘧疾者,有更滿意療敕。②後溪是八脈交會穴之一,與督脈相通,並與陽曉脈的申脈相配。
  • 巨闕俞穴:寧心安神定志,理氣止咳定喘!
    巨闕俞穴也被稱為心舒穴,是人體腰背部的經外奇穴,它的位置在人體的背部,於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間凹陷中取穴。巨闕俞穴雖然處於後正中線上,屬於督脈之上,但卻不是督脈的穴位。人體當中還有一個穴位叫做巨闕穴,位於人體的前正中線上,是人脈的一個穴位,在上腹部。
  • 養心安神中藥,分別可用於哪種失眠?一文讀懂
    養心安神藥應用於心肝血虛、心脾兩虛等所致的虛煩抗不眠、心悸怔忡、健忘多夢。這類藥物性味寒溫不一,多歸心、肝經,可養心安神,用治失眠應臨睡前服藥。你都認識幾種這類藥物呢?下面玥亮說藥給大家說說5種常見的養心安神藥,以及更具體的應用經驗。
  • 除了陰虛,盜汗還有這三種病因
    一、陰虛盜汗盜汗之成因,陰虛頗多,由於營氣空虛,睡則衛氣乘虛陷入陰中,營中之火獨旺於外,蒸熱而為盜汗,醒則氣周於表,故醒後汗止。陰虛盜汗的治療,一般以當歸六黃湯為代表,喻老認為,當歸六黃湯確有效應,然三黃用量不宜太重。因過苦化燥傷及脾陰,脾胃戕傷,反致陰虛不復,盜汗難除。
  • 後溪穴:通督脈,清溼熱,瀉心火、壯陽氣!
    後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同時又是八脈交會穴,通督脈,有清熱利溼,寧心安神之功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臨床當中多用於痛症,如頭痛、腰背疼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等。如果您的腰椎出問題了,或者頸椎出問題了,或者眼睛出問題了,在治療時都要用到後溪穴這個穴位,效果也都非常的明顯。後溪是治急性腰扭傷的特效穴。當腰扭傷、疼痛在脊柱兩側時,點揉的效果尤為顯著。後溪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後的遠端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取穴時,仰掌握拳,手掌尺側在小指掌指關節後,有益皮膚褶皺突起,其尖端即為此穴。
  • 必須知道的止汗類中藥
    汗證分型證侯多,臨床選藥需要區分各種類型,因此我們必須把功效熟記在心,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常見的止汗類中藥。 一、浮小麥。味甘性涼,歸心經,是治療自汗、盜汗的常用藥物。主要針對於氣虛和陰虛症候,尤其是心陰虛和心肺氣虛的狀態用起來功效更好。
  • 小兒盜汗或因體虛 宜中醫推拿來治療
    其中人參補肺益氣以生津止渴,麥冬能養陰生津,清虛熱而除煩躁,五味子具有酸收肺陰止汗而生津,並可安神寧心,所以治療因氣陰虛弱所致盜汗的理想藥。   用生脈飲時,周歲內的小兒每次服1/3瓶,口服2次,2—5歲每次服1/2瓶,日服2次。另外對於孩子出盜汗又查不出任何原因者,可用五倍子適量或五倍子加明礬共研成細粉,用溫開水或醋調成糊狀,敷於肚臍上,每日一次,據觀察效果,此法也很好。
  • 2個好用的滋養安神方,尤適宜陰血不足,虛陽偏亢證
    今天學習酸棗仁湯與天王補心丹▍全文共237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滋養安神的方劑,常用治於陰血不足,虛陽偏亢之證,症見虛煩少寐,心悸盜汗,夢遺健忘,舌紅苔少等
  • 經穴之可通督脈,壯陽氣,通經活絡的後溪穴!
    假如你的時間比較緊張,也可以輕輕按摩後溪穴,在按摩的時候輕輕轉動脖子,一直到脖子可以自由轉動的時候停下來。效果也是不錯的。其實今天主要想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這個後溪穴!【後溪穴】為小腸經之輸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後,與前相對,指穴內氣血運行的人體部位為後背督脈之部;溪,這裡不是指溪水,而是指穴內氣血運行的道路。也就是說,後溪穴就是氣血在督脈運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