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女性知識分子越來越冷峻?

2020-12-27 騰訊網

[摘要]冷峻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倫理、美學和政治策略,是女性知識分子們有意為之。儘管身處各種不同的藝術和知識傳統,但在表達極度情感的時候,她們都一致傾向於斯多葛主義,表現得堅忍、克制。

◆ 我們當然應該抗拒被強迫的多愁善感-但是我們必須小心-不要高估斯多葛主義。雖然女性學者需要轉移在教室、會議上承擔情緒勞動的負擔-但是卻不能卸下自己同情心的重負——雖然這麼做看起來那麼誘人。

「當我等待我的第一輪學生評估結果時,一位女同事告誡我:對學生來說,你要麼是母親,要麼就是壞女人——也就是說,你要麼很友善、善於育人、對他們很有幫助,要麼就傲慢、態度輕蔑、袖手旁觀。」布朗大學英文系博士生菲茨派屈克(Katie Fitzpatrick)最近在《高等教育紀事報》撰文,談起她初入學院職場的感受,「儘管我最終收到了學生的很多中肯意見,但毫無疑問,他們反饋的核心多是關於我的個性。」

數年來的研究支持了這種感受。1999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學生們期望女教授比男教授更友善,不要對他們嚴詞厲色」。最近,美國東北大學歷史系教授班傑明·施密特(Benjamin M.Schmidt)的調查則顯示,男教授更有可能被稱為「天才」,而女教授被更多地以個性來評判。許多女教師說,學生們經常把她們當作輔導員或社工。女學者,像其他行業裡的女性一樣,就是用來處理情感類問題,成為一個團體裡的「情感擔當」的。

瑪麗·麥卡錫

正因此,戴博拉·尼爾森(Deborah Nelson,1997年曾獲普利茲調查報導獎)的新書《咄咄逼人》(Tough Enough,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7)會對投身學術的女性極具吸引力。這本書考察了一眾女性知識分子:猶太思想家西蒙娜·韋伊(Simone Weil)、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作家瑪麗·麥卡錫(Mary McCarthy)、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攝影師黛安娜·阿伯斯(Diane Arbus)、作家瓊·迪迪翁(Joan Didion),雖然她們各自都術業有專攻,卻可以被妥妥地歸到一個類別裡——在看待世事尤其是苦難時,她們似乎都養成了一種很酷的、無情的態度。瑪麗·麥卡錫所說的「冷眼」,不僅僅是她個人對展示情感的厭惡,還支撐了一套道德立場和美學方法。這些女性知識分子大概可以被稱為「冷峻派」。

戴博拉·尼爾森

《咄咄逼人》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7

這樣的態度自然會激起男同事的鄙視,他們認為這些女性「無味」「冰冷」「非人」。其中幾位女性甚至在更廣泛的人群裡「臭名昭著」——因為她們在似乎最需要情緒的時刻,採取了不帶情感色彩的口氣。阿倫特批評以色列檢察官在審判阿道夫·艾希曼時使用了過度情緒化的語言;迪迪翁諷刺新左派自以為是的善意;桑塔格則在「9·11」事件後不到兩周,譴責美國官員和媒體「道貌岸然、隱瞞現實的言辭」。

撇去公眾的憤慨和男性的自負,尼爾森想知道的是,這些女性準備通過她們冷冰冰的態度達到什麼目的呢?她書中的結論是,冷峻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倫理、美學和政治策略,也就是說,是女性知識分子們有意為之。像阿倫特和桑塔格這樣的作家,作為戰後獨特知識傳統的一員,她們一直認定,處理任何社會危機的最好方法就是待在現實的冷酷痛苦之中。

瑪麗·麥卡錫

20世紀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奧斯威辛、廣島、難民營,都聚焦於創傷經驗和同情表達。這些女性知識分子則試圖不帶感情地處理這些事件。儘管她們身處各種不同的藝術和知識傳統——神學、文學批評和攝影等等,但在表達極度情感的時候,她們都一致傾向於斯多葛主義,表現得堅忍、克制。

尼爾森證明,不訴諸情感的方法最有助於作家和思想家抵制社會強制的情感表達。在危機時期,知識分子(像其他人一樣)經常被要求放棄其批判性反思和判斷,而轉向對某一特定群體或事業的效忠表達。因此,左派會認為冷峻是抵制民族主義和部落主義的有用策略,如桑塔格批評「9·11」事件後的修辭,避免強制表達愛國歸屬那樣。與此同時,右派也同樣會抵制要求辨認歷史上受害階層的呼籲。因此,實際上「不帶感情」已經吸引了整個政治界的實踐者;如果某些形式的歸屬已經使人尷尬,人們會很容易感受到與這種情緒拉開距離的價值。

但是,這種冷峻是否真的有助於處理問題、呈現思想、支持到自己想要支持的那一方呢?尼爾森引用了阿倫特《論革命》(1963)中的一段,其中反對各種政治情緒。「人心」是一個「黑暗之地」,阿倫特說,所以最好不要放到政治領域:「無論一個動機多麼發自肺腑,一旦被提出來並暴露在公眾的視線內,它就成了懷疑的對象,而非洞察力。」對於阿倫特來說,態度冷峻地處理事件,才能最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政治立場。然而,這種「無情」同樣也可能大錯特錯。要知道錯得有多離譜,可以看看阿倫特《反思「小石城」事件》這篇文章。

在這篇1957年的文章裡,阿倫特批評了NAACP(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與校園隔離的鬥爭,她認為這是一個被誤導的政治目標,因為他們的追求不夠「謹慎、溫和」。她認可在公共服務領域廢除種族隔離的努力,但她接下來的推理令人困惑——她認為學校不完全是一個公共機構,因為學校關涉到孩子,因此同時處在家庭這一神聖不可侵犯的私領域裡;她還暗示說,非裔美國父母由於認定校園融合是體現社會進步的模式,而忽視了更嚴重、迫切的歧視形式。

在後來的一篇序言中,為了捍衛自己對NAACP的批評,阿倫特寫道:「被迫害的少數從來就不能判斷事項的優先順序,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更願意為社會機會而不是為基本人權或政治權利而鬥爭。」在這裡,她那有名的冷峻論調變成了傲慢和侮辱。她並沒有因為(她自己也承認的)對這個話題的無知,表現出適度的同情或謙卑,而是保持冷漠、輕蔑的語氣,在其他著作中更甚。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她對問題成因有何真正致力或同情,這讓她的冷峻風格變得更加不合宜。

漢娜·阿倫特

冷峻作為一種道德姿態,其成功與否取決於有否對事實做出正確判斷。如果真的把言辭尖利誤認為是感受力敏銳,那就不會抱持什麼好的意圖和對的見解。簡言之,這是非常危險的求知方法。尼爾森寫道:「當冷峻策略成功的時候,它的描述是『清醒』『清晰』『精確』『克制』『一針見血』的。但當它失敗時,冷峻就轉變成冷淡、笨拙、侵略甚至殘酷。」阿倫特的《反思「小石城」事件》就是冷峻遭遇大敗的一個例子。

阿伯斯、阿倫特、迪迪翁、麥卡錫、桑塔格、韋伊都敦促人們對那些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政治姿態保持警惕——如安撫、寬慰、分散注意力,或者自視為關懷體貼、有同情心、受苦受難的烈士。尼爾森認為,我們應該將「冷峻」也添加到這個誘人的幻想列表中。它會提供虛假的感覺——似乎我們不像歇斯底裡的其他人那樣,我們能夠理性、準確、不帶感情地認知。

在這六位思想家中,尼爾森認為只有迪迪翁才顯著地修正了她與情感的關係。在丈夫和女兒相繼離世後她寫就的回憶錄《奇想之年》(2005)和《藍夜》(2011)裡,迪迪翁不得不開始使用那些自憐的詞語。迪迪翁曾批評別人只是停留在自己的痛苦裡,還呼籲人們發展一種自力更生的「道德韌性」。但是她逐漸認識到這種態度是不現實的,甚至是不正當的。她意識到,這樣做是自欺欺人。正如尼爾森所寫:「迪迪翁已經發現,在她堅韌、冷峻、未受蠱惑的道德主義裡,她已經從痛苦的感覺中畏縮,把自己投射到一個堅定的現實主義者的偽裝之下;她投入的是『偽裝成斯多葛主義的情感的自我放縱』。」

這本書敦促我們質疑「冷峻」這一道德姿態的價值和局限。我們當然應該抗拒被強迫的多愁善感,但是我們必須小心,不要高估斯多葛主義。雖然女性學者需要轉移在教室、會議上承擔情緒勞動的負擔,但是卻不能卸下自己同情心的重負———雖然這麼做看起來那麼誘人。

第二性的壓力始終存在,但實際上,還有一種正面迎戰的方法:已經有學者在處理情緒情感,想把它帶進政治哲學。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瑪莎·納斯鮑姆(Martha Nussbaum)就一直強調情感在倫理學、政治學中的重要性。在《政治情感:為什麼愛對正義很重要》(2013)一書中,她繼續探索政治情感在維持「體面」的自由社會中的作用。這大概是「女性知識分子越來越冷峻」這一敘事的另一面。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辛評 | 知識分子和大學老師為何越來越被看不起?
    換一個角度,雖然胡錫進的話完全是錯的,那麼為什麼社會形成了這種錯誤認識呢?恐怕,這並不是胡錫進一個人的看法。為什麼社會中的很多人如此看不起大學老師呢?難道大學老師和知識分子,就不應該自己稍微反省一下嗎? 有人說,「反智主義」之所以如此猖獗,責任不在知識分子本身,而在權力階層。
  • 年輕女性懷孕越來越難,究竟是為什麼?
    而且也會有不少的朋友會念叨著,像胎停育的情況是越來越多了,也導致了很多出現流產的情況,真是蠻可惜的。當然了,也會聽有的朋友說,過去非常渴望求子的大多都是中年夫妻,都是多年想要孩子而未能如願的。也就有了很多人會產生的疑問,年輕女性懷孕越來越難,究竟是為什麼?希望通過一些情況的梳理,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得到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患上了卵巢囊腫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患上了卵巢囊腫 時間:2020-12-17 10:40 鄭州長江不孕不育醫院 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都認為卵巢囊腫是中年女性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的女性才會患上的疾病,其實不然,專家表示,在現代的社會中,婦科疾病的發病率趨上升趨勢,且患者的年齡也趨於年輕化
  • 為什麼對知識分子充滿蔑視?知識分子不爭氣,普羅大眾在成長
    知識分子是啟蒙普羅大眾,張載直接要為天地立心。因為天地沒心啊,所以我張載以及儒道精英們,就得把這個責任擔當起來。所以,儒家士大夫們,比近代知識分子還野心勃勃。即便知識分子沒有張載的雄心,他們也曾經是社會的「立法者」,天地怎麼運行、人情怎麼節制、社會去往何方?這些問題都由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從高貴理想的理念出發,來規劃天地、設想國家、教化蒼生。
  • 為什麼選擇試管嬰兒這樣技術的女性越來越多
    早些年間,一個家庭有3個以上小孩再正常不過,甚至有的家庭可以達到9個孩子,佩服之前女性的生育能力,但是為什麼當下時代家庭成員變得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一子難求的場面呢?1.凡事都講究個遺傳或者說是能力的延續,但是當國內處於人口井噴式發展之時,國家及時採取計劃生育,少生優生的政策普及全國,一下子改變了以往生育情況,那么女性身體生育機能也隨之退化2.社會壓力大,節奏快,以前人們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而當下大家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不僅僅想要追求簡單的溫飽問題
  • 舊文重讀 李書磊:眼中的知識分子與做官
    同時,李書磊是文化評論界的知名學者,曾出版《為什麼遠行》、《雜覽主義》、《重讀古典》、《文學的文化含義》等專著、論文集及隨筆集,產生了較大反響。李書磊的文章中,談到過關於做官、讀書,以及知識分子與理想等話題,在此,思客推薦兩篇李書磊的舊文《宦讀人生》和《理想的限度》,感悟李書磊作為學者與官員的境界。
  • 為什麼公務員考試,女性報考人數越來越多?
    2021浙江省考正在如火如荼地報名當中,小編了解到,此次省考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媽媽群體,而女性的報考人數佔比也在歷年的報考當中呈現上升趨勢。今天我們來分析下,為什麼公務員考試,女性報考人數越來越多?近幾年,小編發現,女性的報考群體開始多男生,一些地方公務員、事業單位更是受到追捧,不斷出現女多男少的現象。首先小編認為:公務員跟其他職業相比,工作相對穩定、社會地位較高。
  • 為什麼越來越多女性,懷不上孩子?背後原因太現實
    很多人發現現在懷不上孩子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家庭都在備孕,但是也一直出在備孕狀態,有的小夫妻努力了很多年還是沒有孩子。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為什麼越來越多女性,懷不上孩子?背後原因太現實!
  • 讀文|為什麼美國人討厭知識分子?
    這樣一個科技、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家,為什麼反智如此流行? 所謂知識分子則是擁有「智識」的人。但作者認為這與我們大眾腦海中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就是知識分子的觀念不同。在作者看來,教授,律師,工程師,醫生這些需要「知識」進行工作的專業人士,雖然可能很聰,但卻未必是知識分子。專業的人士需要知識來工作,而非為了知識工作。知識分子會為他的專業帶來某種對知識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本來並非工作所需。
  • 為什麼美國人討厭知識分子
    所謂知識分子則是擁有「智識」的人。但作者認為這與我們大眾腦海中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就是知識分子的觀念不同。在作者看來,教授、律師、工程師、醫生這些需要「知識」進行工作的專業人士,雖然可能很聰明,但卻未必是知識分子。專業的人士需要知識來工作,而非為了知識工作。知識分子會為他的專業帶來某種對知識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本來並非工作所需。
  • 風格獨特,冷峻幽默——影片《黑炮事件》敘事及美學分析
    同時,影片通過趙書信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國知識分子既誠實善良,又謙卑怯懦的雙重心理特徵。 它既象徵著官僚主義和小農意識對知識分子的猜忌和排斥,又隱喻著中華民族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深遠地影響著現實的狀況和未來的道路。
  • 為什麼很多知識分子形右實左?
    程光泉教授在評論《通往奴役之路》一書時寫道:【知識分子的自警】奧地利學派大多厭惡知識分子。從米塞斯到羅斯巴德,都對一般被視為「社會良知代言人」的知識分子發出過嚴厲譴責。哈耶克既有對一般知識分子的批判,即他所說的「倒賣觀念的二道販子」,也有針對傑出學者的批評,如愛因斯坦、羅素、克羅齊和杜威等。
  • 當代女性為什麼越來越不想結婚了
    海水輕輕拍打著沙灘,溫柔而繾綣……突然,她有些低落地開口問道:「你說,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我愣了一下,兩個人突然就這麼陷入了沉思。當代女性,大部分人都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然後上大學,畢業後一部分繼續深造,一部分走進社會參加工作。
  • 為什麼民國知識分子熱衷於投奔延安?
    研析帶著歷史體溫的延安一代具有歷史、現實與未來三重意義,近年越來越引起史界興趣。 延安一代 1935年華北事變後,抗戰迫近,大批知識青年投身軍政,國共兩黨都認識到"誰搶到了知識分子,誰就搶到了天下","誰得到青年的擁護,那就是誰獲得了勝利"。
  • 知識分子為什麼會「睜眼說瞎話」?
    當知識分子都習慣睜眼說瞎話時,那是這個時代的悲哀。貳做學問搞研究,最最基本的底線是什麼?不做假!當這兩位受教育程度高於一般普通群眾的文人和知識分子,面對公眾質疑時,都在不顧常識地睜著眼睛說瞎話時,這個社會還能要求普通百姓有多高的道德標準?
  • 為什麼越來越多女性「懷不上」孩子?這3個原因是「幕後黑手」
    導讀:為什麼越來越多女性「懷不上」孩子?這3個原因是「幕後黑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女性「懷不上」孩子?這3個原因是「幕後黑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越來越多女性選擇冷凍卵子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職業女性推遲當媽媽是因為她們認為事業比孩子重要。但有調查稱,大多數冷凍卵子的女性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事業,而是因為她們找不到和自己同樣成功的男性。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馬西亞•英霍恩稱,職業女性冷凍卵子,主要是因為找不到和自己一樣聰明、上進的男性。「可供她們選擇的高材生不夠多。簡而言之,就是受教育的女性供過於求。」
  • 莫言所說的知識分子,並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節選自莫言《蛙》在《蛙》中的姑姑,是個又紅又專的紅二代,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熱心腸的婦產科主任。她因推行新法接生,斷了「老婆娘」的財路而被誣陷;通過鬥智鬥勇一心一意為各個村的產婦們接生,最終受到村裡婦女的歡迎,被譽為「活菩薩」。
  • 鉤沉|費孝通:堅守知識分子風骨與情懷
    費老的母親楊紉蘭畢業於當時「最新潮」的上海務本女學,是第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民國女性之一。她在家鄉開辦了吳江縣有史以來第一家蒙養院(幼兒園)。夫婦共襄教育盛舉,同開風氣,各有天地,成為當年家鄉的一段佳話。1933年,費老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1936年,留學倫敦大學的經濟政治學院;1938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先後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
  • 為什麼近幾年公務員女性越來越多?
    整體來看,公務員職業的各項優點都完美契合了女性對職業的需求。女生為什麼考公多,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考公性別歧視少在社會上就業的女性,多多少少會遇到性別歧視的問題,有很多女同胞去應聘時,企業還會問有沒有男朋友,近幾年要不要結婚,是否已經生育等問題。但是公務員考試就比較人性化了。